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为教育学的元问题在今天应从新的视角进行新的思考。在当代中国时空境遇中,在深度介入原生态教育实践过程中,从教育学的学科立场出发,以动态生成的过程思维审视这一“老问题”时,会发现它不再是一个抽象命题,而是在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以“理论者·实践者”关系为中介的具体的“人·事”关系。  相似文献   

2.
也谈“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兼与彭泽平同志商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理论指导实践”这一命题自身所蕴含的存在域境保证了这一命题的合理性。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具有多结构性、多层次性和复杂性。教育哲学指导实践是指道实践,是一种运思。教育哲学通过超越实践,从而达到指导实践,实现实践和自身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命题暗含着诸多的前提,是一个有阈限的命题。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也仅仅限于理论有启迪实践者、拓展实践者认识的可能。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意义取决于理论本身和教育实践工作者两方面的因素,对这一命题简单、肤浅的理解和套用必然使教育实践遭致伤害。  相似文献   

4.
教育文摘     
“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命题的要义有二:第一,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意义在于“指导”,对教育实践提出具有规范意义的、积极的建议和主张;第二,教育理论的“指导”对教育实践的顺利发展而言必不可少,教育实践必须接受教育理论的指导。从上述含义看,这一命题至少存在如下偏差。  相似文献   

5.
教育学知识的哲学——分析、批判、建议[特约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上,存在着教育以及种种关于教育的命题体系(Satzsysteme)。教育是一种行为的形式,一种实践。就“理论”一词的广义而言,一种谈论或描述教育的命题体系就是一种教育理论。 所有的教育理论[“教育学(Padagogik)”,英文为“educology”]本身都可以成为描述、批判和规范探讨的对象。也就是说存在教育理论的认识论或者——简而言之——教育的元理论(Metatheorie der Erziehung)”[“元教育学(Meta-Padagogik)”;英文为:“meta-edu  相似文献   

6.
教育何以值得个人领受?人的教育何以与价值构成关联?类似这样的价值命题恐怕一直被教育学研究所青睐的认识论光环所遮蔽,而对于这一命题的解蔽不仅是教育学的一个研究领域的显现,而且是教育与生命构成实践关联的原点。从价值命题存在的先决条件出发可以使教育世界价值向实践转化,并为中国原创教育学的生成指出了一条实践逻辑之路。  相似文献   

7.
从人类生存角度看教育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类生存角度看教育的本质●白世国以“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教育本质,是目前教育学中最普通、最流行的一种界定,亦是众多教育学教科书中使用的观点。然而,今日重新审视这一教育本质的命题,似乎值得进一步探讨。在“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界定...  相似文献   

8.
邓敏 《教书育人》2007,(9):82-84
教育学公共课是师范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教育专业课程,也是师范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一门重要课程。然而事实上,它的内容与体系早已不再是指导实践的教育理论了,它既不需要科学的论证,也不需要专门的解释,只需要死记硬背,根本脱离了教育教学的实践。因此,要改变传统教育学过分注重理论传授、脱离生活实际的局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探索教育学的实践性教学,有助于学生联系教育实际,关注教育现象,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强化理论,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高校毕业生的实际合格率,由“高分低能”型教育培养模式,向综合能力增强型培养模式方向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美育,又叫做审美教育。它作为美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在理论指导上是美学的,但在具体实践上又是教育的。美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它可以通过人们对生动、具体、可感的、美的形象或作品直观感受,从而激发和净化人们的情感,陶冶思想情操,最终潜移默化地起到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教育学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学科,它并不只是由一些普遍性的概念、命题和判断构成,而是需要大量的“实践理性”和“技艺”,需要许多难以言表、难以交流和共享的知识。教育学既是一种可以言说的知识,  相似文献   

11.
“理论指导实践”是一个虚假的命题。基于此命题,教育研究中一直盛行着大量以“上帝句式”发布的实践指令:即“要如何如何”。这类实践指令酿就了一种“学究谬误”:即把研究者为解释实践所建构的理论模型倒置为实践的真正根由。学究谬误的产生,导源于人之自我欺骗的合理化本能以及二元对立的结构主义思维。较之于实践,理论总是灰色的,它不能指导、审判抑或决定实践,而只能对其进行既不充分又无结果的“抒情的解述”,使之暴露疑点。学究谬误的矫治,需要教育研究者谨慎标定理论的调门,并牢记研究中的自我反思。  相似文献   

