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研究从生产要素资源集约利用视角,阐述了生态工业园对我国缺水旱区所具有的多重生态服务功能,分析了各种工业园的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作用,实现生态工业园对农业产业和区域绿化的生态功延伸服务,并归纳提出了旱区生态工业园的三大辅助功能:一是形成以生态工业园为基地的资源利用集聚区;二是通过集约利用扩展有限生产要素资源、特别是水和能源资源的承载规模;三是生态工业园对周边农业延伸的生态服务功能。这三项功能对我国旱区在有限能源和水资源以及环境修复能力条件下,发展区域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能值分析的工业园生态经济绩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勇  张攀 《预测》2007,26(5):64-70
随着全球工业园建设的日益发展,如何衡量和评价工业园的经济与环境协调程度,成为学界和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拟运用能值分析理论及方法,将工业园产业、人口、资源和环境生态等各个子系统统一起来,建立基于工业园的系统结构、功能和生态效率三项指标以及工业园可持续发展指数的综合评价体系,用以实现工业园系统发展现状、动态与动因的整合分析,以此来指导和优化工业园可持续发展模式,并以大连双D港工业园为案例开展了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相似文献   

3.
试论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中的外部性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干  陈武 《科技与管理》2004,6(3):15-19
从我国生态工业园建设的现状出发,运用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分析得出:生态工业园自身的特点与我国经济环境发展现状的耦合容易产生外部性,一方面使我国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不能有效解决;另一方面使生态工业园的自身价值及其在未来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难以彰显;目前应从区域、企业、产品3个层而上克服建设中的外部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简要介绍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ial Parks,EIPs)的定义及原理入手,在分析了国内外生态工业园的发展现状后,又简要分析了生态工业园存在的优势和潜在的风险。最后结合中国国情指出了我国建设生态工业园面临的障碍因素,希望能以此作为我国发展生态工业园时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生态工业园集群式供应链生成机理与运作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随着我国各类产业集群的迅猛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也日益显现出来,如何有效治理“工业废弃物”,实现集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根据产业集群和生态工业园的特点,提出了集群式供应链环境治理的概念和内涵,从集群式供应链的角度来分析生态工业园运作的机理,并从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实践总结出三种集群式供应链运作模式,即依托型循环运作模式、共生型循环运作模式、动静脉循环运作模式,分析了每一种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传统产业集群向生态工业园改造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6.
我国正处于改革和发展并举的重要时期,经济的增长,企业的改制,需要更多的空间,需要我们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中央银行为其实现特定经济目标而采取了多种方法和调节货币供给量或信用政策、方针及措施,即2004年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无疑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新的最大化选择。  相似文献   

7.
<正> 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国外分别称为高新技术开发区、新技术产业试验区、科学团、科学工业园、科学城、技术城等。国际科学工业园联合会(IASP)通称这类园区为科学工业团。 一、科学工业园的由来 国外科学工业园诞生于五十年代。由于晶体管的问世、大批生产及其广泛应用的带动,美  相似文献   

8.
生态工业园与集群式供应链的耦合正是集群企业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以及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等问题时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组织生产模式。本文根据国内外生态工业园与产业集群的特点,提出了生态工业园与集群式供应链耦合的概念;从低成本交易性、差异化互补性和集中化规模性角度系统研究了生态工业园与集群式供应链的耦合驱动机理;结合武汉青山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发展实际,通过生态工业园与集群式供应链的耦合研究,揭示了生态工业园集群式供应链的形成过程。为我国传统产业集群向生态工业园改造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9.
我国生态工业园生态产业链构建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产业链是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生态产业链以促进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梯级利用为目的,是产业的生态集聚。我国生态工业园建设时间不长,但已初步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生态产业链构建模式。通过对我国生态工业园生态产业链构建模式的分析,旨在总结一些基本经验和特色,以为我国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循环链的生态工业园区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态工业园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概念性框架。通过对大量的案例进行分析,并根据废物一原料的转换关系,将生态工业园分为三类,分析了每类生态工业园都有各自的特点、资源利用效率、存在问题,最后对生态工业园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科技工业园的筹建包括确定科技工业园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规划、发展模式、运行机制、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等这些最基本的要素和步骤。同时,对政府主导型园区、企业主导型园区和大学科技园这三类工业园的筹建既有共性的地方,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科技工业园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工业园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的集聚,是区域经济新的增长中心。由于科技工业园区巨大的极化效应,如同一个强大的引力场吸引着周围地区甚至世界各地的创新资源、人才和资本;由于其高技术背景以及高素质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高度密集,使科技工业园成为一个智力和资本密集区域。今天,科技工业园已经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蓬勃发展,由此而带动的区域经济的强大生命力也引发了全世界的嘱目。中国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科技工业园像一颗闪光的明珠,推动着我国迈向知识经济时代本栏目这一期就围绕科技工业园进行讨论,供关心此问题的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13.
生态工业园中两种工业共生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王兆华  武春友  王国红 《软科学》2002,16(2):11-14,18
本文运用工业生态学理论对生态工业园建设过程中工业共生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丹麦卡伦堡和中国贵唐集团生态工业园的介绍,提出两种工业共生模式:自主实体共生模式和复合实体共生模式,并对这两种共生模式的运作规律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国成功建设生态工业园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一、新经济新挑战新经济使我国的科技工业园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各类开发区、高新区和工业小区。这种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经济自身具有的信  相似文献   

15.
我国工业园区发展障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30年来,我国工业园区发展迅猛,园区数量迅速增加,规模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态势.我国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但是,我国工业园区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土地供应不足、发展资金匮乏与管理职能不明确等.文章将介绍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的障碍,并且为突破障碍提出了一些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科技工业园的发展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企业的扩张和集聚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新视野改变了对传统的工业地理和区域经济的理解,全球的要素、资源和分工在不同层次上迅速变化,并在全球范围内扩张、转移和重新集中。但是全  相似文献   

17.
在创新体系研究视角下,整合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同时考虑国家制度与全球技术演化对开发区发展的影响。强调过程的历史数据研究,通过分析开发区企业与制度环境互动及路径依赖的演化轨迹,呈现创新体系中复杂网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吉新峰 《未来与发展》2013,(10):21-23,6
依托工业园区发展工业是欠发达地区推进工业化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我国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发展势头较猛.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为了促进工业园区健康稳定发展,对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进行有效整合。必须构建以组织协调机制、利益协调机制为核心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9.
周松兰  刘栋 《未来与发展》2005,26(1):17-19,10
建设工业园区是当代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一个重要路径,在前沿理论与各国实践中已经形成世界性的潮流,在我国工业园区作为新兴工业化进程中最重要的桥头堡,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增长级,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提高城市及区域综合竞争实力,但随工业园区热潮的涌起,又出现了对工业园区的认识误区和“园区热”负面影响的挑战。应如何以科学发展观看待工业园区问题,提高工业园区的质量和水平即提  相似文献   

20.
本文聚焦苏州工业园区产业综合体从生产型网络向学习型网络的转型,分析了该产业综合体治理结构的形成,探讨了跨界高科技产业是如何嵌入在我国特定区域之中,并被社会建构的,其中特别分析了地方政府作为地方治理的主体之一.它的作用和角色已从“配合”开始演变成为“领航”,地方政府通过对高科技园区的社会建构也从被动的角色向积极的角色转变,并由此形成了区域核心竞争力和全球本地化的发展模式,揭示了区域发展模式在每一个阶段都应有其特定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