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9年昌都地区年降水量较常年大部分地方正常,中部地区偏少;雨季开始期较常年偏迟,结束期正常;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异常偏高,夏季高温日数异常偏多;年平均日照时数较常年类乌齐偏少37.8小时,各地偏多37.6-~276.3小时,是近几年来日照较多的年份;年平均风速偏小,大风日数偏少。年内强降水引发了暴雨、洪涝。雷电导致人员伤亡,造成电器设备不同程度的损坏。总的气象条件属利大于弊的年景。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针对春青稞展示品种在昌都地区的适应性、丰产性、抗病性等进行试验研究。经过2009年的试验分析,结果表明藏青690在昌都地区具有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昌都地区农业播种面积情况的复种指数比较和不同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进行比较,了解昌都地区农业播种面积的变化和不同作物的比例情况,解读昌都地区农业的发展趋势,把握青稞在昌都地区农业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浅谈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经验与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变昌都地区11县农民群众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的状况,2006年,昌都地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按照自治区农牧厅的要求和指示,结合昌都地区11县的实际情况,明确第一批在昌都、芒康、左贡、丁青、洛隆5县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努力提高五县农民群众农业科学施肥水平.文章从测土配方施肥的方法、步骤、经验、成效入手,着重阐述了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后取得的成效及经验.  相似文献   

5.
青稞是昌都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由于不得不种的需求和青稞的高营养保健功能,对绿色生态健康安全的需求改变,昌都地区青稞产业的发展变得更加重要和突出,以工哺农、以工富农,使昌都地区青稞产业得以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昌都地区左贡县仁果乡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的数据分析,以及对该乡农牧民的实地调研情况进行的探讨,结合昌都地区左贡县粮食生产布局,找到昌都地区左贡县仁果乡粮食生产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利用藏西北羌塘草原荒漠生态功能区所辖6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0年逐日日照时数数据,采用现代统计方法诊断分析,结果指出:近40年藏西北荒漠生态功能区冬季日照时数呈现逐年增多趋势,春、夏、秋三季及年日照时数呈现逐年减少趋势,其中夏季日照时数减少率最大,减少率为6h/10a,年日照时数减少率为2.3h/10a;夏季和年日照时数突变分别发生在1996年和1991年;藏西北地区冬季、夏季及年日照时数空间上自西向东减少。  相似文献   

