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杨丽娟事件"是近期引人注目的新闻事件。在整个事件中,新闻媒体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暴露出在商业化浪潮侵蚀下,媒体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缺失。"杨丽娟事件"可谓是媒体过度商业化运作的典型例证。文章通过对"杨丽娟事件"的透视,尝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探索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以缓解新闻专业主义和商业化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随着以手机、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兴起,我们已经进入"泛记者"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自媒体的发展将促进我国新闻业的再一次变革和解放.自媒体的存在,不仅使传统媒体来不及报道的新闻,因"公民记者"就在现场,可以第一时间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公民记者"超越媒体组织、政党和利益集团,可以站在公众的立场上发表意见,并代表公众对政府权力部门和利益集团进行监督.新媒体的发展,为我们展现了新的媒体景观,同时,"公民记者"的大量涌现也颠覆了传统新闻的定义,代之以"主观化、个性化、去中心化"的新闻表达,新闻专业主义面临着危机与挑战.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关于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召开的报道为源文本,将《中国日报》、新华网英文版、英国《泰晤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的同主题报道作为对照文本,深入剖析中西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在所指一致时能指符号所表现出的偏离与重合。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其新闻报道行为具有译者属性,记者与译者身份在国际新闻报道中会出现"译写融合";西方媒体对十九大的报道在新闻标题与导语、对等方式与呈现策略等方面出现了能指的偏离。为了弥合中国事件在国际表达中的"空白",中方记者作为译者在书写本国事件时应该加强文化互文意识,遵循语言交际中的合作原则并合理采用文化杂糅的译写策略,促进中西话语的能指重合,实现中国声音的国际创意传播与话语对接。  相似文献   

4.
当前一些弱势群体的在利益表达受阻的情况下,选择用极端方式或暴力手段来进行维权。而许多媒体在报道类似的暴力维权事件过程中,由于报道方式不当,不仅对事件的后续处理造成了干扰,还对整个社会环境的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研究者以"冀中星事件"为例,通过对媒体报道该事件的新闻框架分析发现,媒体的新闻报道框架表现出明显的煽情化倾向,媒体的报道方式与态度明显地影响了受众对事件的认知。当前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框架对社会的弱势群体的维权行为造成了一定的误导,而且也增加了社会的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5.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近年来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过去被定性为"负面事件"的群体性事件渐渐表现出积极的一面,群体性事件报道也由过去的"严加管制"逐渐走进媒体的话语中心.近年来的一些群体性事件报道还存在许多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以下策略:加强预警控制;及时全面、客观平衡地报道;加强媒体的舆论监督;发挥媒介融合的优势等.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2008年的西藏3.14事件和2009年的新疆7.5事件为例,比较两次事件中国外媒体报道的变化,总结国内媒体危机应对的得与失,在此基础上提出危机事件的国外媒体应对策略。笔者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外传播和对内传播是一个传播过程的两个方面,不能截然分开。危机事件中,话语权的抢夺主要在两个阵地展开:一是抢夺西方记者,二是抢夺西方受众。  相似文献   

7.
王闰吉 《现代语文》2006,(1):122-122
前段时间,由央视首先曝光的"有毒粉丝"事件,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粉丝"一词在媒体的出现频率突然增高.媒体这种以人为本,关心百姓饮食健康的报道毫无疑问深受读者的喜爱.而最近一个另类"粉丝",也引起了众多喜欢标新立异的媒体记者的兴趣,以致这一所谓新词在国内权威媒体上的出现频率也越来越高,这颇有点令人惊讶和担忧.如: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的语言表现与语境的关系密不可分。出镜记者的语境包含现场报道的节目形式、出镜记者多重性的话语角色、以新闻事件为主的话题范围。契合语境要求,合理利用语言特点,是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语言表现的基本要求,是现场报道成功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大将风度     
<正>2006年12月,在以色列北部城市海法市,一辆公交车行驶至海法市郊哈利萨"英雄桥"时突然发生爆炸,造成车辆被炸毁,司乘人员及附近行人大量伤亡。事件发生后,时任以色列国防部反恐顾问的盖诺博士第一时间对事件展开了调查工作。结果表明,这是一起严重的恐怖活动,致使16名平民丧生,60余人受伤,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调查工作刚结束,盖诺就受到媒体记者的"围追堵截"。一名记者问他:"类似的恐怖活动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少社会问题在媒体的推动作用下迅速演化为媒体事件。在媒体事件中,主流媒体不应"失语",而应通过及时报道、议程设置、培育"意见领袖"来提高公信力和影响力,弘扬社会公平正义的主流价值文化,提升主流媒体在媒体事件中的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11.
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舆论引导力的影响因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的舆论引导力是应对危机、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影响媒体舆论引导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由于突发公共事件的特殊性,媒体舆论引导区别于一般常态。其次,媒体环境和媒体自身特点也对舆论引导提出了要求。第三,媒体必须在与政府、受众以及其他媒体的互动中产生共鸣,才能形成舆论合力。  相似文献   

