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潘振刚  周晓峰 《科技通报》1990,6(3):172-175
分布在同一地带内的红壤、黄红壤和黄壤的分类,以往主要是根据其环境和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等因素。随着土壤普查的深入,对本地区一大批土壤剖面分层样品进一步测试分析,并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经研究认为,以〔B〕层为诊断层,对土体的颜色和红色率、粉粘比、ECEC及B·S%、全土壤的ba值、游离氧化铁的活化度和络合度、粘粒矿物类型等6个方面为特征分类指标,综合应用,从而提高铁铝土分类的科学性和准确度。同时认为,土壤粘粒的硅铝率不是一个理想的分类指标。  相似文献   

2.
章明奎 《科技通报》1993,9(3):204-204
粘粘在土壤中的迁移是土壤发育的重要过程之一,而粘粒的土壤中的迁移能力与粘粒的移动性有关,过去常根据土壤的其他性质来推断粘粒的移动性,本文用亚甲基蓝纸法研究我国一些土壤中自然粘粒的移动性,据此可推断土壤在自然条件下可能发生的颗粒移动信息,1 原理在水中分散的带阴电荷粘粒与水一起,在毛管力作用下,可沿亚甲基蓝染色的滤纸条逐渐上移,在其上移过程中,粘粒所带的阴电,可把吸附在滤纸纤维上的带阳电性亚甲基蓝  相似文献   

3.
土壤是农业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的发育受到地势地貌、母岩母质、气候、植被、时间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武夷山土壤以富铝化作用为主,类型多样,利用不合理,加上红壤性土壤的性质,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武夷山土壤分异显著,通过对武夷山实地考察和土壤采样分析数据,以及土壤利用现状,分析武夷山土壤的垂直变化规律及各垂直土壤带的理化性质差异,从而对武夷山的红壤,黄红壤,黄壤,山地草甸土研究其合理的改良和利用目标。  相似文献   

4.
参照Terchenek 和Oades的方法,对云南几种主要植烟红壤的有机无机复合体按颗粒大小进行分组研究。结果表明,植烟红壤有机无机复合体颗粒大小呈现以粉粒级为主的特征,土壤有机碳主要结合在粉粒级复合体中,不同粒径复合体量的差异与耕作施肥有关。 在0~20cm耕作层,长期施化肥的土壤与长期有机无机配施的土壤相比,同种土壤单施化肥与增施有机物相比,<0.002mm.粘粒复合体量有增高趋势,同时>0.002mm复合体量降低。通过计算红壤<0.002mm。粘粒级复合体与0.01~0.25mm 粗粉细砂粒级复合体的比值,称为复合体解离度,长期大量主施化肥土壤的复合体解离度高于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土壤;单施化肥处理土壤的复合体解离度高于化肥配施秸秆、有机土壤改良剂处理的土壤。  相似文献   

5.
武夷山土壤资源垂直分异及合理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是农业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的发育受到地势地貌、母岩母质、气候、植被、时间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武夷山土壤以富铝化作用为主,类型多样,利用不合理。加上红壤性土壤的性质。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武夷山土壤分异显著,通过对武夷山实地考察扣土壤采样分析数据,以及土壤利用现状,分析武夷山土壤的垂直变化规律及各垂直土壤带的理化性质差异,从而对武夷山的红壤,黄红壤,黄壤,山地草甸土研究其合理的改良和利用目标。  相似文献   

6.
席承藩 《资源科学》1980,2(3):38-43
红壤、黄壤以及其他富含铁、铝氧化物的土壤是我国热带、亚热带的主要土壤资源。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这些土壤,对该地区生产发展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以及对我国资源科学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红、黄壤在江南和华南大都分布于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和低山地区;在贵州高原多分布于1000米的高原面上;在云南高原多见于海拔1800—2200米的原面上;在云南西部中甸高原于海拔3100米的原面上还可见红壤残留。  相似文献   

7.
章明奎 《科技通报》1996,12(1):54-58
本文对浙南变质岩发育的16个土壤剖面中氧化铁矿物的组成特性、红度与赤铁矿含量的关系及母质对铁矿物的影响等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变质岩发育土壤的晶态氧化铁主要为针铁矿和赤铁矿,铁游离度较高(B层土壤为51.68% ̄85.53%),活化度较低(B层土壤为0.95% ̄5.83%)。土色常比同纬度同海拔的其它土壤红,粘一的赤铁矿含量较高,这与变革岩中矿物晶格能低、易风化、铁释放快等有关。土壤红度与赤铁矿含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典型草原区栗钙土中53个剖面,106个样品的硒元素背景值调查研究表明占内蒙土壤面积40%的栗钙土硒元素背景值含量为0.0807mg/kg,处于我国及世界低硒土壤带中。硒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系数为1.004,有表聚现象。硒在土壤中含量的多少与土壤粘粒含量呈正相关,栗钙土在不同的区域中硒元素的背景含量差异比较大研究硒在土壤中的含量,对于环境化学、地方病防治和我区畜牧业生产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红壤对稀土元素的吸附与解吸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元根  袁可能 《科技通报》1998,14(3):203-208
对不同母质来源的红壤样品和粘粒矿物进行了稀土元素吸附、解吸和吸附动力学实验,并进行了三种吸附模式和六种吸附动力学模式的数学拟合⒚结果表明,测试样品对稀土元素的吸附过程可用 Langm uir 吸附方程和 Langm uir 吸附动力学方程来描述⒚  相似文献   

