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中国古代服饰是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条件下独立发展的一种服饰系统,尤其是官服系统有着非常鲜明的特色,它与中国古代儒家的治国思想紧密结合,遵循中国古代"礼制"规范,体现强烈的等级观念和中国古代文化政治的形式主义及程式化特征。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保持了清晰的发展脉络、装饰特色的一贯性和独特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按种类划分,中国古代体育大致可分为球类、武术技击、导引、角抵、水嬉、骑射、棋戏以及民俗体育.从分支上看,各体育项目各具特点;从整体上看,中国古代各时代的体育风格决定于不同时代的主流文化.另一方面,社会主流思想对中国古代体育影响重大.中国古代体育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对整个世界体育乃至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挖掘、整理、光大中国古代体育,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论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理念。"人文"内在地包含了"文"与"人"两套话语系统,以"文"为核心,在"文"的规范与制约下展开"人文"的矛盾张力,中国古代文论在自身的论阈中体现了独特的哲性之思。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模式与理论内核的"人文"理念迥异于近现代西方"人文"理念的一维思维指向,"文"与"人"在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动态平衡中显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本色,具有人文底蕴的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发展脉络也为当下的"人文"之思注入了中国式的思维维度与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论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理念。"人文"内在地包含了"文"与"人"两套话语系统,以"文"为核心,在"文"的规范与制约下展开"人文"的矛盾张力,中国古代文论在自身的论阈中体现了独特的哲性之思。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模式与理论内核的"人文"理念迥异于近现代西方"人文"理念的一维思维指向,"文"与"人"在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动态平衡中显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本色,具有人文底蕴的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发展脉络也为当下的"人文"之思注入了中国式的思维维度与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5.
论徽商文化与新徽商企业的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商业发展史上,古代徽商雄霸中国商界三百余年,书写了无比辉煌灿烂的历史篇章。清朝中叶起,徽商雄居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尤其在盐业和茶业贸易上独执牛耳。历史上的徽商除了留下令后人叹为观止的"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的奇迹之外,其博大精深的徽商文化还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管理思想和商业典范。如今,徽商故里安徽正在高速发展,秉承徽商精神的新徽商正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涌现。缅怀古代徽商,目的是以史为鉴、畅想未来,期待新徽商迅速崛起和壮大。  相似文献   

6.
渝东南酉水流域保存了古代越人等民族文化与风俗习惯,其"螺蛳揭顶"墓葬更是古代越人的墓葬习俗,在中国水乡蚌壳仙女等民间文学中有体现,是水乡稻作民族葬俗模式在山区的遗留,与历史上的移民文化相关,是中国南方民族丧葬文化的精品,今渝东南民众应当是古代濮人和越人文化的保存者、传承者与创新者。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以国家构建理论为基础的我国国家政权与乡村关系相关研究的梳理发现,国家构建在不同的历史情景下有不同的体现形式和完成路径,历史的发展则赋予了国家构建理论新的元素,并使之不断地发展、完善。笔者根据我国在各历史时期对农村的控制管理方式的不同将古代中国归结为"士绅—文化"国家,将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归结为"干部—动员"国家,将改革开放以来归结为"能人—市场"国家,并以这三个历史时期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的不同制度安排为特征,来分析中国国家构建的现实演进。  相似文献   

8.
山西处黄河中游,有中华民族"文化摇篮"之称,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国科举隋大业元年(605年)始,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终,历经1300年,横跨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作为一种考试制度延续上千年的历史,这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绝无仅有。历代科举中,山西共产生3000余名进士,有40余人进入鼎甲。本文尝试对山西历代的状元、榜眼、探花的情况进行小考。  相似文献   

