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产业是国家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巨大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从政府、企业和汽车使用者3个维度系统分析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应用DEMATEL方法定量分析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根据量化结果进行因果分类和重要性分析,指出报废汽车回收模式及逆向物流网络、国家产业政策、人才素质、法律法规等因素是影响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以期为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发展废旧汽车回收再利用产业是我国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发展废旧汽车回收再利用产业无一统一模式.以铜陵市为例,从政策环境、产业机遇、地区关联产业基础等角度分析评价产业发展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从引进龙头企业、构建产业园区以及通过物联网实现价值增值的高精度管理三方面探讨其产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17,(10)
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汽车这一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而对于报废汽车如何进行有效地回收利用也成了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主要对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问题以及对策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和废旧动力电池在未来的回收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并分析在EPR制度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的有效途径和回收网络构成要素,以及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利用进行简要论述,以期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回收再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推进废旧汽车绿色拆解与再利用,是节约原生资源、实现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然而,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废旧汽车的绿色拆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强制推行汽车回收、绿色拆解与再利用是加快节能减排、促进汽车工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顺应时代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基于ASP网络化汽车废旧零部件绿色回收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中国汽车制造业废旧零部件回收模式落后现状和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求,提出了一种能够实现汽车废旧零部件从回收、拆解、再利用、指导绿色设计和绿色加工等全过程管理的、基于ASP网络化汽车零部件绿色回收模式,构建了该模型的网络架构、体系结构和运行流程,并对多方共赢模式下的回收体系实施集成方案进行了研究,为汽车零部件的绿色设计、制造和回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从某种程度上看,住宅建设也可以看作是产品的一种(建筑物),因此生产、使用与报废过程与其他建设项目相似,清洁生产内容总体上也包括生产工艺与装备、资源能源利用、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回收利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正>汽车工业在促进经济社会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又能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汽车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绿色汽车是环保型汽车的美称,通常是指那些开发过程无污染、使用健康安全、不会破坏生态环境。在特定的技术标准下生产出来的汽车产品。它对汽车生产基地,汽车能源和汽车尾气,对汽车从生产、销售到废品回收的整个过程,以及对环境、生产技术、安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国际标准,新技术、新能源和新工艺的不断出现,为设计出对环境友好的汽车产品开辟了崭新的前景。绿色设计在  相似文献   

9.
张群  吴信岚  张柏秋 《现代情报》2015,35(2):104-109
本文利用Innography专利分析平台的世界专利检索、专利申请趋势分析、核心专利判断、专利权人竞争力分析、发明人统计、批量专利数据导出、专利全文下载等功能等展示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专利保护现状全景,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汽车工业的迅速崛起,我国对天然橡胶的需求量每年都在增长,同样的,每年产出的废旧橡胶、废旧轮胎数量也十分巨大,如果废旧橡胶不回收处理,那么它将会成为对环境威胁很大的"黑色污染",我国如今提倡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顺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向,所以对废橡胶的回收再利用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并且要解决的问题。废旧橡胶、废旧轮胎回收利用更合理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指导性政策和约束机制,橡胶工业自身的技术革新和发展,推动再生资源的产业化,使整个橡胶工业内形成一个资源能够循环利用的绿色利用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相比,我国汽车产业过渡依赖国内市场,因此,产业未来增长点将有赖于出口和海外生产。在中国成为产销第一大国、汽车产业日益发展壮大的背景下,国内汽车企业再次将"走出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本文首先分析了促进汽车产品出口的重要意义、我国汽车产品出口(包括整车出口、零部件出口)现状,之后运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综合竞争能力做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促进我国汽车产品出口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发展中国家汽车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文从产量、出口、劳动生产率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水平,介绍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的两个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提出了利用合资模式发展中国汽车产业的政策取向不仅带来了汽车产业的规模扩大,而且促进了产业技术进步的基本观点,并在研究了世界汽车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前景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四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联盟任务、联盟成员等角度出发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发展现状进行总体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广东省电动汽车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浙江省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武汉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四家代表性联盟对其技术创新模式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产业链升级就是高效整合整条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益最高的目标.在界定了汽车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基础上,构建了汽车产业链升级能力测评指标体系,并通过考查中国2005-2011年这一时期汽车产业技术升级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盈利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四个方面的数据,运用灰色聚类分析法对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升级能力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的结果,提出了中国汽车产业链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新科技革命的驱动下,全球汽车产业正在发生颠覆性变革,而产业变革将对未来汽车人才需求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从汽车学科、社会和产业出发,探讨了未来汽车产业对人才的全新需求。在此基础上,对汽车人才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主要类型的不同汽车人才未来工作内容的变化。最后,基于大量相关研究资料的关键词提取和频次分析,识别出适于描述未来不同类型汽车人才特点的若干指标,构建了包含人才类型、知识技能、基础能力三个维度的汽车人才特征图谱,由此深入解析了未来汽车人才与当前相比的主要变化趋势,进而提出了面向未来的汽车人才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运用DEA-Logit模型,对我国30家新能源汽车企业的8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以DEA的效率结果为基础,定量分析相关金融指标对融资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未达到融资充分有效,其融资效率与宏观经济走势及企业股权融资占比正相关,而与企业债权融资占比负相关,据此文章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及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钟文京 《科技广场》2014,(8):231-236
当前,我国汽车产业迫切需要走清洁化和节能化道路,深入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发展初期的技术保障与政策支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南昌市作为我国重要地方区域及工业城市,应抓住国家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的机遇,探索出一条符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之路,即政府与企业间、技术与市场间的良性互动的运作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应用的现状,提出了继续优化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出台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政策,提倡新能源汽车"公交先行",以项目示范推动产业升级,以产业化促进市场化进程,提升消费需求刺激技术创新等相关建议,以推动南昌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应用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中国汽车合资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方伟  于淼  孙秀霞 《科研管理》2013,34(6):152-160
由于技术学习方式升级的缓慢性与技术和市场追赶的非同步性,我国汽车产业的合资历程始终无法实现"以市场换技术"的初始目标。为实现技术的实质性引进,近期国内的汽车合资企业纷纷推出了全新的合资自主品牌产品与相应的产品开发模式。这种"合资自主开发模式"究竟会如何影响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研究通过对三个汽车合资自主品牌产品开发案例的探索性研究,探讨了依托合资自主开发模式推进我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进程的作用路径。基于多案例对比分析,识别出合资自主创新模式实施的关键点,为我国汽车企业的实质性技术获取与自主创新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特点,比较国内有关城市汽车工业发展现状,剖析了杭州汽车工业的发展地位。在对杭州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工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杭州汽车工业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重点和对策建议,为推进杭州及相关地区汽车工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政策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分析了提升汽车产业竞争能力的政策体系——汽车产业政策和汽车需求政策内容,揭示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作用机理和特点,并从产业政策和需求政策两个方面对我国的新汽车产业政策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竞争能力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