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正>专家简介:刘河洲,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防科技领域)。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应用于国家重要领域的特种高分子材料及其结构与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应用于能源及环境领域纳米催化与光电材料以及生物可降解复合材料。曾主持国家大飞机材料专项、总装专项工程基础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原"863"高技术计划、某领域材料配套研制及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关注的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他引超过1000次,申请和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项。  相似文献   

2.
2010年1月25—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45期"双清论坛"——"仿生材料与器件"学术研讨会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来自20余所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余位化学、仿生科学、生物学、材料学、纳米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此次论坛。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中有1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0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围绕"仿生材料与器件"这一主题,结合国际在仿生领域的研究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就仿生材料与器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研讨,并对该领域今后的优先发展方向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田素贵,1952年生,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沈阳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1977年起在重庆大学冶金系钢铁冶金专业学习,1992年在沈阳工业大学攻读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8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材料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3年3月至2005年2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韩国材料与机械研究院从事合作研究。田素贵教授长期从事材料科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讲“材料热力学”、“材料现代检测技术及分析方法”、“高温材料学”、“蠕变物理”等研究生课程,主讲“现代表面技术”、“合金设计及其熔炼”等本科生课程,培养硕士研究生39人、博士研究生15人。  相似文献   

4.
正专家简介:毕磊,青岛大学特聘教授。2009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材料学博士学位,同年赴日本国家材料研究所继续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年被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聘为研究科学家,从事能源转化与存储材料的研究工作。其研究方向是能源转化与存储,主要从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池、陶瓷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现已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如Chemical Society  相似文献   

5.
专家简介:袁万城,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抗震研究室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桥梁抗震、振动及安全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1980年考入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承担国内多座大桥的抗震设计研究项目,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国家攀登B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相似文献   

6.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姚穆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纺织教育家和纺织材料专家。 1930年 5月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 ,195 2年西北工学院纺织系毕业留校任教 ,1982年晋升为教授。他在陕西生活、工作了半个多世纪 ,成果卓著、贡献突出。他建立了纺织材料学科新体系 ,开拓了人体着装舒适性研究新领域 ,曾参加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 ,他研究建立的“系列纺织测试技术和标准”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一、二等奖多项 ;1998年编写的教材《纺织材料学》获纺织总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2 0 0 1年“…  相似文献   

7.
正专家简介:谢自力,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南京南大光电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主要从事氮化物半导体材料MOCVD生长、器件结构设计、GaN基紫外光电探测器和太阳电池的结构设计与器件研发工作。"九五"期间,曾任原"863"计划半导体材料领域GaAs单晶材料评审专家。在InN材料、GaN基紫外探测器、InGaN太阳能电池研究以及氮化物发光二极管研究等领域分别取得了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正专家简介:张晗,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专家,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政协委员。入选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委重点项目及深圳市孔雀创新团队负责人,深圳黑磷光电技术工程实验室及二维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7月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研究  相似文献   

9.
《青海科技》2003,10(6):54-55
最近,欧盟科研总司召集了一次由来自欧盟学术界和工业界的36位专家参加的学术研讨会,广泛讨论了欧盟未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材料是本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之一。围绕材料学的未来发展,与会专家提出欧盟需要着力推动的十大研究领域,它们分别是催化剂、光学材料和光电材料、有机电子学和光电学、磁性材料、仿生学、纳米生物技术、超导体、复合材料、生物医学材料以及智能纺织原料。会议还认为未来材料学的研究将体现三大技术特征:①制作技术。新的加工工艺和制造方法将使材料的生产实现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②模仿技术。从材料的自然特性仿制到材…  相似文献   

10.
<正>专家简介:刘宇,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从事纳米多孔吸附材料、电极材料的设计、化工热力学与计算机模拟、分子热力学软件开发等相关研究多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以及主持负责青年科学基金和面上等多项重点研究项目,在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Langmuir、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Physical Review E等国际著名刊物,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SCI论文数篇。其博士论文荣获"2014年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同时他还是  相似文献   