12.
论群体性事件中的传媒竞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传媒近年来围绕群体性事件报道,呈现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党报(台)与市场化媒体、本地媒体与异地媒体复杂多样的竞争与合作的态势.在群体性事件的报道中,传媒的技术偏向特别是体制偏向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媒介间的竞合.群体性事件报道中不同媒体竞争合作过程的背后,实质上是不同媒介偏向的融合与平衔.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都已经不太可能使媒体保持"集体沉默"或被某一家媒体有意识的叙述,媒介的竞合取消了单一媒介的话语霸权,满足了公众对群体性事件"整体"真实的诉求.群体性事件中的多元媒体呈现并不是简单的反映新闻事实,同时还积极地建构事实,利用特定视野下所形成的报道框架影响和左右着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方向.群体性事件对媒介具有依赖性,媒介合力影响着事件的发展方向.如何保障不同媒体的媒介偏向朝着积极的方向自由的展现,为理性沟通的实现提供合理的媒体环境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杨丽娟事件"已经慢慢落下了帷幕,但由此引起对媒体的谴责和争论却还在继续。对大众来说,在娱乐化充斥的今天,媒体本身就是种娱乐,重点探讨其娱乐化表现和应尽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既有涉及社交网络(SNS)舆论引导的研究,将SNS中公民新闻信息由个体走向大众这一复杂过程解释为公民记者、舆论领袖与SNS独特传播结构的共同作用的过程。然而自专业的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开始大规模介入SNS,"社交媒体"因此形成后,SNS中原有的传播格局已然改变,使得SNS用户在关注身边琐事的同时也开始去关注宏大的社会事件。一旦有重要社会事件发生,就会促使网络舆论围绕"社交媒体"快速成型,并在"社交媒体"的引导下,与现实社会舆论逐渐趋同,最终合并为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这表明公民新闻信息由个体走向大众的过程并不像既有研究解释的那样简单,而是一个在社交媒体主导下多因素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专业主义要求媒体摆脱政治因素的影响和商业利益的诱惑,以客观、中立、平衡等专业化的手法来从事新闻传播活动。以这一理论来观照当前的"女大学生失联"报道,可发现其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悖离客观报道原则,叙述上表现出猎奇倾向;二是违背平衡报道原则,过分突出事件中的危险因素;三是在对事件原因进行分析时有失偏颇——将主要责任归于受害者自身,造成苛责受害者的社会舆论。"女大学生失联"报道中叙述的猎奇化、分析的片面化和内容的失衡既有损媒体自身的专业性与权威性,也不利于受众对事件形成客观、全面的认识和理性、公正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主流媒体如何报道新闻事件往往能影响读者对某个事件背景与事实的知晓与解读。瑞典主流媒体对中国作家莫言2012年12月前往瑞典领奖的一系列报道,充分显示了新闻语篇背后意识形态对客观事实的忽略和扭曲,硬是把莫言从"文学创作者"的作家形象失真地表现为"政府的捍卫者"。瑞典主流媒体不仅有选择性地回避了莫言在文学作品中对历史故事的精彩描述和富有想象力的文学创作,也局限地、不平衡地在与文学无关的方面主观臆断,最终使瑞典受众偏离了对莫言及其获奖应该有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消息来源对媒体再现客观世界的影响,指出消息来源应该不偏不倚,公正客观,并且在相对复杂的事件中,消息来源最好以记者实地调查采访为主。  相似文献   

18.
说到食品安全,大家都会想起三聚菁胺"毒奶粉"事件。如果不是一位有良知的记者勇敢地站出来,部分奶制品厂商毒害婴孩的行为或许还会继续。他,就是原《东方早报》首席记者、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简光洲。虽然在简光洲之前就已经有媒体陆续报道过"毒奶粉",但都没有指出品牌名称。简光洲是第一位在报道中打破"某"规则直接点名"三鹿"的记者。这篇点名报道虽然不到2000字,却引发了一场规模庞大的食品安全问责风暴,其影响至今犹存。简光洲,也因此被许多中国网友视为"中国新闻界的良心"。  相似文献   

19.
以2010年紫金矿业污染事件为切入点,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考察了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对于环境污染事件的不同解读。通过这一解读,我们看到了发生在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事件难以形成"问题建构"进入公众视野,经常表现为一种孤立的、就事论事的、寻求生存权的自救行为。在环境灾难面前,大众媒体无疑是民众认识环境议题、接受环境信息不可或缺的渠道。而作为社会的监督和制衡力量,大众媒体更是民间建构环境话语、追求环境正义最为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2006年德国世界杯硝烟早已散尽,但期间被国内乃至国外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原央视主持人黄健翔"解说门"事件仍让人记忆犹新。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可能不少"外行"对于诸多媒体为何将他在解说中出现的问题称为"解说门"事件心存不解。其实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的政治丑闻甚至一些影响不好的事情被媒体冠以"~门"事件已是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