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俾斯麦利用德国的内战的成果,在北德意志联邦作好战争准备之后,就挑动对法战争而后发制人,俾斯麦达到了目的,打败了法国,统一了德意志,建立了德意志帝国,“这是一个特种的革命”。德意志帝国就是这一革命的产物,俾斯麦功不可没,但他对法国攻城略地,勒索空前的巨量赔款,结下民族仇恨,播下新战争种子的罪过,应该受到严厉批判。  相似文献   

2.
论泛德意志民族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泛德意志民族主义宣扬生存空间、种族主义和战争万能的理论, 为德国发动帝国主义战争, 建立大德意志帝国制造理论依据。其所谓 “世界政策”是它的集中政治表现。各政党朝着泛德意志民族主义方向发展和泛德意志民族主义组织的不断出现是它的组织表现。泛德意志民族主义标志着近代德国民族主义完全走向反动, 它推动德国走向帝国主义战争之路  相似文献   

3.
1.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德意志君主立宪制是第11课的内容,本课主干内容为两块:一是法兰西最终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二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及其所确立的共和政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丁超  李良玉 《宜宾学院学报》2010,10(2):95-98,113
德意志帝国时期,以劳工问题为集中体现的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工人运动发展势头迅猛。帝国统治者采取了“皮鞭”加“蜜糕”的劳工政策调节劳工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职能”学说为分析这一政策内在逻辑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1871年1月18日,普法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德意志帝国在凡尔赛宫镜厅宣告成立。关于这一德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丁建弘教授在《德国通史》中提到一个微妙的历史细节:当时,德意志帝国议会代表团赶到凡尔赛,请求授予威廉一世“德意志帝国皇帝”的头衔,但威廉一世只愿意接受德国各邦君主奉献的皇冠。他问俾斯麦:“这些家伙是来干什么的?”得知各邦的君主都同意新宪法以后,威廉一世才接见了帝国议会代表团。  相似文献   

6.
希特勒侵略政策中的首要目标是实现东方政策即在东方夺取生存空间,建立一个包括所有德意志民族在内的大德意志帝国,奠定德意志帝国征服世界的种族基础。希特勒以东方政策为中心做了具体的外交设想并一步步地按照其设想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德意志第二帝国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为希特勒东方政策提供了历史依据,种族主义、生存空间论、反犹主义和反布尔什维克主义成为希特勒东方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政治依据。  相似文献   

7.
图画说明:这幅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的头像由6幅漫画构成。威廉二世推行以争夺世界霸权为目标和以舰队为手段的“世界政策”,宣称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煽动民族沙文主义,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8.
德意志民族争取国家统一的斗争 ,延续了 30 0多年 ,到 1871年俾斯麦领导的德意志帝国成立 ,才算告一段落。德国从一个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国家成为统一的帝国 ,从一个备受强邻欺压的对象突然间上升为欧洲强国 ,俾斯麦对德意志民族说来代表着一种成功的道路。但是 ,俾斯麦的成功是否像一些历史学家所渲染的 ,是“以黑格尔的意义上自身完成了历史的法则” ?或者一些苏联史学家所斥责的 ,是“狂热的反动容克”“为加强反对势力统治”所作的努力 ?很显然 ,这是两种完全对立的观念。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中国史学界已经抛弃了这种绝对化的观点 ,…  相似文献   

9.
二战以后,西方国家普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号称是“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国家。这是当代资本主义在社会生活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之一,甚至有人视之为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长出的“社会主义因素”。但实际上,资本主义国家重视建立社会保障并不是从当代开始的,早在19世纪晚期德意志帝国就已经开始尝试建立社会立法了。德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进行社会改革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10.
德意志帝国时期,是德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重要转型期.在此期间,德国的跨国移民趋势发生了逆转,从典型的移民迁出国变为迁入国.这种逆转,既是德意志帝国时期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改变的表现,也是其工业化、资本主义化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中文自修》2006,(7):78-80
我深知此举非同小可,甚至可谓悲壮。我也深知其中的责任之重大。但是,依我看,我有宪法赋予我的职责在身,因此不敢有违毫不迟疑地在此建议国会宣布,德意志帝国政府近来的举动完全是对美国政府和人民的战争行为,国会应正式接受已经强加于我们的交战国地位,并立即采取措施,不仅全国加强自卫,还要调动全部力量,采用一切手段,制伏德意志帝国政府,结束战争……  相似文献   

