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导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工作积极性。本文提出的研究生导师关怀计划,是人文关怀视域下研究生导师激励机制的体现形式,是对现行研究生导师激励机制的有效补充,也是我校研究生导师关怀计划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
我国研究生发展阶段开始由“规模型”走向“质量型”。针对研究生培养机制中的不足与缺陷,本文从研究生评价考核体系、研究生导师责任机制、研究生导师激励机制、研究生学习观念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等个性品质得到发展。而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激励机制,则可以在开展小组合作时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作为知识理论丰富扎实的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样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怎样优化研究生小组合作学习激励机制,构建高效的研究生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我们现在应该探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李清莲 《科教文汇》2009,(29):46-46
依据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通过分析研究生的奖助机制、教学科研评价体系、导师及科研团队对研究生的激励作用、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良好的学术氛围五个方面,探讨了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激励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5.
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为基础,通过使用自编的问卷对500名省属重点高校研究生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力图通过分析结果探索激励研究生的有效因素,探讨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激励机制的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6.
李雪如 《大众科技》2005,(1):114-117
文章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日益匮乏,而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现状,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收费的理论依据和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在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梁伟  王建华 《科教文汇》2010,(22):30-31
根据研究生学员特点和培养目标,就青年教师上好研究生课程应把握好的几个重要环节进行探讨分析,结合授课内容,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法,供青年教员一起分享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生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顶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信息化环境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树立多学科培养理念;构建开放式的研究生精品课程网,整合优质学习资源;以信息技术促进研究生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创新;构建研究生学术交流网,激发研究生科研的内在动力。分别就这几个方面做了详细分析,为信息化环境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路径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世界和我国的工程教育情况,针对欧洲工程师要求和新时期硕士研究生的能力要求,提出工程硕士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强调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了在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其育人能力的发挥直接关乎研究生培养成效.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使命下,规范导师育人行为,提升导师育人能力,探索导师全面育人机制,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作用.以S大学实践为基础,从研究生导师"选聘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培训机制、约束机制和校企导师协同育人机制"五方面构建了导师全面育人...  相似文献   

11.
研究生导师的问题,事关学生创新教育的最终效果,必须予以重视。针对目前社会上关于研究生创新培养及导师工作的一些讨论,本文对大家所关注的研究生导师工作的几个问题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创建科学、合理的导师工作机制与模式,可以使导师的指导工作能更好地遵循研究生创新培养规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熊立新 《科教文汇》2013,(36):192-192,196
我国经济社会走绿色发展之路是必然趋势,相关劳动力市场旺盛的需求,为农林专业人才实现职业价值提供了机会;本文分析了现实环境下其职业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发展前景不明、忠诚度不高、专业能力提升缓慢;探讨了影响因素:职业环境差、职业培训滞后和激励机制落后等;提出了完善保障机制、职业培训机制、建立全面薪酬激励机制,改善专业工作条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行业院校研究生内涵式发展的探索过程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基础条件。该文通过结合行业院校的特性与研究生培养的特点,依据研究生的各个培养环节,提出5个改进策略,可以大大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行业院校研究生内涵式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The economic health of nations and regions is increasingly coming to rest on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labor force conduc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s such, enormous social resources are directed to educating and training those who will fire the engin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we compare recent investment in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labor forces by two giants of nationally-supported research endeavors: Fra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 We find that France is more invested in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training, but that both nations invest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in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labor force. French policy is more likely to support the individual graduate student directly through a national grant, while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US tend to rely indirectly on federal support through research grants to other researchers. We then use duration models on individual data to predict entry into a permanent academic position within three years of completing a Ph.D. We do not find that industrial support of graduate training has any effect on later success in obtaining a position. There is, however, evidence of different academic labor markets operating in each country. In France, entry into a position has not depended on period factors, while in the US more recent cohorts have been more successful in obtaining permanent employment. Furthermore, postdoctoral positions in France delay or deter academic careers, but have no impact on entry in the US: this suggest that two different modes of scientific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operate in France and in the USA. In the USA, Ph.D.s are seen as an essential element in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nd early mobility does not affect entry into permanent academic careers. In France, few incentives are given to encourage mobility, which merely deters the access to permanent jobs. Finally, we found that graduates of the most prestigious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were systematically advantaged in obtaining permanent academic employment, suggesting that academic stratification occurs very early in the training path in each country.  相似文献   

15.
廖书  杨炜明 《科教文汇》2012,(28):18-19
高校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研究与借鉴国外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教育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细述了美国高校研究生培养中的六大特点,为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本途径不是通过政府计划手段控制研究生规模,而是实施科研与研究生培养一体化。这既需要把导师招收研究生与其科研课题和经费直接挂钩,更需要把研究生培养纳入国家科技发展总体框架:一是把研究生培养作为国家科技项目的重要方面;二是把研究生培养经费纳入科研经费的管理框架;三是鼓励企业更多地投资于高校科研。  相似文献   

17.
工科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文论述目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并结合本院工科研究生培养的实际,阐述了工科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勋华  何雄浪 《软科学》2009,23(7):118-123
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干群关系、政治晋升机会、职业声誉以及受教育程度是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必须创新村干部的激励机制,创新村级主要干部选拔方式和培训机制,创新新型干群关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大,招生人数迅速增加。在这种大规模、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成为引人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地方高校在科研平台、师资等方面难以获得先进和充足的资源,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该文对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研究生自身及研究生培养方式等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