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增强身体素质,培养体育意识是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体育教学除了体现在技术上指导学生完成一系列的动作要领外,还应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到健康的重要性,健康的体魄是在未来用于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根本。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意识是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学校在体育教学中要深入贯彻学生终身体育这一理念。体育教育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教育过程,学生学习与掌握系统的体育科学知识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与方法,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相似文献   

2.
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现状是:教学目标单一化 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掌握终生锻炼身体的科学知识、技能与方法,陶冶学生的品德情操,并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但是。我国学校体育长期以来一直停留在身体素质达标和竞技技术水平评价这一层面,严重地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忽视了对学生健康意识、健身习惯和健身兴趣的培养。这就导致了人们对学校体育教育产生认识上的错觉,甚至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厌学情绪,也就无法实现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终身体育观念的建立。目前我国体育教学一般以教学班为教学组织形式来进行。在一个教学班中,学生虽然接受同样的教育,但由于体质、运动能力、社会环境、心理素质存在个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了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技能与习惯的要求和目标。这意味着国家开始重视终身体育教育和学生体育意识、技能、习惯的培养。《纲要》的实施为学校体育创造了更好的社会环境,为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学校体育应利用这种良好的社会环境、抓住社会、推动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德育的主阵地。初中体育学科教学在强调体育素质与运动技能发展的同时必须突出以育人为中心,既向学生传授知识,又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这是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的重要任务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容易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又被基础学科教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体育教学也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学体育教学不仅关系到了学生的身体素养,同时也对学生的意志力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大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运用好终身体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培养好学生的体育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新的领域目标,同时又取消了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的规定,学校体育要“打破单纯传授运动技能教学”,这些情况难免使人产生新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要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偏见。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健康第一”为核心,体育的基本技能对终身体育广泛的迁移价值和促进作用,决定了运功技能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同时,动作技能是人类知识的一种特殊形态,没有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也就失去了体育教学本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学体育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与思想道德的过程。大学体育提倡奥林匹克精神,使学生增强体育意识,丰富体育文化素养,培养体育锻炼习惯,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目的。重视和加强大学体育对奥运文化的传承作用,并把学校体育教育和奥林匹克运动结合起来,是实现奥运战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体育教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利用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结合卫生措施,锻炼人的身体,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掌握运动技能、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大学体育在整个体育教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对教育对象(学生)在整个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的总结,是对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巩固和概括,同时它对每个学生培养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育人理念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提高民族的体质和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本文重…  相似文献   

9.
浅谈高校体育教育的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体育教育是学生进人社会前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社会的进步,势必要求大学体育教育在各方面加以拓展,并与社会体育相接轨。在此,对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提出某些建议,以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适应人们现代工作、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健康第一的理念已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体育游戏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对体育游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体育游戏的特点,提出了在运用中组织教学,为广大体育教师运用好体育游戏这一手段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作为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体育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以学生为主体,这应该是当代教育的共同理念。特别是大学阶段,是人生最后的学校教育阶段,之后学生便开始了职业生涯。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养成一种或几种体育爱好,并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为日后的自我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则是大学体育教师应该面对的课题。分层教学则是非常实用的教学形式,也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具体做法,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须。  相似文献   

12.
文章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从学校体育教学实践出发,辨证的阐述了如何正确地对待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自主性与教学的组织纪律性;满足学生兴趣、爱好与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淡化竞技运动与运动技术、技能教学等几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根据大中学学校体育的特点,从大学、中学学生身体特征、体育教学、课外活动和体育能力培养等方面.对大学、中学学校体育进行比较,并在阶段教学中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章论述了我国社会发展对学校体育提出的“三大”新要求,以及学校体育的主体一学生的体育需要。提出了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学生的需要,大学体育尤其是体育课程和教学应在几方面进行改革: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必须突出个性特点;专项体育课逐步取代现在的必修课;突破自我封闭,大胆引入新运动项目;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5.
体育游戏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一定规则约束下,以体育动作为基本内容,以游戏为形式,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特殊的体育活动一由于它具有锻炼价值、趣味性、一定规则、综合性等特点,符合现代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健康质量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理念。把体育游戏融汇于整个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有助于我们完成《课程标准》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方面的内容及目标的实现。故此,本人结合十几年的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16.
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其重要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新的体育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方面的综合素质,正确把握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特点,积极倡导与实践"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想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7.
牟顶红 《成人教育》2012,32(3):111-112
提升整个民族身体素质是我国体育教育事业追求的目标.在大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身体成长已经趋于成热,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更加强调加强体育教育中技能的教育.但目前很多学校在体育教学中由于过分追求技能教学,反而失去了体育教学本身的初衷.文章从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着手,旨在探讨改进大学体育教学的方法,为向着更科学、更系统的大学体育教学目标而努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终身体育教育的理念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技能与习惯"以来,使得我国的体育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贯彻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重要环节.因此做好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对终身体育教育理念的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教育理念,这是当代社会对学校体育提出的新要求。众多实例证明,学习能力的强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学会举一反三,是学会学习的重要一步。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怎样把“学会学习”理念与体育教材、学生认知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共同达成他们的举一反三能力呢?笔者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与心得写出来,与同仁们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0.
体育教学主要由课内的体育理论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教学两组成。体育教学的任务与目标是进行健身知识与体育技能的传授,课外活动目标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练身和活跃学生生活、协调人际关系、提高运动技能。所以学校体育的总体目标是促进学生体能的完善和发展,培养体育的情趣、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结合初中学校体育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