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我国现有的土地制度框架下,由于经济开发和经济发展的日益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现象存在广大农村当中,随着其多样性的形式,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也相应产生,无序的流转行为,流转主体的混乱,流转收益分配不合理,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导致农村集体土地流失。虽然目前我国针对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规定,极大完善了我国农地流转制度,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如何处理好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有效配置农村集体土地资源,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是我们当前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共同要求。  相似文献   

2.
研究中国土地财政中的地方政府行为与负效应,对于土地财的兴利除弊、实现可持续的地方土地财税收益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土地财政的起源、涵义与性质,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分税的财政体制、国家土地制度及农地征用流转制度方面分析了地方政府获取土地财政的行为策略选择,进一步论述了由此产生的被征地农民利益受损、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行为、推动房价快速上涨并积累财政金融风险,以及形成届际不公平和不可持续的财政等负效应。论述了后土地财政时代的涵义与存在的困局,在此基础上,从转变地方政府角色、完善财政体制、推进土地房产税系与农地产权及征用制度改革、改变以土地财政为动力机制的城市化发展、约束地方政府获取财政收入风险性行为等方面,提出后土地财政时代转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胡健  吴文洁 《资源科学》2007,29(3):8-16
长期以来,资源经济学研究中存在一个突出的理论盲点——忽略了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中矿权与土地产权关系的探讨。油气资源赋存于地下或土地之中,而在我国油气资源矿权与土地产权又是分离的,国家拥有油气矿权,国家与集体共同拥有地权,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元矿权与二元地权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集中表现在矿业权与矿业用地使用权取得方式上,而其产生的根源则不仅仅是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更主要的是因为我国复杂的土地权利层次和权利结构以及法律上对集体土地权利的忽视。因此,在对陕北油气资源开发中矿权与地权矛盾及矿权制度演进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有效解决油气资源开发中矿权与地权冲突、缓解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的关键是创新油气资源矿权制度,变革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完善矿业用地制度。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政策是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现行农村土地政策存在产权主体不明确、农民土地权益得不到保障、土地管理、征用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在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与管理职能、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应当从进一步明确农村土地的产权、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等.方面不断完善我国的农村土地政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地金融制度构建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地金融制度的欠缺,业已构成农业投资及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瓶颈”约束,并且对农地产权制度的创新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产生影响。本文以农地金融制度构建为核心,就农地金融制度构建的外在动因、功能、目标、方案及支持体系做了初步探讨,并指出农地金融制度的构建是保证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享有完全所有权的必要条件,同时对建立有效率的农地产权制度和加快农业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将于10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部法律对集体土地征收问题作出了规定。不少基层群众希望物权法成为保障农民土地权利的“护身符“。与此同时,农民权利的加强有望限制一些政府部门不规范的行政行为,成为阻止违法违规用地的又一道坚实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历史表明:农村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就是土地问题。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本,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其自然供给无弹性,因此它对于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我国农业、农民和农村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农村土地配置方式(本课题所研究的农村土地配置方式是指农村土地的各项产权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分配与再分配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小产权房”合法化在理论上具有合理性,在实践上也有重要意义,其关键在于二元土地制度的改良。学界对此有着泾渭分明的两种观点:一是主张集体土地国有化,二是主张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由于集体土地国有化存在理论障碍与实际困难,维持集体土地所有权更具现实性。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上市流通,并完善相关保障制度,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从根本上解决“小产权旁”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9.
马培衢 《资源科学》2006,28(6):33-38
本文构建了灌区水资源配置的产权激励效应分析模型,并运用模型论证了农业水资源产权制度安排适当与否决定着灌区农业水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水权主体明确、水权明晰并得以良好执行的水权制度安排,将引导灌区在效用最大化原则下自觉优化水资源配置行为,提高用水效率。而不适当的水权安排将导致粗放生产和低效率用水。从而有效解释了中国农业水资源短缺与低效率利用现象并存的根源是农业水资源产权安排对灌区未能产生有效的激励和利益约束。因此,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在于明晰水权、明确产权主体和实行有规制的水权交易。  相似文献   

