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惩戒会对学生的权益产生较大影响。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制度对之加以规范,很容易导致惩戒权的滥用,不仅会侵害学生的权益,而且容易引发校园纠纷。我国中小学校的惩戒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有:惩戒行为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惩戒制度不规范;惩戒时侵犯学生其他合法权利;惩戒监督机制不健全。因此,必须在立法上明确惩戒的地位和形式。使学校惩戒制度规定详尽明确,惩戒实施公平合理、程序正当,学生的其他合法权利能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2.
教育惩戒是学校、教师等教育和管理主体以法定的教育惩戒权为依据,以法定限度内的惩罚为手段,依法对损害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作出否定性、不利性和制裁性的评价,在制止其错误行为的基础上进行正确引导。教育惩戒是教育生态的客观要求,是惩戒性教育评价的实践形式。在我国,教育惩戒还反映了特殊的国情需要和教育现实需要。实施教育惩戒,应遵循教育性、合法性、多样性、伦理性等原则,在实践上推进教育惩戒法治化建设,正确定位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角色,规范学校的惩戒方案制定以及引导家长理性参与学校监督。  相似文献   

3.
英国教师惩戒权的发展从探索到日趋完善经历了全面禁止体罚、恢复教师惩罚权力、出台《2006 年教育与督学法》和出台《学校中的行为与纪律》四个阶段。然而在我国,教师惩戒权的实施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支持,使用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滥用教师惩戒权和教师惩戒权缺失两大问题。对比英国教师惩戒权的发展,吸收其经验教训,我国教师惩戒权的发展在制度、实施、管理和使用层面必须做到明确立法、完善程序、灵活惩戒和沟通合作。  相似文献   

4.
罗朝猛  张洁 《中国教师》2020,(5):117-120
教育惩戒,是指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和管理中基于教育目的与需要,对违规违纪、言行失范的学生进行制止、管束或者以特定方式予以纠正,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职务行为[1]。美国中小学教育惩戒法律相对完善,且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实践,积累了一定的制度经验和丰富的实践案例。本文拟就美国公立中小学教育惩戒问题展开探讨,为我国实施教育惩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教师惩戒权,即教师用来惩处违反学校学习生活规范的学生的权力,是教师基于其职业地位而拥有的一种强制性权力。由于教师使用惩戒权是教书育人、依法行使教育权、更好对学生实施评价的需要,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所以其存在是必然的。讨论教育惩戒不在于教师是否实施惩戒,关键在于如何实施。因此,加强教育立法,完善学生的申诉制度,注意惩戒的公平、合理性,实施因性施惩与尊重学生人格相统一,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教育惩戒是针对学生不合范行为的否定性制裁,本质在于教育性。基于我国1034位中小学教师的实证研究表明,教师教育惩戒以言语教育为主,教育目的达成度不高,教师教育惩戒存在两难境地。教师教育惩戒能力较强,不同类型教师的教育惩戒能力不存在显著差异。教师教育惩戒能力受到价值感知、法律支持、校长支持和家长支持的共同影响,价值感知对教师教育惩戒能力的影响显著高于其他影响因素。教师教育惩戒行为的规范和教师教育惩戒能力的提高有赖多方协同教育惩戒体系的构建,具体而言包括政策保障、学校制度建设和家长支持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开除学籍作为限制和影响学生受教育权这一基本权利的最严厉的惩戒形式,其适用条件应当有严格规制。开除学籍也是英国中小学校教育惩戒的形式之一,分为作为最后手段的永久开除和作为替代手段的暂时开除。学校在校规校纪中均明确规定了开除的适用条件,主要包括一般适用、排除适用和特殊保护等。通过适用条件明晰及具体的规定,既充分保护了学生受教育权,保障了教师合法合理实施教育惩戒,又有效维护了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保障了学校教育目标值达成。借鉴英国经验,我国在制定相关规范、落实教育惩戒权时,应从开除学籍的类型、开除学籍适用的具体条件进行具体规范,以保障教师合法合理实施教育惩戒。  相似文献   

8.
对于未成年学生的教育惩戒问题,国内外教育学界早有关注。总体上经历了从绝对惩戒教育到“无批评式教育”再到强调惩戒合理性的演变过程。学界对教育惩戒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分歧。法学界学者一般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中规定的学校“处分”学生的措施视为教育惩戒;而多数教育学界学者则将教育惩戒与纪律处分区分开来,教育惩戒强调教师惩戒学生的权利。在教育相关的立法层面上试图区分教育惩戒与纪律处分,并将二者结合使用,细化教育惩戒和纪律处分的具体措施,分梯次使用惩戒与处分,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纪律处分措施,构建未成年人惩戒与处分等学校不良记录封存的制度。  相似文献   

