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是作者体验中的问题,也是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更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建设要面对的问题.实践哲学视域下建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有其可能性,这种可能建基于四项任务,而这任务又可综括为“生命·实践”教育学的使命:通过探寻“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学意蕴,“在中国”为“实践哲学”作出独属于教育学的贡献,在丰富和发展实践哲学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教育学自身.此使命使得研究的基本问题得以确立:以“新基础教育”与“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关系为载体,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如何基于转化逻辑,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双向转化中的交互生成.这是教育学和“生命·实践”教育学对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独特贡献,而贡献的落实要实现两个转化,把其他学科对“理论与实践”的经典分析转换为“教育学”分析,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什么”转向“理论与实践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在转化与探索“意义”的过程中,整体呈现“理论与实践”的中国思想与中国经验也将渗透于其中.  相似文献   

2.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系列论著编委会与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本纳相会上海,就教育学问题展开了热烈的对话。本纳对普通教育学、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转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同时对"生命·实践"教育学系列论著编委会成员提出的关于复杂理论与教育的关系、德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问题做了回应。叶澜就教育学科的独特性、教育过程的复杂性、消极经验的价值等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双方一致认为,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就不会终结。  相似文献   

3.
《中学教育》2010,(3):F0003-F0003
《教育学的“理论-实践”观》(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程亮博士在探索教育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一本理论性著作。该书主要从实践哲学的立场,沿着教育学史的脉络和知识分类的框架,系统考察了五种取向的教育理论及其内含的教育实践观。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4.
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其理论体系却没有得到较好的构建。借鉴斯坦纳的理论分类方式,教育学的最终归属是人文科学理论,它是研究理论的学科又是研究实践的学科。教育研究必须采取多种方法,诸如“反溯”、“演绎”、“归纳”,从而建立起教育理论的各种模式。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但教育模式在教育理论的建构过程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对某一教育实践做理论概括得到一种教育模式,深化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又在这种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教育过程的组织方式做简要概括,以提供教育实践选择。故而教育理论的建构方式是:教育理论-教育模式-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困境主要表现在理论原创性的缺乏.这种缺乏的原因主要是当代中国教育学理论研究与其他学科研究、国外教育学理论研究及学校教育实践研究之间双向转化机制的缺失,这些缺失归根结底在于对学校教育实践缺乏深入研究.只有深入当代中国活生生的教育实践,才能获取当代中国教育学理论原创的问题、资源和智慧.而教育实践最深层的核心则是促进学校场域中“具体个人”生命成长的诸多“转化”,教育学理论者以“主动深度介入”的方式直面、研究、揭示、促进和实现这些“转化”将有可能成为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原创理论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6.
龙藜 《文教资料》2006,(15):69-71
在教育学跨文化传播的这百多年里,外国教育学既给我国教育学带来了福祉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其中就影响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具体说来,在教育学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教育学的核心词汇“教育学”与“教育”出现的断裂现象是导致教育学的对象模糊的原因之一。而教育学的对象的模糊也就是研究者对教育问题的把握不准甚至不把握,则是致使教育理论脱离教育实践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教育学与批判有什么关系,而批判又同教育学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属于教育学行动理论和教育科学元理论方面继续在争论的、始终还未定论的问题,从基本理论角度看,这也许是当前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有些人认为,实践教育学的任务是教育成长着的一代接受各时期现实社会中流行的规范、风格、知识和行为榜样,并因此赋予理论教育学和教育科学以形成和检验肯定性教育的指导性模式和实践的使命。而另一些人则反过来认为,实践教育学应当教育青少年在为创造更好的社会的工作中成为改革者与革命者,并探索一种理论教育学和教育科学研究,以能在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前教育学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仍然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反映在教材方面就是以能力为本位还是以学科知识以本位来建构课程的问题;反映在教学方面就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还是以教师工作过程为主线来传授的问题。从职业教育课程论的角度,对教师职业进行工作分析,以建构教育学课程的“学习领域”,是教育学指向教师的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乡村教育学研究承载着乡土文化的传承功能,同时也肩负着让人成人的重任,换言之,乡村教育学本身作为一门“人学”,是直面乡村民众的,只有扎根乡土语境,才能体味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村生活,继而打造符合乡土的在地化教育学实践。由此,构建形上“批判”与形下“关怀”相结合的乡村教育学,即是以批判眼光审思乡村教育发展,让乡村教育学突破“城本位”教育发展的桎梏,把乡村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这也是让乡村教育真正走向形下的具体实践。进言之,以形上“批判”与形下“关怀”相统整的乡村教育学,真正构建了由上及下、由理论到实践的教育学探讨,也以此为契机探索出一条符合乡村教育的教育学特色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0.
现象学教育学运用于教育实践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教育学理论和实践源于现象学、解释学思想,突出强调师生之间的交互主体性,教育学不能从抽象的理论中去寻找.而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强调教育理论必须关注时代的教育实践,关注现实并对其进行反思.现象学教育学的这种全新视野对我们重新理解教育,理解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理解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解决存在已久却悬而未决的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自赫尔巴特之后,教育学自身的"裂解"及其与其他学科或主动或被动的交叉,在促进教育学从单数到复数膨胀式发展的同时,也使得维系一种"普通教育学"相对稳定的"公共话语空间"变得越来越艰难。迪特里希·本纳试图接续起源自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传统,他从对人类实践的分化与非等级关系入手,探讨了教育实践自身的逻辑;从行动理论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教育理论、教养理论和教育机构理论的分歧与关联,区分了管理、教学和代际行动等三种教育行动的具体方式。本纳对德国普通教育学传统的传承与创新,有可能为当前庞杂的教育学科群重构公共的话语空间,重建由赫尔巴特所开创的普通教育学的尊严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实践反思是提高教育实践质量、实现教师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厘清“反思”和“教育实践反思”的概念和意义,旨在使反思成为教育者的习惯和自觉,成为教育者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文化。分析和研究教育实践反思的策略,就是要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指导教育实践反思,解决教育实践反思中出现的问题,处理好“成事”与“成人”、“做人”与“为师”的关系以及“反思行为”与“反思意识”的关系,最终实现培养合格教师的任务和目标。教育实践反思的策略明确之后,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须将反思策略的指导性与反思路径与方法的灵活性结合起来,这样,反思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和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教育学学科危机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教育学的学科危机,可以把教育学置于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寻找教育学在研究方法、指导思想、范式、领域、知识、价值取向、话语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研究者学术信仰、学术能力等方面的危机表现。当前的中国教育学学科危机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的危机,应该放在“教育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中进一步加以认识和考察。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这种危机更直接地表现为对于教育实践的功能性危机。  相似文献   