10.
征地补偿安置中的种种问题触及的是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归属无法法定确认,在使用土地的补偿对象上难以明确,因此要从法律上确认集体土地地所有权的主体,建立新型的征地制度,以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土地资源配置体制中的灰色土地市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土地资源配置体制演进的视角分析了灰色土地市场形.成的过程,并利用收集到的土地违法案件的数据对灰色土地市场的现状做了分析。结果表明,1993-1996年间,国有单位和集体组织是灰色土地市场的主体;1998~2002年间,非法占用是灰色土地市场上的主要违法行为,非法转让已成为灰色土地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产权模糊、利益分配不平衡和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双轨制是灰色土地市场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地持续利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产权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产权制度对经济效率至关重要的影响决定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在分析产权制度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差距,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以可持续土地利用为目标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朱文清  张莉琴 《资源科学》2018,40(7):1407-1417
土地确权对土地流转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6个省的6个县、为期7年近700个样本农户的面板数据,应用内生转换模型,对中国新一轮集体林地确权到户政策的林地流转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①集体林地确权具有内生性;②集体林地确权促进了农户林地的流转,确权使确权户林地流入概率增加了6%,流出林地概率增加了1.7%;③若对未确权的农户进行确权(反事实分析),则会使林地流入和流出概率分别增加59%和43.6%;④集体林地确权年限越长,农户林地流入和流出的可能性越大,确权的长期效果更明显。鉴于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集体林地确权,给农户一个学习参与林地流转的机会,稳步推进集体林地流转。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构建产权强度与农户禀赋效应、安全感知及农户流转行为逻辑关联的基础上,基于甘肃省集体林权改革监测追踪调研累计1497份微观数据,探讨了产权强度如何通过农户禀赋效应与安全感知影响林地流转行为。研究发现:①产权强度整体上加大了农户禀赋效应和安全感知。具体而言,产权强度社会认同维度显著增加农户禀赋效应与安全感知;产权主体行使能力维度主要影响农户禀赋效应,对安全感知影响不明显,其中排他能力加剧了农户禀赋效应,交易处置能力则减弱农户禀赋效应。同时随着时间的增加,农户禀赋效应呈减弱趋势,安全感知则无显著变化。②产权强度影响下的禀赋效应的加剧容易使农户产生高估林地流转价格等倾向,阻碍林地流转的发生。③产权强度影响下的安全感知的增加可以提升农户对林地权属关系的稳定感,促进农户流转行为的发生。④禀赋效应与安全感知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农户流转行为,综合考虑禀赋效应及安全感知后,总效应正向影响林地流转行为。鉴于此,本文提出应把握确权方式的灵活运用、通过健全完善林权流转网络平台等方式降低农户禀赋效应以及注重提升农户安全感知等建议,以期促进林地流转,实现公益林林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朱冰 《资源科学》2012,34(10):1997-2006
主要建立在土地资源上的物权理论扩大适用于多样态的自然资源时, 资源的公共属性与私人排他支配的制度特征, 两者间的矛盾就变得紧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路径要求顺应资源兼有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双重特性, 拓展传统私法利益内涵, 将自然资源纳入物权法“物”之概念的范畴。通过对风能资源实践活动的考察, 资源公益符合法益的正当性要求, 在具备了效用、稀缺, 建立了自然资源市场体系后, 物权立法能够实现“物”之概念对资源独特性的制度回应。自然资源物权立法理论探讨的起点即不是有体物还是无体物的争论, 也不是以物之名还是以财产之名的质疑。借鉴英美法系从权利角度(某种法律关系)理解和把握财产的立法技术, 各类有形的或无形的、单体的或集合的自然资源均有成为物权客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彭开丽  彭可茂  席利卿 《资源科学》2012,34(12):2224-2233
农地除了能够依靠其生产功能而具有经济产出价值外,在空气和水的净化、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景观的提供及社会保障与安全稳定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市场机制的自身缺陷,人们对农地价值缺乏充分认识,导致农地资源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本文在将农地功能划分为经济生产、社会保障和生态服务的基础上,以2009年为评估期,尝试构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函数)和用近似市场法对我国1994年-2009年30个省份农地资源的经济产出价值、社会保障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动态估算。结果显示:无法通过市场价格表现的社会保障价值与生态服务价值均远远大于农地经济产出价值,农地的社会保障价值在农地总价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比例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农地的社会保障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无疑是农地价值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土地管理者和农地非农转用决策者的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7.
李全峰  杜国明  胡守庚 《资源科学》2015,37(8):1561-1570
∶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是耕地粮食生产、社会保障和生态服务等功能的综合体现,反映特定土地产权制度与农地经营模式下耕地的综合产出能力。本文基于系统理论提出耕地利用系统框架,构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对富锦市垦区与农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①利用从经济、生态、社会3个方面构建由气候等12个要素组成的耕地利用系统,能够较为清晰地阐明耕地功能与效益内在关系;②受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等土地产权影响,农区综合效益高于垦区,农区社会效益明显高于垦区,垦区生态效益却显著高于农区,垦区经济效益略高于农区;③在农业生产和制度改革方面,垦区与农区应相互借鉴∶垦区适度放宽农业生产管理行为,增强职工自主权,促进农地使用权流转;农区适当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基础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相似文献   

18.
杜群 《资源科学》2018,40(9):1878-1889
森林的法律概念是森林立法和司法的核心,也是中国建设森林资源产权制度、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础。本文系统并细致考察了中国法律、法规、政策、司法与执法解释和法律学说关于森林的法律定义,发现其存在两个层次的表达方式,即以宪法、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为核心而形成的一级森林定义体系,和以林业部门的各种规范性文件而形成的二级森林定义体系。笔者进而分析认为中国现行的森林法律定义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形式上,森林定义的法律文本位阶较低,正式法律规范对森林的定义过于宽泛、不够具体;实质上,现行森林法律定义缺乏对森林生态价值的关注和涵摄,现行森林立法对森林的定义过于宽泛,导致森林资源、林地和林木的法律保护在主体和权利义务上的虚化。目前,中国森林立法已从森林产业法向森林资源法、森林保护法转变,因此在《森林法》修改时应当增强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取向,构建一个价值多元的森林法律概念。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开发保护的矛盾不断尖锐,土地产权问题日益突出,关于"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土地所有制议题再次受到高度关注。本文在对土地所有制改革有关文献进行梳理综述的基础上,针对部分学者关于历史教训与国外经验的分析,从纵(以中国历史为借鉴)、横(以国外经验为对照)两个角度进行深入对比研究,认为中国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和不断的土地改革,实际上已经以渐进的方式选择并构建起了一个符合自身实际需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公有制"作为土地所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历史的选择、是国情的必然。应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进一步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进一步结合时代和国情需要,完善土地国家与集体所有权制度,并对相关配套制度进行具体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