9.
文章围绕《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中的关键问题对我国教育惩戒立法展开分析,指出《规则》制定具有现实必要性,应具保护和规范的双重目的,立法重点是准确界定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行为的性质,而平衡立法统一规范与教师自主权和学校自主权的关系则是立法难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自在从合法性的角度对学校教育惩戒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揭示教育惩戒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并对教育惩戒制度的合法性、教育惩戒权力运行中的合法性问题以及合法性危机进行阐释研究,尝试对学校教育惩戒的合法性构建提出若干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教育惩戒作为学生良好品行养成和完整人格培育的教育措施,是教育职责的重要构成部分。但由于教育惩戒标准的缺失,近年来引发诸多争议。《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颁行正是对实践需求的及时回应。该《规则》明确了教育惩戒制度的性质,肯定了教育惩戒的必要性和正当性,框定了应予教育惩戒的违纪违规行为,并规定了教师、学校的教育惩戒职责和手段以及教育惩戒的具体要求和程序。该《规则》旨在通过教育惩戒标准的全面建立,将教育惩戒导入法治和理性轨道.确保教育惩戒的合理实施,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2.
在实施《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背景下,建构中小学教育惩戒救助制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适切性。建构中小学教育惩戒救助制度,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中小学教育治理能力、更好地保障中小学生的合法权益。中小学教育惩戒救助制度的建构需要遵循合法性原则、正当程序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依据这些原则,建构以救助内容制度为前提制度,校内救助制度为核心制度,校外救助制度、司法诉讼救助制度和经济救助制度为重要补充制度的中小学教育惩戒救助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3.
"教育惩戒"的上位概念是"行政惩戒",研究行政惩戒是研究教育惩戒概念的必要前提。文献研究发现,"教育惩戒"的概念构成主要包含八个要素,未来的理论研究和立法规定应当从这些方面对"教育惩戒"进行合理界定。教育惩戒与管教、体罚(变相体罚)、训诫、申诫具有显著区别,立法上应详加区分。未来教育立法应当规定教育惩戒的概念、类型、设定,以及适用原则、适用程序、救济途径、"失范行为"构成要件等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惩戒制度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教师教育惩戒不同于学校惩戒,通过对《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解读可以发现,其中所使用的“教师教育惩戒”一词与广义上包含了警告、退学等学校处分在内的惩戒概念不同,而是属于狭义上的惩戒概念。通过与日本中小学教育惩戒权中相关狭义惩戒内容的比较分析,研究者认为,当前我们的视野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如何设定教师教育惩戒的方式与程序上,而是应该将学生失范行为当作一个更大的课题。教育惩戒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遵守正确的校内规范并进一步养成健全的人格,其所要面对的不仅仅包括违反课堂纪律、不认真对待学业,更有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等等,而后者的问题很难单纯地通过教师教育惩戒进行应对。应该允许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上具有一定的裁量权。如果认可教师教育惩戒包含一定物理有形力的行使,那么有必要在惩戒方式的客观必要性、相当性与实施主体的主观目的正当性上进行限定,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境进行判断,防止惩戒过当变为体罚。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教育秩序维护需要家校共同参与,家校合作视野下的教育惩戒既保障了教师权利的实施,又是家长教育子女的必然要求。教育惩戒形成家校合力,能有效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与学校教育制度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手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家校对教育惩戒认知存在偏差、教育惩戒制度本身存在模糊性、家校合作定位失调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要形成惩戒合力、实现家校共育,就要摆正合作定位,完善合作制度;提升师长素质,加强正向引导;促进政策完善,增强可操作性;提高惩戒水平,健全惩戒追踪问责制。  相似文献   

16.
教师能否惩戒学生以及学校能否使用惩戒教育,这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加以面对的重要问题。在现今学校教育中,由于对惩戒教育的错误认识,惩戒往往被加以批判,致使学校教育中出现教师畏惧使用惩戒权的怪象。基于中西文化对比的视角,惩戒教育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都表现出其正当性与合理性。教育工作者不仅应该运用惩戒去教化学生,更要善于运用惩戒去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17.
教育惩戒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促进学生发展和进步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社会舆论对教育惩戒并不看好,教育惩戒一度被推至“风口浪尖”。这其中大部分原因是学校教学中教育惩戒运用不合理,教育惩戒仍存偏离目的、效果不佳等问题。应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树立正确的教育惩戒观,完善学校教育惩戒规范,合理运用教育惩戒。  相似文献   

18.
一、教育惩戒权的界定关于学校或教师对学生进行惩戒的权利,有的称之为教师惩戒权,有的称之为学校惩戒权,有的称之为教育惩戒权。笔者赞成第三种称谓,因为行使惩戒权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校,称之为教育惩戒权更为恰当。同时,教育惩戒权这一概念,更能体现教育学生这一惩戒的目的和本质。  相似文献   

19.
任何教育惩戒措施都会在不同层面和程度、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的身份、名誉、财产、学习和受教育机会等权益构成不利影响。因此,如何对教育惩戒行为进行有效的规制,避免惩戒的任意、武断、错误或不当,保障学生的合法正当之权益,已成为学校法治的一项重要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相似文献   

20.
刘辉  朱朔熠 《林区教学》2020,(11):79-82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学校体育中的教育惩戒立法价值取向进行分析梳理。认为教育惩戒立法应考虑惩戒的教育价值取向,教育惩戒立法正常惩戒行为和越轨行为的界定以及教育惩戒权的种类及执行量度难以确定是实现教育价值取向的两个立法难点。为实现惩戒的立法价值取向,从正确处理法规的刚性和弹性关系、聚焦体育课堂目标,使惩戒有机融入体育课堂中,兼顾惩戒标准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区分身体惩戒和体罚,理清学校、体育教师和监护人三方在惩戒中的角色边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