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他们有的是军人,有的是科学家,还有的则是普通的家庭妇女,但他们都是拯救了世界的人。1.阻止美苏爆发核战的人想象一下,你是苏联防空部队的一名上校。有一天,指挥中心的核预警系统突然发出警报:美国向苏联发射了一枚核弹。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办呢?绝大多数人恐怕都会立即向上司报告,通知人们尽快躲进掩体,等待那可怕一刻的到来。1983年,斯坦尼斯拉夫·耶夫格拉弗维奇·  相似文献   

2.
张里文 《知识窗》2004,(4):38-39
在日本东京北部的一幢公寓里,一位业余时间担当生鱼片送货员的壮实小伙子迷恋于电脑显示器,曾一连几个星期与同伙一起在网上冲浪.这位名叫Murata的小伙子去年28岁,当时他思想上萌发了一种可怕的念头,那就是想死.他寻找了一系列日语环球网站,诸如"地下敢死队"、"最终期限"等.在做好充分准备后,他与另外两名匿名网友准备在5月中旬的一个下午自杀.首次见面后,3位年轻人由东京开车向北,6个小时后,他们来到一个安静的山区,各自服用了安眠药后,同时开始在网站上发布他们自杀的细节:他们坐在汽车里,点上了木炭,他们慢慢地死于一氧化碳中毒.与Murata同住一起的35岁的老兄说:"也许他对未来没有希望,但这也不能让人理解他为什么要寻短见."  相似文献   

3.
"幽灵"飞机     
2005年8月14日上午11点多,希腊雅典的上空突然出现了一架来回盘旋的飞机,它如同"幽灵"一般左右来回打转.这一异常情况立即引起了希腊空中管制中心的高度注意,他们迅速向这架飞机发出无线电联络,但是却一直没有得到回应.  相似文献   

4.
地震武器     
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过:“人类制造战争的手段,要比维护和平的手段发达得多。”的确,当人类对地震等自然灾害还不能有效地预防时,又一种新型的武器——地震武器已经悄然诞生了。所渭地震武器,就是在特定环境下,采用地下核爆炸和非核爆炸等手段,人为地诱发或制造地震灾害,从而达到军事目的的一种武器。前苏联的地震专家先后进行了32次地下核爆炸,以检验其引起的地震效果。20世纪80年代,他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结论:核爆炸  相似文献   

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一种苏联兵器获得了红军官兵们的喜爱,他们亲切地称之为"喀秋莎",这是卫国战争中一首歌曲中一位美丽苏联姑娘的名字。那么这种武器究竟是什么呢?这就要从火箭说起。  相似文献   

6.
网络时代最令人头痛的莫过于"黑客"二字.虽然我国的因特网安全技术日新月异,但"黑客"的侵袭本领也水涨船高,简直防不胜防.他们轻则向你的电脑抛出病毒邮件,重则攻破公司的网络,盗走内部秘密资料……那么,颇富传奇色彩的"网络保镖"都是些什么人?他们又是怎样与神秘黑客过招的?日前记者在京、沪等地对一些"网络保镖"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07,(10)
苏联于1954年9月14日进行的名为"雪球"的原子弹试验,令位于奥伦堡州的托茨科耶试验场闻名于世。当时塔斯社向世界播发了这一消息:"出于科研工作的需  相似文献   

8.
人们常用"胆小如鼠"来形容个别胆小的人,而形容胆大的人则说他们是"吃了熊心豹胆".但胆小的人就不能变得胆大了吗?长久以来,科学家为了有效治疗人类的恐惧症,并让人类真正做到临危不惧,一直在研究和思考这个问题.最近一个时期,他们开始了让天生胆小的老鼠拥有"豹胆"的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9.
瑞士科学家最近石破天惊地宣称,他们有望在10年内实现科学史上最具革命性的发明:造出一种能模拟人脑功能的"电子人脑",从而让机器人也能拥有意识和爱憎,也能像人类一样喜怒和思考!据悉,打造"电子人脑"的计划被称做"蓝脑计划",瑞士神经科学中心和大脑意识协会主任、计算机天才亨利·马克拉姆教授是这一计划的负责人.  相似文献   

10.
吴智勇 《知识窗》2004,(10):20-21
"多灾多难" 前苏联人在火星探测上经历了太多的灾难,加上俄罗斯在1996年发射失败的一次,他们发射了18次,其中发射失败达14次之多. 从1960年开始,人类前5次登陆火星的尝试是前苏联人进行的,其中两次探测器在到达地球轨道之前,也就是说在火星之旅的第一阶段就坠毁了,另有两次在地球轨道上爆炸,还有一次在飞行6600万英里后失去了发送无线电信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师"的名称,在夏、商、周时就有了.而"师"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有"文师"之称.以后,西汉的董仲舒使用"师",司马迁使用"师表"一词,他们都着重在"师"的表率作用这点上.  相似文献   

