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活出爱     
我曾经写过:人与人的差别大于人与猪的差别。人与猪的差别是一个定数.人与人的差别却是无穷大。所以.人与人的交往多半肤浅。或者说,只有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交往是容易的。一旦走进复杂.人与人就是相互的迷宫。这大概又是人的根本处境.  相似文献   

2.
费尔巴哈把类理解为人与人的关系,并以之作为人本主义的出发点,从而认为类本质正是在我与你的对话过程中实现自己。所以,费尔巴哈从类出发,就是从人与人的关系出发。马克思也是以人与人的关系作为哲学的出发点。但是,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仅仅是人与人的现实关系,而且是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人的活动本身就是以人与人的关系来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类是“哲学家眼中”的社会,社会则是类的现实化。  相似文献   

3.
文学欣赏所要欣赏的其实是人,是我们自己,所以说文学是人学。什么样的人呢?和经济学家眼里的经济人不同,和社会学家眼里的社会人也不同——文学是人学——文学的人是个体的人,是情感的人,是复杂的人,是包含了情感世界的绚丽与微妙、丰富与乏味、壮丽与萎缩、复杂与沉重的所有的一切的人,而社会人、经济人只是这样的个体人、个性人在某个方面的延伸和抽象。  相似文献   

4.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与社会的互动史就是人与社会由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的历史;在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必须遵循生存原则、需要原则、利益原则和发展原则;从需要和发展的维度来构建人与社会关系的模式,从而达到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视野下的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和谐社会发展的主体,要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人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有一个平衡的精神世界,才有可能实现与他人的和谐相处,并最终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心理学视野下,和谐社会必然是社会和谐与心理和谐高度一致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职业教育基本问题:人与职业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认同将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界定为人与职业关系,并从职业与人何者为第一性问题、人的职业与人的社会地位问题、人职关系的不平衡性与职业教育存在相互关系问题来阐发人与职业关系.  相似文献   

7.
人的全面发展状况寓于现实的劳动活动之中。人的劳动活动包括三重维度,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环节,人与人的关系是其外在性条件,而人与自身的关系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规定性。从三重关系角度认识人的全面发展对于推进其实现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文化的精神就是朴素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一精神通过人与神的关系、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体现出来。在人神关系方面,对人的价值,尤其是对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的尊重,以此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在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方面,崇尚理性,追求真理,了解未知构成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另外,关注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格的完美,以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也高度体现了对人的关怀。  相似文献   

9.
最美的奇迹     
我觉得一个人活在这个时空里,只是偶然与宇宙天地擦身而过,人与人的擦身是一刹那,人与房子的擦身是一眨眼,人与宇宙的擦身何尝不是一弹指间呢?我们寄居在  相似文献   

10.
“和”在中国哲学视阈之中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内容不仅包括人与自身内心世界关系维度,还包括主体问关系维度,主体与对象世界关系维度、人与天地宇宙关系维度。其中,人与天地宇宙合一的完美超验式体验是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前提与基础。当然,在承认人与天地合一的基础性、母体性的存在前提之下,这四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1从"碳化"与"炭化"的混沌说起高中化学历来有蔗糖与浓H2SO4反应的教学演示试验。教学中很难讲清楚两个问题:①反应是生成黑色的炭,还是生成黑色的碳?②反应过程是称"炭化",还是"碳化"?读者不要以为这是一个不值一议的钻牛角尖的问题。事实上这是广大化学教师彼此都心照不宣而  相似文献   

15.
16.
17.
"错"与"读"     
有些汉字意味极长:"错"与"读"即是. 先说"错",错明明是一种糟糕,但"错"字里头却偏偏带个了"金"字! 邪了!难道"错"真的有金子般的价格? 细细地想想,还真的是这么回事.  相似文献   

18.
依愚见,没有丰厚的学养而花大力气研究“教法”,好比习武之人内功不行便练花拳绣腿。古代青楼女子愈是搔首弄姿、忸怩作态愈显浅薄恶心;而才女既出,娴淑端庄,气质逼人,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庄子.天地第十二》批评奇技淫巧:“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沉迷于“教法”者,当作何感想?  相似文献   

19.
20.
张国清 《初中生》2003,(21):56-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