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欧美新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和实践 者马丁·布伯以其著名的“对话哲学” 在欧美思想界享誉甚高。他提出了“对 话教育”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 (1)师生基于信任建立交互的关 系,即“我—你”关系。 (2)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合作从事 的批判性的意义活动。 (3)教学活动依靠师生之间交互 式、值得信赖的、启发式的“对话”完 成。 (4)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以其整  相似文献   

2.
心中有学生,眼里有学情,就要求突出“主体性”,坚持“全面性”。1.突出“主体性”,体现了创新教育的教学观。突出“主体性”的教学观,体现了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师生之间由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转变为主体间性的意义关系,“你与我”的平等对话、和谐讨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而且是学习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新者。教师的角色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导学作用没有被忽视,而是得以重新建构——师生共同营造情境,率先进入“引趣于思”、“移情于想”的创新情境之中…  相似文献   

3.
钟华 《现代企业教育》2010,(10):205-206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变革,建立平等和谐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对马丁·布伯的“我-你哲学观”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从其核心思想入手,指出和谐师生关系的本质就是布伯倡导的“我-你”关系,并非传统教学中的“我-它”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它对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对话教学的师生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话教学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对话教学的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师生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在对话教学看来,教师是对话的引导者、倾听者和合作者;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和建构者;师生关系表现为对话实质的“我一你”关系。  相似文献   

5.
"我-你"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我—你”型师生关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对话哲学是“我—你”型师生关系构建的哲学基础“我—你”型师生关系是以“对话哲学”为哲学基础的。马丁·布伯区分了探索实在的两种不同方式“我—你”关系和“我—它”关系。他认为“我—它”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主客关系,人把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灌输式教育方式下,成人教育师生关系面临困境。马丁·布伯对话哲学视野下倡导的是具有直接性、交互性、动态相遇性的“我一你”关系,鼓励师生在怀有包容心、拥有责任感、存在共同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真实的对话。这种成人教育师生关系,是一种激发师生的对话意识、建立平等信任的对话环境、运用新颖对话方式、设置共享对话情景的对话关系,值得我们倡导与重构。  相似文献   

7.
"对话式"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互为主体的关系,这也是对话教学实现的保障。由于传统教学方式影响的根深蒂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基本没有得到发挥,使学生仍处于被动、次要的地位。通过努力建立平等、民主与秩序的对话氛围,并充分发挥学生自己主体地位的决定者作用和教师的引导者作用,使学生在"对话式"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保障。  相似文献   

8.
"对话式"教学与高校研究性教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对话为原则,以问答、讨论等方式进行的“对话式”教学过程,既是师生对问题展开交流的过程,更是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对话式”教学是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方法,因为“对话式”教学具有研究性、师生关系平等的特点,具备思维训练和创新等功能;教师的引导与点拨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关键;通过“对话式”教学,师生共同研究,教学相长,研究性教学的目标得以达成。  相似文献   

9.
个性化阅读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何实施“个性化”的阅读?策略一平等对话———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传统教育形成了阅读教学中教师作为绝对权威、学生被动接受的不平等师生关系,阻碍了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沟通,限制了学生的发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标准》)“对话”,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成为现实,使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得以改善;“对话”,使教师成为学生中的“…  相似文献   

10.
杨伟  郭丽萍 《考试周刊》2013,(30):44-45
师生关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独白地位,师生关系单一、冷漠,缺少对话与交流。主客体思想的对立与使得教师与学生关系异化。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变迁,教师独白的地位受到冲击,应运而生的是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互动,是双方共同在场,共同参与,互相"倾听",互相"接纳"的过程。对话和互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思维方式,促进了教学中"我—你"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高效课堂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变革, 建立平等和谐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 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对马丁·布伯的"我-你哲学观"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从其核心思想入手,指出和谐师生关系的本质就是布伯倡导的"我-你"关系,并非传统教学中的"我-它"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它对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和谐的阅读对话教学是在教师、学生与文本(作者、编者)之间建立一种交互平等的教学关系。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对话即是在认知和再认知学习目标中将教师和学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共同活动。”传统的阅读教学是种“传授一训练”型,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方式是单向灌输;对话式和谐阅读教学体现为交互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社会规范的代表者,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两个主体,共同参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对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育关系,包括教学关系、道德关系、情感关系、组织关系和资源关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卜权 《成才之路》2014,(24):46-47
正对话式教学,就是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向教师提问,二者之间以对话的形式所进行的交流和互动,从而打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等级,建立彼此平等和民主的关系。本文针对基础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师生关系、知识生成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以弥补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从而使我国的基础教育以及教学实践更加人性化、民主化。一、对话式教学的意义现阶段的基础教育是一种"应试教育",教师只是为了教学  相似文献   

15.
一、“对话”的前提是教师实行教学民主“对话”的本质是师生间平等的磋商与交流,而“对话”的前提是教师实行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教学气氛。没有教学民主,就没有“对话”可言。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以“权威”自居,“师道尊严”至上,教师主宰课堂,一切都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只能听之任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唯师是从”  相似文献   

16.
马丁·布伯通过"我--你"、"直接性"、"相互性"、"之间"、"相遇"等概念,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本源性的"对话"关系世界,其深邃的精神内核使我们对教育本质、教育功能、教育过程、师生关系等有了全新的理解.在马丁·布伯对话哲学视野下,我们构建起新的教育关系世界,即教育的对话世界.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教学思想的对话教学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主张教师和学生具有对话心态,坚持对话原则,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知识也是探究生成的,课堂上没有绝对的服从和权威的主宰,教师角色从原来的“知识的源泉”“伦理的化身”转变为“教学的对话者”。所以,对话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无疑是对教师传统权威的消解,教师角色在对  相似文献   

18.
“我-你”型师生关系是一种真正意义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人与物的关系.是对传统师生关系中“主-客二分”的反驳,是对双主体论的丰富与发展,更是一种超越。在“我-你”型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理解形成了一种互主体性的关系,即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明确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即教学不是师讲生听,也不是师导生演,更不是师尊生卑,而是互学,互动,二者是合作,平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对话教学是基于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人的发展等理论本质的最新认识基础上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它以对话形式为教学策略,把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教师与文本联系起来,构建对话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相互融为一体的交往关系。对话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民主性与平等性任何事物处于对话关系之中,对话的各方也就处于一种交互状态。在这种交互状态中,主体不再是关系的惟一成分。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对话”概念之父马丁·布伯称这种状态为“包含”。“包含”意味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