10.
北京山区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北京山区650典型土壤类型剖面的1650样品数据,研究土壤有机碳分布及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有机碳平均含量为(12.61±9.58)g/kg,属中下水平,变异系数为76.02,中等变异.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与海拔、植被覆盖度显著正相关,与温度显著负相关,即海拔所造成的水热条件和植被覆盖度的差异是影响其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剖面中的垂直分布规律为:表层到亚表层下降速率显著,达44.48%,亚表层以下下降速率趋缓,均小于20%,土体构型与之关系密切,均质型土壤有机碳变化速率平缓,有强烈对比的土体构型变化较剧烈;而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表层到亚表层的有机碳含量下降速率依次为:针叶林(10.15%)<草甸类(18.75%)<落叶阔叶林(19.12%)<中生林草(31.65%)<中旱生林灌(64.09%),地表上有无枯枝落叶层及其厚薄对此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人类活动主要区域内,耕作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与变异性均小于自然土壤,其中园地的有机碳含量最低,荒草地的变异程度最强,是否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与不合理利用,以及地表植被类型差异与其有着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土钉墙面层承受部分土(水)压力,文中把土钉墙面层看作是弹性地基上的有限长梁,在试验的基础上,推导了基于双参数地基的成层土层分布的土钉墙面层在土钉拉力作用下的挠曲线、转角、弯矩和剪力方程,并与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得到的解析解基本上可以反映土钉墙面层土压力的分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土性土层中土钉墙面层土压力的分布.面层土压力在土层的分界面上位移连续土压力突变;作用在软弱土层的面层土压力比硬土层上的面层土压力大;上软下硬型较上硬下软的土层分布更能使面层土压力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文中计算了面层土压力换算成荷载与土钉拉力的比值,面层对于土压力的作用随着深度的增加表现得愈加明显,提出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深度和不同土性条件下应给出比值的建议值,以使土钉墙的设计更符合其真实的作用机理.文中得到的结论和计算方法对于进一步研究土钉墙的作用机理及设计中如何充分发挥面层的作用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土壤分形维数是否会影响草原植物生长,本文多角度地剖析了草原土壤分形维数与植物生物量的相关性。2012年在锡林浩特地区采集了88个土样,分别计算分形维数值,采用线性回归、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各粒级颗粒含量、植物生物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土壤分形维数与粗砂粒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与细砂粒含量不相关,与粉粒、黏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土壤分形维数对于各粒级含量的反映程度不同,主要反映黏粒含量;②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和适应方式,将草原植物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功能群,生活型功能群中多年生丛生禾草、小半灌木、一、二年生植物的生物量与土壤分形维数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45,0.674,0.238,P<0.05),说明土壤分形维数可以表征这三类功能群植物的生物量累积情况;生态类型功能群中,旱生植物、旱中生植物与分形维数并无直接相关性,而旱生植物生物量与黏粒含量呈正相关,旱中生植物生物量与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鉴于颗粒含量与分形维数间的关系,即其生长与土壤分形维数呈正相关,多年生根茎禾草、多年生杂类草、中旱生植物、中生植物的生物量与土壤分形维数并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东南红壤丘陵区面临侵蚀、酸化、肥力衰减、重金属污染、季节性干旱等退化问题,造成红壤生态系统退化和土地生产力下降,制约了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985年鹰潭红壤生态实验站建站以来,系统开展了红壤生态系统的长期观测和生态学基础研究,以及红壤退化与修复、耕地地力演变与提升、红壤养分循环与高效利用、红壤污染与治理、红壤生态农业模式与区域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和示范推广。在红壤发生方面,发现现代脱硅富铝化过程仍在继续,小流域土壤自然酸化速率较低;针对红壤农业利用中的加速酸化,研发了抑制质子产生和提升土壤抗酸化能力的新方法,挖掘了红壤区新的耐铝植物资源,揭示了植物耐铝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建立了红壤区土壤侵蚀多尺度监测方法,编制了土壤可蚀性因子分布图,查明了红壤侵蚀演变和崩岗发育机制,建立了侵蚀红壤的开发性治理模式;探明了红壤区季节性干旱发生规律,揭示了红壤孔隙形成机制以及不同尺度的水文通量,研发了农田水分高精度远程数据采集系统,建立了低丘红壤区高效节水农业模式;建立了土壤-农作物系统重金属和稀土元素迁移预测模型,提出了红壤和水稻土安全阈值,集成了红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模式;查明了南方红壤地力和养分平衡的演变状况,揭示了红壤碳氮转化生物网络的驱动机制,提出红壤大团聚体生物培肥技术;创建了江西省耕地保育与持续高效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发展了红壤小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为红壤区耕地质量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新一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秀屿磁砖粘土资源主要特性与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开 《资源科学》2003,25(5):73-77
通过地貌分析、野外实地考察和采样,在福建省沿海笏石半岛上初步圈定3个磁砖粘土分布区。利用野外采集的粘土样品进行烧成实验、化学分析等,研究了粘土的主要特性。从地貌上分析,秀屿磁砖粘土主要分布在笏石半岛台地上的低洼地区;从剖面上看,秀屿磁砖粘土主要分布于灌溉水田的土壤层下;从资源质量上分析,秀屿磁砖粘土达到生产磁砖的要求,可供开采利用。在福建省,磁砖粘土是一种紧缺的资源,多年来供不应求。野外研究表明,笏石半岛上应该蕴藏有比较丰富的磁砖粘土资源,可为磁砖生产提供优质的原料。本文关于磁砖粘土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成分分析结果、工厂试验结果、成因分析等将为福建省沿海地区开发利用现有的磁砖粘土和进一步寻找磁砖粘土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Detection of pathogens from environmental samples is often hampered by sensors interacting with environmental particles such as soot, pollen, or environmental dust such as soil or clay. These particles may be of similar size to the target bacterium, preventing removal by filtration, but may non-specifically bind to sensor surfaces, fouling them and causing artefactual results.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the selective manipulation of soil particles using an AC electrokinetic microfluidic system. Four heterogeneous soil samples (smectic clay, kaolinitic clay, peaty loam, and sandy loam) were characterised using dielectrophoresis to identify the electrical difference to a target organism. A flow-cell device was then constructed to evaluate dielectrophoretic separation of bacteria and clay in a continous flow through mode. The average separation efficiency of the system across all soil types was found to be 68.7% with a maximal separation efficiency for kaolinitic clay at 87.6%. This represents the first attempt to separate soil particles from bacteria using dielectrophoresis and indicate that the technique shows significant promise; with appropriate system optimisation, we believe that this preliminary study represents an opportunity to develop a simple yet highly effective sample processing system.  相似文献   

