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诸多不良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大学生进行消费伦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消除不良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形成科学健康的消费生活方式,而且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人生观和消费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发展。消费伦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消费道德"教育、"消费知识"教育、"感恩"教育以及"绿色消费"教育等。  相似文献   

2.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健康的心理不仅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而且对大学生的其他素质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一向被认为是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体之一。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许多大学生开始感到不知所措,产生了心理上的不适应,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或多或少地表现出郁闷、孤僻、自卑、抑郁、暴躁、怨恨、猜忌等不良心理状态。正是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使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取得成绩,得到全面发展的。本调查试图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泉州市民办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希望以此来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防止心理问题严重化。  相似文献   

3.
健康中国的内核重在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人口重心在农民.健康视域下的农民是健康中国规划的主要群体,农民健康教育主要包含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产活动、健康的心理状态以及疾病预防意识等,开展农民健康教育有利于健康中国规划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开展农民健康教育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美化村社公共卫生,营造健康生活环境;制定村社行为规范,打造健康行为方式;建立完整教育机构,实施健康教育活动;组建教育服务队伍,提高健康监督水平;建立教育评价机制,反馈农民健康信息等.  相似文献   

4.
网络生活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阐述了加强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出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包含理想信念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五个层次的内容,并从理想信仰、道德法制、心理辅导、情感认同、文化熏陶、社会实践六个方面论述如何构建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5.
网络正在极大地改变着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等。网络给大学生的现代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同时,由于大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存在自制能力、辨别能力差的缺点,网络也给他们带来许多不良的影响。这样就要求对青年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分清善恶美丑的界限,趋利避害,做网络中的主人。  相似文献   

6.
吴敏 《现代企业教育》2009,(14):171-172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消费教育的缺失、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还存在许多不良的消费心理,需要通过加强价值观教育和消费教育,让大学生学会科学理性消费,以构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据统计有20%至3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其中有10%的心理问题障碍严重,直接影响日常学习和生活。为了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管理水平,需要对大学生开展有效合理的健康教育,不断促进大学生全面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有效的健康教育发展关系,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本文将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构建进行分析,研究健康教育发展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如何构建良好的大学生健康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8.
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及访谈法对内江市两所高校部分全日制大学生生活方式现状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生活方式外,还与环境、生物和保健服务因等素相关,但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的主要原因;加强卫生保健宣传,形成大学生正确的健康价值观;对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课程,加强饮食营养、睡眠卫生指导;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加强体育锻炼;引导大学生剖析现代社会的节奏特点,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9.
随机抽样广西民族大学本科生2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有关生活方式的研究.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多数学习目标明确、态度积极、学习方式多样化.在生活消费方面消费适中平稳、倡导节约.重视人际交往,重视、认真对待恋爱.但也存在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学习态度不端正、主动性不足、铺张浪费、存在攀比现象.不善于与人交往,娱乐消遣方式不健康,对性的问题比较随便.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育,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0.
和谐校园与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芳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9):235-235,237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对和谐校园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实中我国大学生生活方式却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他们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和引导。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学校生活管理、老师指导和课外活动等途径来实现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11.
高校体育在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的社会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我国小康社会基本标准中对身体健康标准的欠缺,强调了高校体育在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的社会职能,指出高校体育不仅承担着对学生终身体育教育的任务,同时还担负着体育资源即人才、场地器材及科技信息资源服务于社区的重任。  相似文献   

12.
贫困大学生心理教育研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十年,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已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不过,总体来看,还存在数量相对较少,质量相对较弱;实证研究较少,缺乏积极心理品质相关研究等问题。要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需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教育系统化研究和实证研究以及加强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不仅有学生个体自身的原因,同时也有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环境的原因。和谐社会视野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必须进一步树立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4.
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某师院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是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人群。社会要求与变革,家庭不当预期与教育,学校学习压力及自我施压是造成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外因素。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通过心理课堂教学、活动训练等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影响大学生个体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并进而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但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高校体育作为破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与影响还未被社会充分认知。概括而言,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力主要表现在智力、情绪、人格、人际关系、意志品质等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挥着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UPI调查法调查了若干在校大学生,从调查结果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总体是健康向上的,但部分学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乏自信心、有强迫思维倾向、意志不坚强、缺乏耐心和目标不明确等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国家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要真正做到素质教育,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家长要注重自立自强教育,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大学生要对照心理健康标准,加强自我教育并引导个人心理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知识经济迅速发展,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纷繁复杂,甚至出现暴力事件、自杀、心理问题等,其根源何在?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发现当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滞后,学生的心理教育匮乏、高校辅导员队伍力量薄弱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主要是: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着个人价值观、复杂的情绪情感、自信心缺乏、学习与就业压力等问题,这些问题有着深刻的客观和主观原因。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水平,发挥高等学校、家庭和自我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高校乃至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辅导员应提高自身心理素质,通过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方式,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有效途径,做好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相似文献   

20.
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国家、社会、学校在物质方面给予了贫困生极大的帮助,但是在管理制度、思想、心理教育等方面还存在着盲点。本文从管理学、心理学的角度探讨高校贫困生管理问题,并在制度完善、观念创新、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等方面探讨解决的方法,从而使贫困生在物质、心理上双脱贫,使贫困生的管理真正做到规范化和人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