8.
“日光城”拉萨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利用拉萨1970年~2004年的日照时数、水汽压、降水、云量等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讨论了35年来拉萨日照时数气候变化特征及变化原因,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拉萨年日照时数达2 980h;一年中10月份的日照时数最长,长达281h,8月份日照时数最短,为219h。4个季节中,秋季日照最丰富,长达777h,其次是春季、冬季,分别为769h、736h,夏季最少为698h。1970年~2004年以来拉萨的年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近58h,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日照时数更是显著减少;4个季节中夏季日照时数的减少幅度最大,减幅为27h/10年。大气水汽压、降水是影响拉萨日照时数变化的主要因子,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们的显著增加对该时期日照时数的减少有着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桦南气象站自1970~2009年近40a的日照时数的年、季和月变化特征及与总云量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桦南县40a年日照时数总体呈增加的趋势,其变化趋势为每年增加5.5h,40a共增加218.5h,增加明显的为20世纪70、80年代后期。日照时数变化存在季节差异,夏、秋、冬三个季节的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夏季呈减少趋势,2009年日照时数有突变现象。月日照时数变化为,6~12月日照时数为减少趋势,1~3月日照时数为增加趋势。总云量是影响日照时数的重要因素,日出日落时间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根据海北地区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5~2019年的日照时数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五年滑动平均、日照异常年、Mann-Kendall法、小波分析法和显著性检验等方法分析了海北地区的日照时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海北地区年日照时数变化总体呈振荡减少趋势,且减少的趋势相对明显,气候倾向率为-64.83h/10a,海北四县年平均日照时数刚察最多、门源最少。海北地区季日照时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春季、冬季的日照时数下降趋势不太显著,夏季和秋季日照时数下降趋势较显著。从气候倾向率来看,海北地区月日照时数都呈现减少趋势,日照时数最多的月份为5月,最少的月份为9月。根据天气、气候异常标准判断得出,年日照时数以异常偏少为主,主要出现在2018年和2019年。从小波变换得出海北地区日照时数存在着6a尺度和准13a尺度的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11.
运用复值Morlet小波分析及非参数统计检验Mann-kendall法,并借助地统计软件ArcGIS(9.X)时黑河中上游1960年~2005年日照时数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近50年来年均日照时数呈现增加趋势,β值为18.57;眷、夏、秋、冬四季日照时数均为上升趋势,β值分别为7.13、7.72、3.18和6.96;②年、季节的日照时数变化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对于年均日照时数而言,酒泉、金塔、鼎新一线为日照时数升降的分界线,以北为主要的上升趋势区,升幅大于8.0h/年;以南则主要表现为下降趋势,降幅在(1.9~31.5)h/年;③日照时数年变化具有12年左右的主振荡周期和5年左右的次振荡周期,年代际特征明显.日照时数在1975年开始由显著增加趋势变为不明显的减少趋势;④年、夏冬两季日照时数的变化主要是大气中云量变化引起的,而春秋两季日照时数变化的原因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1960年至2005年河西干旱区的日照时数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刘艳艳  张勃  张耀宗  康淑媛 《资源科学》2009,31(9):1581-1586
运用复值Morlet小波分析及非参数统计检验Mann-kendall法,并借助地统计软件ArcGIS(9.X)时黑河中上游1960年~2005年日照时数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近50年来年均日照时数呈现增加趋势,β值为18.57;眷、夏、秋、冬四季日照时数均为上升趋势,β值分别为7.13、7.72、3.18和6.96;②年、季节的日照时数变化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对于年均日照时数而言,酒泉、金塔、鼎新一线为日照时数升降的分界线,以北为主要的上升趋势区,升幅大于8.0h/年;以南则主要表现为下降趋势,降幅在(1.9~31.5)h/年;③日照时数年变化具有12年左右的主振荡周期和5年左右的次振荡周期,年代际特征明显.日照时数在1975年开始由显著增加趋势变为不明显的减少趋势;④年、夏冬两季日照时数的变化主要是大气中云量变化引起的,而春秋两季日照时数变化的原因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1971年-2007年青海省日照时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刘义花  汪青春  王振宇  李林 《资源科学》2011,33(5):1010-1016
基于青海省51个气象站1971年-2007年各月日照资料,分析了青海省日照时数分布特征:青海省多年平均日照实数在2351.5~3397.7h之间,多年平均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是柴达木地区,日照时数最少的地区是果洛地区。从日照时数的年变化来看:青海省日照时数最多的月份是5月,只有果洛地区的几个县最高日照时数出现在4月。从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特征来看:20世纪80年代与70年代相比,只有格尔木呈上升趋势,其余地区呈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同仁、共和日照时数分别上升60.8h、83.7h;而西宁、乐都、德令哈、格尔木、玉树呈下降趋势,除乐都、共和略有增加,其它地区均呈下降趋势。通过影响日照时数的要素分析:总云量、低云量与日照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那曲地区7个有人值守地面观测站自1981年至2010年的日照时数及蒸发量实时观测数据,统计分析那曲地区日照时数、蒸发量年、季、月的变化趋势及空间变化特征,从而进一步探讨两个气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那曲地区日照时数与蒸发量存在较好的正相关性,即随着日照时数的下降,除个别县,那曲地区各县蒸发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蒸发量下降的速度与日照时数下降速度有较好的对应,即日照时数下降快,则蒸发量下降也快。  相似文献   

