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价值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向度的探析有着重要意义。此文以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视角,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及后来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对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导向作用作一些比较和探讨,试图找出基于不同理论的价值指导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所起的不同作用和达至的不同效果。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对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认为,新公共管理运动对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产生的影响,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使评估公共部门绩效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促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导向走上"以结果为本"的控制机制和以"服务和顾客至上"的管理机制、以及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主体多元化和评估规范化。  相似文献   

3.
通过学界近百年的思想传承、理论反思、学科建设与实践探索,在广泛研习西方诸多理论流派、深入总结中外公共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学理应逐步趋向并最终形成较为完备的学科内涵,即:学科定位应当综合公共行政学、(新)公共管理学、公共服务理论等学科优势;价值基础应当蕴含公平、民主、效率等核心观念;研究对象应当聚焦公共部门管理、非政府组织管理以及公共组织运作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试探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西方的新公共管理为公共部门的管理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范式,教育行政作为公共部门的重要领域自然也会受到这场变革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探讨,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结合我国国情,找出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我国教育行政发展的契合点,试探适合我国教育行政改革的方法,对于发展和完善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西方的新公共管理为公共部门的管理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范式,教育行政作为公共部门的重要领域自然也会受到这场变革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探讨,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结合我国国情,找出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我国教育行政发展的契合点.试探适合我国教育行政改革的方法,对于发展和完善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力资源是公共部门的关键性要素,对我国公共管理意义重大。文章运用“三圈理论”的分析框架,对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价值圈”、“能力圈”、“支持圈”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三圈”框架的运行机制,为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让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运用学科理论与方法对国家和公共事务进行有效治理的交叉性应用性学科。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它对于诸多学科都存在着指导意义。当然,公共管理学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也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共管理学的发展、政府的起源与职能以及以人为本的公共管理理念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进入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称之为"新公共管理"的改革浪潮。在这场西方国家公共行政领域掀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中,英国是典型的代表国家,也是这场运动的主导力量。在诺曼弗林的《公共部门管理》这本书中,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英国公共管理部门所处的制度、政治、财政和政策环境及其对管理者的影响,第二部分作者介绍了英国公共部门管理改革的实践过程,第三部分作者对近几年来公共管理在英国的实践进行了评估,并对将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本文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了解英国的公共部门管理发生的转变以及改革值得重视的经验借鉴并对其有所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西方国家对于人力资源非常重视,不论从企业还是政府等公共部门都对人力资源管理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很多学者对于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论述,本文主要从西方学者对于人力资源的相关论述中寻求公共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公共部门是与私人部门相对而言的。所谓公共部门是以公共权力为基础的、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导向和目标的公共组织。这里主要用来指以国家行政部门(包括事业单位)为主的公共组织。与此相适应,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是指在公共部门工作的人员,尤其是指在国家、政府部门从事公共事物管理的人员,特别是国家公务员。  相似文献   

11.
公共危机管理一直是我国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主体、公共危机管理的模式以及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机制的构建是学者们研究较多的几个方面。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认为危机管理是对突发事件进行的管理,另一种观点认为危机管理是对公共危机发生的全过程进行的管理;在对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方面,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在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模式研究方面,不同的学者分别从电子政务的视角、知识管理的视角以及协同治理的视角对公共危机进行管理;最后,在对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机制的构建方面,我国学者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相似文献   

12.
对公共选择理论和利益分析说这两种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这两种理论的不同更多地产生于制度文化的差异,吸收这两种理论的精华是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方向。从人性假设上进行比较,这两种理论实质上都不否认人有两面性,但公共选择理论在分析上直接采用经济人的分析方法显得更加现实,而利益分析说采用比较利益人的分析法就显得更为全面。在如何看待公共利益问题上,两种理论出发点不同,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其无,利益分析说认为其有,这就提供了不同的思维视角,使我们对公共利益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如何看待政府利益问题上,因为这两种理论分析的情境不同而产生了差别。吸收这两种理论的共同之处是公共管理研究应该努力的方向:制度建设是推进公共管理改革的重中之重;应当合理界定政府的边界,强化政府的积极作用;加强道德的力量促进公共管理,而不是单一的推进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3.
从政治学角度比较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学界对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分尚不十分明确,给实际工作带来了诸多的不便。本文从传统公共行政与新公共管理的历史发展顺序,理论和认识论基础,政府所起的作用以及实现政策目标的机制,管理方式与手段,公务员回应对象以及对公务员的看法等五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得到了二者之间关系的有关结论。  相似文献   

14.
新公共管理作为传统公共行政的替代模式,产生之后迅速扩展到西方各国,成为影响巨大的理论主张。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下,公共管理者具有特殊意蕴,主要表现在:向谁负责、干什么、追求什么、何为我、如何做等。公共管理者之所以出现特殊意蕴,是与其指导理论新公共管理密不可分的。为了降低直至避免公共管理者的特殊意蕴对现代公共管理的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发挥公共管理者的作用,应该从内外两方面加强公共管理者的管理。  相似文献   

15.
采用工商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是当前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主流,但公共行政管理职能的特殊性,使这一外力无法触及大部分公共事务的管理。公共行政职能的改革只能从其内在的运行机制上寻找路径,针对管理运行的不同程序和层面,拟制可操作的有效制度措施,对各个层面加以约束、控制,以提升公共行政管理绩效。  相似文献   

16.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以美国著名公共行政学家登哈特夫妇为代表的一批公共行政学者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特别是针对作为新公共管理理论之精髓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缺陷的批判而建立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在批判的基础上超越了新公共管理理论,赋予了公共行政不同的价值观。新公共服务理论以民主公民权、社区与公民社会的模型、组织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七个主要核心观点。这一新的理论将对深化我国行政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公共管理思想是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研究范式。新公共管理提出了实现专业化管理、关注绩效、分离公共部门的政策职能与管理职能,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以及主张以市场、结果和顾客为取向等理论观点,对公共行政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新公共管理还存在着很多理论缺陷,体现在新公共管理价值现偏离公共管理本来的目标追求,在管理方法上盲目崇拜私营部门和市场管理技术与经验。对公共行政伦理和公共管理实践造成不利影响等,这些理论缺陷应引起我们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8.
现代以来的国际公共管理领域先后演化形成了三种主要的范式,它们分别被称之为"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治理"。这三大范式在时间顺序上有着前后更迭和转换过程。从各国实践的角度看,三者之间又存在着相互重叠的情形。然而根据其核心价值、学科依据以及实践操作,从不同层面观察,三者的确有其各自的独立性和鲜明的区分边界。这三大范式深刻地影响着各国公共事务管理发展的大趋势。因此,我们当前的确迫切需要对这三大范式的基本内涵加以清楚的梳理、对照分析,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把握国际公共管理发展潮流的方向,也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公共管理发展的自觉性。本文尝试对这三大范畴的主导时期、学科背景和实践模式加以剖析,并对各范式的核心要素和各自特点加以概略对照,以便有助于对三大范式要义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
在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公民参与,有效引导这些公民参与,将会对危机的及时有效处理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重点研究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参与方式以及增强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效果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