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课程思政是一项新生事物,课程思政建设是"三全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院系党组织应充分发挥政治优势,构建起课程思政建设的整合平台,为课程思政建设起到引导、指导、增值等方面的作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同时,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一部分成果又能转化为新的党建资源,从而实现课程思政与院系党建工作的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2.
地方特色文化形态多元多样,与"课程思政"改革具有很强的融通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到地方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中,让文化资源和"课程思政"深度融合。要构建文化育人的"课程思政"体系,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整理和利用是支撑,学校的顶层设计是保障,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的文化认同是关键,课程的文化实践是补充。  相似文献   

3.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主干课,该课程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污水处理工艺设计、运营工作奠定基础.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开展"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工作,基于污水处理工程师的职业素养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入到专业知识讲授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从业自豪感,树立安全和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土建类全课程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教改策略,以"德育为引领,育人为根本"为导向,提出修订土建类专业培养方案;提出价值观内涵贯穿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的策略;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建立土建类专业全课程"思政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5.
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是学院落实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的主阵地、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本文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体系一体化构建做好顶层设计,二级院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做好中转轴,每位教师激发内生引擎做好每门课程的育人的发动机三个层次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我国教育模式不断进行改革,现如今提倡"三全育人"的教育模式,思政课程也逐渐向课程思政方向转变。我国高校的培养目标是为培养国家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也应该贯彻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将课程思政与其他各门具体学科课程教学结合起来。英语作为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应该坚持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教育模式,不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更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英语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7.
为了全面推动新时代高校"大思政"教育创新,新时代在探索高校大思政育人路径的过程中,要能够始终坚持基层管理以及顶层设计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引领以及院系发现相结合、思政课程以及课程思政相结合、教师发展与学生成才相结合、校园文化与育人实效相结合的基本创新理念.真正做到培根固基守正创新、同步思政协力育人、思专同心知行合一、与...  相似文献   

8.
文章提出基于OBE理念的"食品毒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方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要素,以学生为中心,以OBE为基本理念,从发掘"食品毒理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课程思政理念的培育、部分课程思政案例的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多元科学的评价手段和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等方面,阐述了"食品毒理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以期提高"食品毒理学"课堂育人的效果,也为其他课程的思政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小学教育学课程是高职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主要课程之一。在高职小学教育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背景下,通过小学教育学课程思政研究,构建课证融合的教学内容,制定体现课程思政设计的课程标准,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形成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充分发挥小学教育学课程的育人作用,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为高职教育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0.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梳理归纳核心素养结构模型的6要点和18项指标,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三结合四联动"课程思政体系.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校企合作助力全员育人、三段式贯通的全过程育人、三课堂联动全方位育人等方面探究了与核心素养融会贯通的课程思政体系的实施路径,落实立德树人,更好地实现对造价人才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在工科核心课中让课程思政高效落地的路径和模式,要以教师言传身教为首要抓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面向新工科的“学生中心”教与学协作关系;挖掘和融入具有地方特色和院校特色的思政元素,以支撑《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毕业要求中的核心能力培养为引线,提炼具备可操作性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层次递进的课程思政实现路径,建立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特色鲜明的新工科专业核心课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了做好涉农专业的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让学生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为新农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分析涉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现状,研究相应解决对策,并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师思政能力提升、思政元素挖掘及应用等方面对涉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探索,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效应,实现全过程、全课程、全方位育人效果,推动新农科人才培养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3.
林旻 《学周刊C版》2024,(6):10-12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旨在通过紧扣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专业、强调实践教育、多元评价等要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国家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养的优秀人才。文章以“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为主题展开探究,旨在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参考,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对职业教育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在BIM工程造价实训室建设中注重建设德技并修、兼顾专业技能训练和思政元素的实训环境,建设支撑课程思政教育的文化墙、便于学生开展合作开放探究的工位环境、基于BIM技术的专业核心课程和支撑BIM需要的计算机配置,开展了基于BIM工程造价实训室的建筑工程造价实训课程思政实践。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建设是在立德树人纲领导向下,促进德育、智育融合,推进"三全育人"格局的重大措施.文章从行业、学生、教师视角对"课程思政"在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必要性进行剖析,对标"金课"的两性一度标准,依托OBE理念,以地方应用型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为例,探究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切实可行路向,以培养新时期"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当代新工匠为目标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6.
姚楚玉  陶竹 《海外英语》2020,(6):206-207
随着习主席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个重要思想,"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逐渐受到各个学校的重视."课程思政"是近些年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但关于中学课程思政的讨论尚不多见.高中阶段是学生三观构成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结合中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提取与分类,为今后高中英语教科书改革及进行相关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其丰硕的精神财富和实践智慧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优质素材和有力保障。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促进学生"拔节孕穗",必须将"四史"教育作为凝魂聚气的主线,将"四史"内容作为教材构建的肌体,将"四史"资源作为方式转变的支撑,将"四史"情感作为质量评价的观照,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课程教学与育人功能"双赢"。  相似文献   

18.
为落实“三全育人”的教育总目标,深入开展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以“中国近代史”课程思政建设为例,明确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紧迫性,明晰“中国近代史”课程特有的学科优势,构建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与考核方式创新途径,支撑有效思政教学策略落实。  相似文献   

19.
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塑造学生健全人格、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当前,应用型高校存在对"课程思政"建设不够重视、专业教师的认识和课程实施能力不足、学生进取精神不足等问题.因此,要优化顶层设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体化实施;结合自身特点,突出"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注重多方联动、知行合一,强化"课程思政"的实践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20.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教育的中心任务,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则发挥时代引领性作用。当前,高校存在着"重思维轻思想"的问题。课程思政立足高校课程体系全专业、全门类育人要求,探索基于课程思政的思政基石。目前,课程思政的基石主要为思本之基、政本之基、德本之基。围绕课程思政所具有的根本基石,不断深度挖掘和开发各门专业课程所具有的思政元素,深度开发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达到"有课程就有思政"的全课程育人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