14.
回归实践:教育学学科立场的自我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门学科发展的自控程度与它的“自我意识”密切相关。教育学的学科立场并非体现在处处以教育学为形式的话语中心,而是在教育学理论的框架内,以丰富而复杂的教育实践作为思考的内核性问题,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实现专业自主和自觉的专业问责。教育实践是教育学学科立场的核心基点。  相似文献   

15.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事关教育学学科的学术地位尊荣,近年来对此问题的研究取得的进展不多,本文认为可以通过调整思路,强化教育学的技术方面的因素,甚至向指南或手册方向发展,以增强教育学实效性的方式强化教育学学科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6.
文章梳理了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历程,总结了该过程中中国教育学民族性发展的阶段:西方的理论的引入和教育学民族性的萌芽,中断的民族性以及开放中重新寻找民族性等三个阶段。并从三个方面反思了我国教育学的民族性的生成:应当处理好西方化与本民族教育传统的关系处理;教育学应当重视实践和本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17.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一开始就是“进口”而来的,人们形象地称它是“舶来品”。教育学的引进与教育学的中国化几乎是相伴而生的,教育学中国化经历了六个阶段。解决教育学中国化问题,应注意中国的教育实际,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正确处理学术研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提倡教育学原创性研究,正确处理传承民族文化教育传统与借鉴国外教育理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次大的分解。教育学面临一种新的发展路口。尽管目前“教育科学”的发展风头已盖过“教育学”,但是,是否就意味着教育学已经走向终结?实际上,教育学与教育科学的发展表明,这是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日尔曼式的教育学”和“盎格鲁式的教育科学”,各自都有其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各自研究的侧重点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与传统的教育学不同,教育科学是试图要形成对教育问题的另一种看法和另一种解释。两大范式异同的比较,揭示不同国家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学与教育科学之争。  相似文献   

19.
教育美学与审美教育学的对象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美学与审美教育在研究对象关系上含混不清,导致学科建设基础不稳。通过分析美和美育的本质意义,来探讨教育美学和审美教育学的对象及其异同:相同之处是,二者都是以“美的教育”为对象,即美育活动及其意识现象;不同之处是,审美教育学中的“美的教育”即审美教育,教育美学的对象则还包括“美学的教育”和“教育的美”。  相似文献   

20.
论教育学识的习得与教育学派的创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教育学科学习者来说,学习是解构的过程,因此教育学派成为学科成熟的标志;对教育研究者来说,研究是建构的过程,因此教育学识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才是学科成熟的标志。但教育理论科学性与实效性评价标准的缺位,既为社会大众利用个案对教育理论体系进行证伪提供了机会,也为教育研究个体利用个案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予以证实提供了机会。走向教育实践,既是确定教育理论研究科学性与实效性评价标准的过程,也是教育研究者在实践问题的解决中,逐渐达成研究共识并进而形成学派的过程,也是通过教育学派间的理论竞争并最终形成教育研究范式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