15.
昌都地区近40年冰雹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昌都地区7个气象站点逐日冰雹观测记录,通过数理统计和小波分析,研究了昌都地区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年际变化、月变化、周期变化等。结果表明:昌都地区冰雹日数较多,其中北部丁青、类乌齐年平均冰雹日数在20d以上,昌都、左贡、芒康平均冰雹日数均〉10d,而洛隆、八宿冰雹出现机会很少;各地冰雹的年际变化有各自的变化特征,年际变化大,但总体上均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a减少1-5d;各地冰雹出现频数月际变化并非完成一致北部的丁青、类乌齐、昌都、洛隆月际变化基本相似,均为呈双峰型分布;南部的左贡、芒康、八宿月际变化基本相似,为单峰型分布;昌都地区各地年冰雹日数存在着准2-4年、准5-8年的小周期,也存在着准12年、准15年、准16年、准20年的不同的震荡周期。  相似文献   

16.
王亚  冯异 《西藏科技》2013,(11):59-61
利用1962年~2012年嘉黎逐月日照时数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M~K等方法,分析了近50年嘉黎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异常年份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嘉黎年日照时数的线性趋势表现为显著的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60.6h。四季日照时数都表现为增加趋势,增幅为8.92~18.62h/10a。但近30年四季日照时数均趋于减少,减幅为2.97~23.17h/10a,牟日照时数减幅达53.65h/10a。20世纪60至70年代季日照均偏少,80年代日照均偏多;90年代夏、秋季日照略偏少,春、冬2季偏多;进入21世纪前10年,秋季日照偏多,其他季节偏少。50年里,季、年日照时数在60年代多异常偏少年,异常偏多年仅出现在1982年。除夏季外,其他3个季节和年日照时数都发生了气候突变,季日照时数突变点均出现在70年代初;年日照指数突变较早,从1967年开始。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日照时数分布规律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马志福  谭芳 《资源科学》2000,22(2):40-44
根据塔里木盆地外围20多个测站37a(1961-1997)日照时数系列资料和塔里木盆地腹部6个短期观测站10a(1988年-1997年)日照时数资料,对塔里木盆地日照时数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塔里木 地年日照时数预测模式为y=-2345.0630+66.6+31.5592。在此基础上,应用统计学导出的极值分布概率模式,对塔里木盆地年日照时数极值进行了推算。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年日照时数随纬度、经度的增加而增大,其分布特征为:由东北向西南递减;最大值出现在塔里木盆地腹部东北部,最小值出现在塔里木盆地西南部  相似文献   

18.
1959年至2008年石羊河流域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石羊河流域气象站点1959年-2008年的逐日、逐月、逐年的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应用非参数统计检验Mann-kendall法分析研究区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复值Morlet小波法分析研究区日照时数的周期变化,并在ArcGIS环境下分析了研究区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①近50a来流域年日照时数呈现不明显的增加趋势,变化趋势(β)值为1.78;四季日照时数均为增加趋势,其中以春季增加为主;②日照时数变化存在25a的主振荡周期和5~8a左右13a左右的次振荡周期;③日照的空间分布特点是北部城区日照时间长,南部山区日照时间短,中部走廊平原的日照等值线大概和纬线平行;④暗岛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区日照时数的变化,气溶胶、降水量、排放物等的变化以及地形因素的影响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流域日照时数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以内蒙古地区1961年~2010年的逐日日照时数等资料为基础,利用统计方差、距平及变化趋势为手段,对内蒙古地区近50a日照气候变化特点进行分析得出:日照时数呈一致下降趋势,中西部日照时数较东部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昌都地区近52年雷暴气候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昌都地区7个气象站点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记录,通过数理统计和小波分析,研究了昌都地区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年际变化、月变化、周期变化等。结果表明:昌都地区雷暴日数较多,年际变化大,年雷暴日数从上世纪80年代起呈递减趋势。雷暴的季节变化呈抛物线型,即夏季为雷暴高发期,春秋次之,冬季发生的概率小。从小波分析结果看,昌都雷暴日在1981年以前存在2年左右的震荡周期,1984年以后存在5年左右的震荡周期。丁青站的年雷暴日数存在11年震荡周期和4年左右的小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