9.
魏晋六朝时期盛行的"人物品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的许多概念、范畴和形容词的形成,都与这一时期的人物品藻有直接关系。本文将以魏晋六朝时期"人物品藻"中的常用范畴为例,来探讨人物品藻的术语与艺术理论范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与大陆学界对宋代历史评价长期流行的"积贫积弱"说相反,日本、法国、英国、美国等众多研究汉学的外国学者却对宋代历史给予极高评价。在国外学者眼里,宋代政治之成熟,尤其是经济之昌盛,思想文化之繁荣,科技之发达,无论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宋代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明昌盛的黄金阶段,而且也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和辉煌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1.
大型民族舞剧《一把酸枣》运用舞蹈的表现手法讲述了一部以晋商为主题的爱情悲剧,展现了山西晋商大院生活的兴衰历程.本文以文献资料及当地走访调查为基础,从舞剧《一把酸枣》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分析的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对舞剧中舞蹈、音乐、服装、舞美方面体现的中国民族特色文化的分析,展现了山西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而呼吁人们要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使之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2.
晋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个性突出。如果我们把视角转向社会政治背景,就会发现,山西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生活中能够居于主导地位只限于北宋以前,并且也只显现于分裂、动荡时期,这是山西地缘政治的一个显著特征。其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表里山河、易守难攻的地理形势;人性劲悍、习于戎马的人文特点;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开放意识;审时度势、顺时应变的革新精神。  相似文献   

13.
论古人佩玉习俗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它既是汉民族智慧的结晶,又是汉民族文化心理的表现。古汉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载体,它“因形示义”,与汉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玉在先民的眼里,不仅可以免灾护身,保佑婴孩健康成长,而且还可以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代表佩戴者的道德水平和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4.
就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而言,天津无疑是一座缺失源远贯通和充分成长的古代文化堆积的城市晚生代。但是换个角度看天津600年,从永乐到民初,它又是中华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城市。仅用了524年,就完成了从一座军屯模式的卫所城堡"特别市"、"直辖市"的转化发展进程,可堪称城市化进程里的一个奇迹。天津城市化开始于设卫筑城。其时间已是15世纪初叶。由军事建制变成行政建制的天津州则到了18世纪。从社会文化历史角度看,天津城市加速度发展是同中华帝国晚期城市近代化共生的;从城市发生的经济学角度来看,天津卫城应该说也是在中华帝国晚期"资本主义萌芽"因素和运河近代性经济与文化影响下的产物。总之,天津是一座只有近代而没有古代的城市。是一座中华帝国晚期的近代化城市。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以儒家为主的诸子思想及中国早熟的“史官文化”,把神话远远排挤到“上层意识”的行列之外,并通过有意识的删改、意会,使中国上古神话发生了变形;森严的古代等级制度使神话由一种具有独立性格的文明现象变为政治和历史的附属;以“家天下”为特点的奴隶与封建统治,使中国始终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神话体系,没有出现一部巨制史诗,没有诞生一位超越家族的神话英雄。同西方各国神话相比,中国上古神话具有强烈的历史性、世俗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晋商作为明清商帮之首,开创了对欧洲和蒙古的古中华茶马商道,其成功的商业经营绵延了五百年.文章探讨了晋商经营长盛不衰的文化底蕴,他们把儒、佛、道的文化精华糅合在经商事业中,不但通过言传、身教,更是通过建筑文化潜移默化地施教于从商子弟.这一点从晋商的故居和散落在他们栉风沐雨的艰辛旅途中的古中华会馆的建筑艺术中可以看到清晰的脉络.  相似文献   

17.
山西是戏曲的滥觞之地,自古就有在民俗信仰活动中演出戏曲的传统。山西信仰民俗中的戏曲演出种类繁多,可分为春祈秋报、迎神赛社、集市庙会、公私祭祀等形式。对山西信仰民俗中的戏曲深入研究是山西民俗文化的重要领域,在民俗文化日渐式微的时代,需进一步发掘传统民俗文化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8.
山西清徐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驰名中外的山西老陈醋是清徐人的骄傲。不论制醋工艺的精湛,还是陈醋品质的独特都堪称中华一绝。悠久的制醋业历史赋予了清徐深厚的文化底蕴。清徐传统民俗中的醋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祭拜醋炭神,以求镇邪消灾;二是醋有助于生儿育女,传宗接代。醋作坊的起居习俗、店规、工作习俗也体现了清徐醋文化特色。中国醋文化博物馆和清徐架火节醋都庙会展现了当代清徐醋文化特色及功能。  相似文献   

19.
山西民歌根植于黄土高原,凝结着几千年厚重的华夏文明和黄土文化底蕴,生动地反映了山西这块土地上的民情、民生、民俗,是黄河乡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山西平遥方言作为"晋语"的典型代表,其中许多词语保留了古音、古义,在汉语词汇研究史上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对平遥方言中的典型词语进行考释,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方言词语本字、本义的了解,有利于方言词汇的研究,也能对平遥方言的整理工作有所帮助和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