12.
德意志帝国时期,德国的跨国移民趋势发生了根本逆转,从典型的移民迁出国转向移民迁入国。然而,德意志帝国缺乏一个统一的国家意义上的移民迁入政策。帝国时期的移民迁入政策事实上是各邦移民迁入政策的总和。面对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普鲁士制定了严格的移民控制与防御政策,其他各邦也有自己独立的移民迁入政策。尽管帝国各邦的移民迁入政策迥异。但在拒绝成为移民国家上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德意志帝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延续自德意志关税同盟时期,完整的国家财税体系为帝国政府财政和各邦财政分割。分税制下的帝国政府财政不仅收入有限,还要独自承担庞大的军费开销。因此以帝国政府财政为参考的军费比例远高于其他列强,造成德国财政分配失衡的假象。事实上,德国实际的军费比例和数额均没有超过其他列强。不仅如此,帝国政府重视国民经济发展,并通过不断优化的财政体制,积极推动工业化发展,使社会保障、基本建设和帝国行政管理等非军事支出的比重上升。德国大规模造舰计划和海外殖民行动没有改变上述事实。  相似文献   

14.
张晓华 《历史学习》2010,(12):21-22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的颁布,与当时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相比,表现出“保守性和不彻底性”,显得不够自由和民主。但我们在深入了解宪法制定的历史背景和目的后,方能深切理解它为什么会这样规定。  相似文献   

15.
中古德意志政治进程成为一个"问题",由来已久。帝国政治、诸侯领地政府与王权之间的关系,是论者解说中古德意志政治进程的基本着眼点。以往的解释多以单一民族国家、主权国家概念为前提,以中古英、法王国演进道路为标准,把帝国政治和诸侯领地政府作为德意志国家"正常"发展的主要障碍。其实,中古德意志可谓多"国"并存。它既是帝国,也是王国,还是诸侯领地政府组成的松散联合体。多重国家形态显示的是一种多元权力结构并存的格局。它们之间有矛盾和冲突,但又是协调和一致的。帝国政治带给德意志王权的不只是损失和灾难,也有荣誉、尊严和利益。王权无论如何软弱,10世纪以后德意志都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始终存在。13世纪以后领地政府的成长意味着国家权力的分散化,然而分散化的德意志仍然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并且为统治集团所认同。  相似文献   

16.
有幸再次聆听吴正宪老师对课标修订的专业解读。吴老师就数学课标中“数与代数”领域中关于数概念下分数概念建立中分数意义的理解这一个点展开,引领一线老师理解修订课标。  相似文献   

17.
1897年德国出兵侵占我国胶州湾,这个事件与当时德国积极推行海洋战略有着必然联系。1888年,威廉二世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此后,在他及海军大臣蒂尔皮茨的推动下,海洋战略和海军建设迅速地在德意志帝国内政外交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到了世纪末,随着海军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占领海外军事据点和争夺海上霸权,也成为德国政府的头等大事。经过多次讨论和实地调查,德意志帝国政府最终把中国北方的胶州湾当作侵占海外据点的首选目标,并于1897年11月实施了军事占领。侵占胶州湾虽然暂时地增强了德国在中国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但却导致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原有国际力量对比的严重失衡,加剧了德国与其他列强的关系紧张,使德国在国际社会备感孤立,最终,不可避免地遭到失败。  相似文献   

18.
马克斯·伦茨是德意志帝国兰克学派代表,他运用兰克史观对俾斯麦与德意志帝国创建史进行了研究。在伦茨的解读下,俾斯麦控制了民族运动而将德意志民族国家置于欧洲国家体系之中。伦茨论断19世纪德意志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以制宪的方式而是参照列强政治角逐。在既有的德意志邦联的框架中,普奥之间的竞逐是无法避免的。在19世纪50到60年代发生的邦联改革争议是普奥战争缘由,争议的责任在于奥地利的政策。俾斯麦制定北德意志邦联宪法依据其处理德意志邦联改革争议考虑。他以联邦制民族国家的形式构建帝国符合兰克学派对德意志问题的解读。总体而言,俾斯麦转化政治革命中的民族主权原则以服膺于普鲁士的欧洲列强政策,在这一意义上,他实施了一系列政治外交行动而建立起德意志帝国。  相似文献   

19.
名相俾斯麦     
俾斯麦是普鲁士、德意志帝国乃至整个欧洲十九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他统一了德国,并维持了德国的稳定,使德国成为欧洲大陆第一政治大国。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意志帝国政府强化普遍义务教育制、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全面调带劳工教育问颞.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劳工问题调节机制,对德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