12.
一、“教育本质”之乱 教育本质问题,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一切教育实践的根本前提。成有信认为,“全部教育学,特别是教育学原理或教育哲学,都在从不同角度讨论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反映了对教育的基本理解,直接决定了对一切更加具体的教育问题的理解。只有明确了这一问题,所有对教育的话题才有了共同的前提和共同的语境。  相似文献   

13.
洪明  袁笛 《比较教育研究》2023,(5):94-102+112
基于“核心与高杠杆实践”的教师教育是21世纪美国教师培养领域崛起的一场改革运动,它要求弥合教育理论与实践、大学与中小学、教学方法课程与见习实习之间的割裂状态,同时也要避免教师教育学徒制有可能出现的缺少理论指导以及系统和规范培训不足的状况。建立基于“核心与高杠杆实践”的教师培养新体系,涉及教师培养中最为基础和核心的问题,包括“核心与高杠杆实践”的基本概念、判定标准、主要模式、实施路径和教学阶段等。这一取向的改革正在美国不少教师教育机构推行,如密歇根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等,并得到了美国联邦和州政府的大力支持。它对于寻求教师教育行业内对实践教学核心问题的共同理解和构建教师教育的实践教育学具有重要意义。在复杂的教育实践中,这一取向的改革也遭遇了不少问题,面临着多方面的争议,其发展走向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不少学者深刻地指出,由于教育学的空泛与浅薄尤其是教育学研究中的“人学空场”,教育学遂有演变成“无人之学”的危险,失去人学支持的教育学必将是“无根”的贫困的教育学。在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着两种教育教学方式,一种是造物教育,它全然不顾及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情感,甚至人的合理需要,采取类似工人生产标准件那样一种整齐划一的方法,这致使教育不能发挥最大功效。另一种是人本教育,它高扬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情感,让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彰显,高度发挥人的潜能和伟大思想。在政治课教学中,寡素的教…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主义是一种“祛魅”的哲学,它倡导一种机械论、还原论、二元论的世界观。在这种世界观影响下,教育研究将教育现象与自然现象等量齐观,使教育学失去了鲜活生动的内容,变成了支离破碎的、毫无生气的规律与命题的堆积。后现代科学在批判与超越科学主义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有机论、整体论、多元论的世界观,这种有机论的世界观将有助于我们从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教育研究方法论,有助于教育学重新恢复它的价值与意义,帮助教育学走上“返魅”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教育学学科性质定位直接关系到教育学理论建设和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因此它一直是教育理论界研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笔者从历史、逻辑、教育科学理论整体结构和教育实践需要等角度对“教育学”进行阐述,初步揭示出“教育学”的规范、实践之价值本性  相似文献   

17.
对教育理论功能的审视和思考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命题存在认识上的偏误和逻辑前提的失限 ,应该深思和追问。教育理论对于教育实践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对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启迪与唤醒 ,以及增加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实践智慧。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构成的是一种内在的、间接的、反思性、批判性的关系 ,而不是同一的、对应的、直接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8.
教书育人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魅力不衰的教育学命题。尽管古今中外有识之士对此命题已有各种评说,但它的内涵、底蕴和外延却是动态发展的,人们对它的认识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深化。因此有必要对教书育人这一命题进行多元的全方位的再探讨、再认识、再思考。我们通过总结几年来教书育人活动的实践,对教书育人这一命题有了几点新的认识。一、把教书育人提到教师职业道德的高度来认识,克服三种思想障碍教书育人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功能,也是教育规律之一。教书育人是一个复合概念。“教书”与“育人”既有区别,又相辅相成,形成辩证的统一体。教书是手  相似文献   

19.
叶澜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她的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拟就叶澜关于"直面人、通过人、为了人"这一命题蕴含着的人学教育学思想做出理论阐释,并将此作为走进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切入点,从而为全面理解叶澜人学教育学思想提供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20.
一、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认识的误区及其思维方式的深层探微 1.对“理论源于实践”的认识 理论源于实践,这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经典命题,其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就是这个毋庸置疑的经典命题,敦育实践工作者对它的理解却并不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本意去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