16.
浅谈我国土壤质量变化与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占有量还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且土壤质量不高,中低产田占2/3。要保障粮食安全,只能依靠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土壤质量便成为决定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土壤资源的高强度利用就成为必然,大量农用化学品的投入就不可避免。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对土壤质量产生深刻影响,也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冲击。研究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初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后,我国主要耕地土壤质量已有很大变化,东北黑土土壤肥力普遍下降,其他区域总体上虽有提升,但也存在着养分非均衡化,变异较大,大面积酸化,土壤污染加剧趋势明显等问题,为资源可持续利用带来巨大压力。要保障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加大土壤监测力度,摸清家底,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消除土壤障碍,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用化学品的利用效率,防止土壤污染和对环境带来冲击,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实现农业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最优平衡。  相似文献   

17.
成都平原西部土壤全磷的剖面分布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掌握土壤性质的剖面分布特征是认识土壤元素分布与迁移的重要前提。基于134个土壤剖面的523个采样数据,结合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分析了成都平原西部1m深土壤全磷的剖面分布特征,并揭示了成土母质、土壤类型(亚类和土属)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全磷剖面分布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成都平原西部土壤全磷含量较高;0~20cm土壤全磷均值含量为0.89g/kg,显著高于20~40cm (0.59g/kg)、40~60cm(0.48g/kg)和60~100cm(0.48g/kg)土壤全磷均值含量。各层土壤全磷具有一致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趋势。土壤全磷块金系数在30.65%~68.24%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性,其空间变异受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影响。不同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全磷均呈现出表聚趋势。成土母质、亚类、土属和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研究区土壤全磷空间变异的重要因素,可分别独立解释其9.6%~32.3%、6.0%~16.9%、8.9%~32.6%和4.2%~6.1%的空间变异。在土壤分类单元中,土属的解释能力大于亚类,可作为探究影响成都平原区土壤全磷剖面分布的基本分类单元。成土母质与土属的解释能力相近,是影响研究区土壤全磷剖面分布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8.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表层土壤侵蚀率及其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不同植被条件下表层土壤侵蚀较为严重,平均土壤侵蚀率为27.58%.土壤侵蚀率与土壤结构破坏率(SPBR)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SA)、湿筛后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显著负相关.土壤侵蚀率分别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结构破坏率、湿筛后团聚体MWD和GMW、>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建立的回归方程预测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人多地少, 人均耕地占有量还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 且土壤质量不高, 中低产田占2/3。要保障粮食安全,只能依靠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 土壤质量便成为决定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土壤资源的高强度利用就成为必然, 大量农用化学品的投入就不可避免。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对土壤质量产生深刻影响, 也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冲击。研究表明, 自20 世纪80 年代初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后, 我国主要耕地土壤质量已有很大变化, 东北黑土土壤肥力普遍下降, 其他区域总体上虽有提升, 但也存在着养分非均衡化, 变异较大, 大面积酸化, 土壤污染加剧趋势明显等问题, 为资源可持续利用带来巨大压力。要保障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必须加大土壤监测力度, 摸清家底, 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 消除土壤障碍, 改造中低产田, 提高农用化学品的利用效率, 防止土壤污染和对环境带来冲击, 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 实现农业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最优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