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早期教育与初等教育衔接评价是一个融合儿童终身发展及均衡国家地区人才培养两方面目的的综合性、科学化评价体系.它特别关注儿童个体能力及素养发展的连贯性及国家课程标准与评价标准的一致性.通过介绍该评价体系的缘起、评价领域、评价指标及实施过程,可以为完善我国幼小衔接阶段评价体系建设、深化素养评价的本土实践及改进"基于证据"的评价研究方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核心素养是我国实现学校教育价值和确立人才质量标准的基础与核心,是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应建立起来的学生发展必须达到的目标体系。本文通过梳理"核心素养"的发展历程,分析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与价值取向,尝试提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建构的思路:横向整合,融会贯通学科素养;纵向衔接,构建垂直教育体系;整体推进,同步实施课程改革;分级测评,完善质量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时代的中小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这些核心素养如何内化在国家课程体系和不同学科的教科书编制及教育教学中?数字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及培养途径、评价体系如何?……这些已成为各国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新的热点、难点问题。本文将重点剖析"数字素养"的概念演变与内涵构成,探索中小学生数字素养有效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4.
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是当下基础教育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热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建立科学合理的数学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质疑式学习包括认知性质疑、迁移性质疑、创造性质疑.质疑式3维空间学习模式搭建了数学核心素养框架与课堂衔接的"立交桥";"634"质疑式学习发展空间模式,实现了数学学习过程的"提档增速".利用AHP软件及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的质疑式数学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的高效学习及核心素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构建科学合理的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是新时代劳动教育应有之义,在"五育并举"的实现方面有积极的意义.以新时代劳动教育、评价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为依据,针对基层学校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的现实问题和需求,构建评价目标精准、评价内容多维、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评价功能,实现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6.
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中考)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学科的总结性考试,也是高中教育选拔的重要依据,关注初高中衔接,反拨初中历史课程改革是中考的重要功能。《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四层"考查内容以学科素养为导向,推动核心素养在高中教育中的落实,助推素质教育的发展。基于学段特征做好初高中衔接,引导初中阶段课程教学和评价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变就成为当前中考改革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核心素养"是儿童数学素养可持续性发展的"营养基",是决定儿童数学素养特质的"DNA".从儿童数学素养的生成过程看,"核心素养"既包括立足数学的"学科素养",也包括关联学科的"跨界素养"以及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实践素养"等.教学中,教师要以"数学问题"为导引,以"数学活动"为载体,以"数学思想"为取向,聚焦、建构、夯实儿童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
自教育部提出"核心素养体系"以来,"核心素养"迅速成为新热点以及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而课程、课堂、评价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渠道,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必须通过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教育评价三个渠道加以落实.实践证明,构建"理论研究"与"成果推广"相结合的教研新模式,围绕"问题导学"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之融合开展实践研究,实施"板块突破"和"以练促研"的推进策略,实现"课题实验学校"与"扶贫帮扶学校"的合作共赢,可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及情感三维目标的高度融合,已成为修订专业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专业课程承担着职业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培养责任,基于核心素养开发专业课程标准,改变以往"重知识、轻能力、忽视情感"的教育偏失,在"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修订中适时引入"核心素养"体系,跨界整合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形成符合中职学生全面发展、适应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程标准,实现课程标准修订的科学性、发展性、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零起点"政策旨在应对当前社会上让儿童过早追求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倾向,减轻儿童的负担和压力;同时,"零起点"政策更重要的使命是要让教育者回归教育的本原,探寻儿童的发展规律、学习规律。为此,在"零起点"政策视野下,政府更应该引导社会、教育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语言表达、社会性发展、坚持性、独立性等指向儿童未来成长与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基础素养。关注学习基础素养的政策意义在于:引导制订更科学的入学准备和幼小衔接政策;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基;培育家长和学校有良好共识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儿童阅读素养作为儿童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新焦点.研究者可从人与阅读、人与自我、人与文化和人与社会四个维度出发,将阅读素养划分为能力发展、个人成长、文化底蕴和社会参与四大要素,尝试构建体系化的儿童素养框架,并结合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对儿童阅读素养的相关内涵及实践途径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2.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提出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数学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案.提出了"幼儿数学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以专业发展为理念,完善课程目标体系;以数学素养为核心,建构课程内容体系;以实践锻炼为归宿,建立数学核心素养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3.
儿童品德发展评价应着眼于人格的完整、发展的差异、表现的日常、成长的动态评价,七彩童星评价机制正是基于这样的评价准则,以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为评价基点,凭借多元评价主体和进阶式评价操作,发展儿童个性特长,促进学生素养全面生长。七彩童星评价可以唤醒儿童、发展儿童,是一种具有校本特色的儿童品德发展评价实践范式。  相似文献   

14.
运用知识图谱可视化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901篇高中生素养文献进行共现关键词的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有人文素养等渐强型研究热点;有信息素养等渐弱型研究热点;有核心素养等突现型研究热点。结合文献追踪分析,可见高中生素养研究存在如下问题:研究对象多倾向于传统素养;研究方法以理论思辨为主;研究内容缺少系统性;研究影响力有限。展望我国高中生素养研究,将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包括内容体系研究、与课程体系衔接研究、培养策略研究和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15.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提出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数学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案.提出了"幼儿数学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以专业发展为理念,完善课程目标体系;以数学素养为核心,建构课程内容体系;以实践锻炼为归宿,建立数学核心素养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南京市玄武区近年来聚焦一年级综合素养测评研究,依据《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设计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综合评价方式,以此撬动入学适应阶段育人方式的转变,构筑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努力让幼小衔接教育更为自然适切。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终身教育"、"创新型社会"等教育潮流带来的挑战,作为现代教育的基石的学前教育必须进行儿童的创新素养及其培养的研究。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并使其成为创造性人才需要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努力。影响儿童创新素养差异性的因素主要表现为:儿童先天个性素养发展的不同,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中功利化要求的不同,师生关系相互悦纳程度的不同,各地教学中的软硬件配置的不同。儿童的创新素养的培养有别于其他普通教育目标和其他具体的职业规划,其培养的特色目标是构建儿童良好的可再生学习资源,让儿童在今后生活中不断地学习和发挥自己的内在资源潜力。而学前班作为幼小衔接阶段的关键部分,如何处理好该阶段儿童差异性及其内部创新素养的平衡关系问题亟待解决和考虑。  相似文献   

18.
叶建花 《学周刊C版》2020,(2):119-119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落实党的十八大中"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为了确保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连贯性,小学语文教师要基于初小衔接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特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浅显论述核心素养视域下基于初小衔接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以"基于个性,多元发展"为价值引领,展开统整课程、拓展学程、优化评价、改进师生关系的学校教育整体变革,建构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全人评价体系.评价改革突出四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明确内容与标准、关注过程性评价、发挥评价结果的价值引领功能.  相似文献   

20.
核心素养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关乎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目前,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都对学前阶段的核心素养进行了清晰的阐述,在基本结构上均包含了学习品质、学习倾向、语言、健康、科学等发展领域,同时凸显了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强调学习倾向和学习品质的培养、提供可供参照的教学支架策略等价值取向。这给我国当前学前阶段核心素养的研究与落实带来一些启示:重视学前阶段核心素养的重要地位,为儿童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基;建构基于核心素养的学前课程,推进幼儿园的"去小学化"进程;建立以学习品质为基础的学前阶段核心素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