11.
正原始创新之路,是一条荆棘丛生、危机四伏的悬崖小路。也正因如此,虽然有无数科研工作者向往原始创新,但真正走上这条道路的人却少之又少。然而,在我国柔性电子学领域,却有这样一支科研团队,始终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在原始创新的"无人区"执着深耕。这就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科研"无人区"里虽然暗藏风险,但也富含着科学宝藏。近年来,黄维团队的颠覆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陆续发表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上,包括被列入"化学与材料学领域十大热点前沿"的"有机超长余辉材料研究"、  相似文献   

12.
近日,纳米与光电子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超金刚石及先进薄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纳米有机光电子实验室主任李述汤教授,率10人研究团队全职加盟苏州大学,组建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材料)实验室。  相似文献   

13.
杨延清,1982年在南昌航空学院本科毕业并留校任教,1985年考入西北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至 1991年连续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在国内著名固态变相专家康沫狂教授名下,从事贝氏体相变研究。1991年他进入南京大学物理系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实验室,从师于中科院院士王业宁教授进行博士后研究。现在杨延清为西工大401教研室教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陕西省金属学会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会员。 昌航、南大、西工大,不同高校的不同学术研究风格使杨延清受益匪浅。在西工大任教期间他主讲了《工程材料学》及研究生课程《固态相变原理》,自编了《固态相变原理》讲义,指导硕士生,协助指导博士生,还担任着班主任工作。  相似文献   

14.
人物简介:功能材料学家,南京大学教授、物理学院院长。长期从事微结构功能材料研究,在铁电畴工程方面,发现了铌酸锂型铁电体电畴反转动力学规律,发展了图案极化技术,研制出不同功能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在微结构晶体功能研究方面,发展了非共线准相位匹配技术,并应用于光的非线性弹性散射、增强拉曼散射、非线性切仑科夫辐射和纠缠光研究等。在全固态激光器研究方面,将超晶格材料与全固态激光技术结合,研制了光学超晶格多波长激光器和可调谐激光器等。  相似文献   

15.
刘林:1978年考入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1982年在著名材料学家、原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傅恒志教授指导下,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同时着力于材料物理的研究。1990年赴美参加首届先进航空材料国际会议并作短期访问,被特批为美国材料学会会员并获得德国亚历山大·冯·洪堡研究奖学金,先后在柏林工业大学和马克斯──普朗克金属学研究所从事客座研究。1992  相似文献   

16.
常丽君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1):I0012-I0013
本研究主要解决的便是可见光传播的"可控",除了材料学的成就,它还可能带动通讯等多领域的颠覆性进步,甚至一批划时代产品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正我国专家从实验时的一次"偶然失误"中找到突破口,利用新方法实现低成本的材料加氢相变,发明了神奇的"点铁成氢"技术。这对开发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及促进基础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小编趣谈:看来"点石成金"也  相似文献   

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层状电磁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与力学行为"采取力学与材料学相结合的手段,抓住含界面/尺度效应的本构关系与设计方法、动力学特性以及多场耦合的失效机理与破坏准则这3个关键科学问题,对层状电磁复合材料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项目组经过4年努力,在力-电-磁耦合理论和方法、材料多场耦合性能表征方法和仪器研制、新材料与新结构的设计和制备三个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提出了双非线性磁电耦合本构理论和多场耦合表面理论,研制了多场耦合微纳米压痕仪和鼓泡仪,设计制备了新型磁弯矩效应的磁电复合材料和低噪声弱磁传感器。本项目的研究,对促进我国电磁功能材料及器件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邹应全,男,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感光学会理事,中国感光学会非银盐专业委员会、印刷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感光学会辐射固化协会理事,《信息记录材料》杂志编委。邹应全教授是国际有影响的从事感光材料和光聚合基础与应用研究的专家、国内非银盐感光材料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专家之一,他从事化学科研教学工作27年,曾主持或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多年来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在多个领域取得创造性成果。  相似文献   

20.
2015年3月26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中国语言及方言的语言接触类型和演化建模研究” (项目号:14ZBD102)开题论证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参加本次开题论证会的专家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孙宏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江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吴福祥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曾长青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李锦芳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卢小群教授;合作专家有: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孔江平教授、项梦冰教授、董秀芳教授、詹卫东教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