12.
一提起与“核”有关的字眼,人们很容易将它同可怕的核爆炸联系起来。“核电”一词也不例外。实际上,核能发电与火力发电的基本原理是大致相同的,核反应堆本身不会发生像原子弹那样的带有蘑菇云的核爆炸。现在,围绕核电站展开的争论,使核电站成为全世界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的焦点。有些人认为,作为一种新能源,核能未来会有广  相似文献   

13.
章慕荣 《知识窗》2005,(8):14-16
提及世界性的战争,人们首先想到的是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却很少有人会想到中世纪发生的另一场历时两个世纪,动用兵力数十万,涉及欧、亚、非三大洲的世界性战争--十字军东征."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这是当年无数基督徒参加十字军去解放土耳其人占领下的"圣地"的战斗口号.然而,历史却同他们开了个残酷的玩笑,这场为"理想"而发动的战争远非他们想像得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4.
李有观 《知识窗》2005,(12):30-31
1958年7月31日~8月3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和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秘密访问了北京.中国提出,请苏联"老大哥"传授核技术.然而,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两国关系逐渐紧张进而演变为公开对抗.1964年10月16日,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俄罗斯汉学家通过查阅大量从未公开过的文献,揭开了当年中苏领导人之间鲜为人知的内幕.  相似文献   

15.
四十三年前的深秋季节,在我们祖国的上空,一声春雷般的巨响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胜利地掌握了核技术。从此,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不断取得辉煌的发展。这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为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特别是国防实力,奠定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如今,在举国上下欢庆建军八十周年之际,我们再一次向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老一代科学家和领导者、组织者致敬。我们要永远记住那火热的战斗岁月,永远记住那光荣的历史足印: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创造的非凡的人间奇迹。而就在这些令全世界为之赞叹的日期背后,又凝聚着多少"两弹一星"研究者的汗水,他们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克服着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着生命极限的考验。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奋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他们所具有的惊人毅力和勇气,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和能力。我国核爆炸理论、应用与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的开创者乔登江院士就是其中的一位。几十年来,他不仅历历亲为地参加了每一次试验,主持开拓了我国核爆炸物理学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更在和平时期的今天,用自己"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敬业精神和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谱写了一曲医学的奇迹,生命的赞歌。  相似文献   

16.
孟子的"天爵、人爵"思想的提出并不突兀,有其内在合理性,并与其"仁政"、"性善"、"致仕"等思想贯通一体,是孟子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本文试图从这一思想提出的内在理路、作用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明晰孟子这一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尤其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化推进的速度也相应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到城市当中.随着人口老龄化加深,"老漂族"成为这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跟随年轻人来到了陌生的城市,面临着身心不适、语言障碍、网络破裂等社区融入困境,并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因此,对这一群体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他们在城市当中的社区适应性的问题,能够有效提升整个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相似文献   

18.
希尔教授在做这样的一个试验,他问一群学生:"你们有多少人觉得我们可以在三十年内废除所有的监狱?" 学生们觉得很不可思议,这可能吗?他们怀疑自己听错了.一阵沉默以后,希尔教授又重复了一遍:"你们有多少人觉得我们可以在三十年内废除所有的监狱?"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认为热量摄入和能量消耗之间的失衡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不过,有的人比其他人更加肥胖,有的人大吃大喝少运动却不胖.这是什么原因呢?美国研究人员最近通过小鼠实验发现,大脑中一种被称为Prkar2a的基因或许是控制肥胖的关键.该基因可以调节小鼠对高脂和含糖食物的偏爱以及对运动的爱好.缰核(Hb)是位于丘脑背侧的一个体积较小的双侧核团,含多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元.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该部位参与对疼痛、压力、焦虑、睡眠和奖励的反应.  相似文献   

20.
《今日科苑》2011,(12):33-34
随着接二连三的地震、海啸和核灾,越来越多的人们担心世界末日的来临。波兰建筑设计师最近在首都市郊打造出一幢超级"安全屋":当处于开放状态时,拥有大片落地玻璃窗的它看上去十分通透宽敞;而一旦遇到灾难,屋主只需轻按几下电钮,偌大的豪宅就会立即变成密不透风的水泥方块,如同"石棺"一般固若金汤、百毒不侵,甚至可以抵挡核爆炸引起的辐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