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倩 《教师》2015,(15)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越来越觉得探索活动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探索过程中,幼儿能相对独立地操作、实验、感知、观察,从而发现各种自然物和现象是怎样活动的,怎样相互作用的,甚至创造性地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或不知道的事物,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助于培养独立感、自信心和“我能行”的积极态度.如何才能让幼儿科学探索活动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高峰 《留学生》2013,(12):38-39
各类生活垃圾堆积成山、不堪入目,小巷子里到处可见废旧家电被“开膛破肚”。这是几年前美国一家电视台在广东拍摄的一部纪录片,画面中的城中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脏的村庄”。垃圾,正困扰着“美丽中国”的梦想。  相似文献   

3.
天气放晴了。校园里的最后几处残雪, 悄悄地消融在亮晃晃的太阳光里。地面上到处都湿湿的、亮晶晶的。课间休息,米拉拉神秘地说:“嘿,田小禾,我已经有了一个发现!”我吃了一惊。今天上学时,走进校园,我就张着眼睛到处看,希望能寻找到什么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物理学史和诺贝尔科学奖百年史的研究中 ,发现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几种效应 ,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讨论 .一、开创性物理学发现的“种子效应”当我们翻开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历史簿 ,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 ,就是物理学中一些开创性的科学发现成果往往会引发出一系列的科学新发现或新创造 ,多则十几项 ,少则几项 .见下表 :科学发现的种子与种子相关的物理学获奖项目获奖时间获奖者X射线的发现发现 X射线及对 X射线研究的成果 190 1年 W·C·伦琴发现晶体中的 X射线衍射现象 1914年 M·劳厄运用 X射线对晶体结构进行分析方面的成就 …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约翰·巴丁(John Bardeen)1972年由于和L.库柏(L.Cooper),J.R施里费(J.R.Schrieffer)一起提出超导微观理论第二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有一位记者问巴丁,“两个诺尔奖的获奖项目中,你认为哪一项有更大的影响?”巴丁毫不犹豫地指出是第二项,即超导的微观理论对物理学的意义更加重大.巴丁认为自从X射线被发现以来,还没有一项发现(指超导现象)曾发表过那么多的论文. J.巴丁是美国杰出的固体物理学家.也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自1901年颁发至今,唯一的一位在物理领域  相似文献   

6.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提供各种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引导幼儿注意身边的科学现象,支持、鼓励幼儿多观察、多发现、多质疑,为幼儿独立进行科学探究打下基础。1.观察有趣的现象,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有位幼儿在脱衣服时听到了“劈劈啪啪”的声音并感到有点刺痛,觉得很奇怪:“是什么弄得我这么痛?”另一孩子说:“有时我脱衣时也会感到痛,晚上还能看见一点点的  相似文献   

7.
汪晓勤 《中学教研》2002,(9):40-40,F003,F004
类比这一重要的思维方法曾被17世纪德国著名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开普勒(J. Kepler,1571~1630)视为“知道大自然一切秘密”的“导师”,被20世纪匈牙利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波利亚(G. Pólya,1887~1985)称作科学发现的“伟大的引路人”。的  相似文献   

8.
在自然界,到处都可见到对称,如叶片、花朵、蝴蝶、雪花、日用器皿、装饰图案及古建筑等.因此,学习几何必须重视各种“对称性”.  相似文献   

9.
何谓“探究式科学教学”(the science teachingas inquiry)?人们一般认为它是一种科学教学模式或方法。美国教育家萨其曼和施瓦布(J.R.Suchman& J.J.Schwab)等对探究性学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从不同角度证明了教学过程中“探究活动”的重要性。萨其曼注重实践,主张“探究方法的训练”模式,重点是帮助学生认清事实,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并形成假说以解释新事物和新现象。施瓦布则试图把“探究的科学”与“探究的教学”结合起来,主张  相似文献   

10.
1.某游览胜地,山水秀丽,古迹甚多。然而游览之余,有不少遗憾。不少游客置文物古迹于不顾,有的乱扔果皮、纸屑、塑料包装等脏物;有的乱涂乱划,墙上、树上、佛像上、画柱上到处可见“到此一游”字样;有的攀援到佛像身上照相;花草被采摘,践踏得不成样子等等。为  相似文献   

11.
成人总是低估孩子的能力。有时,当我们认为孩子小、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时,事实却总让我们大吃一惊。
  给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事例:套圈儿“飞”到树上了
  晨间活动,孩子们兴高采烈地玩着套圈儿。忽然,一个孩子跑来报告,套圈儿“飞”到树上了。顺着他指的方向,我果然发现一只黄灿灿的套圈儿,晃晃悠悠地挂在树枝上,几个孩子在树下“指手画脚”地议论着。  相似文献   

12.
我的晋南之旅,马不停蹄地一连跑了许多地方,着实有些累了,最后一站为河津,访问过王勃、薛仁贵故里后,就准备胜利“返航”了。不料,在县城广场、路旁,到处可见标有“开往韩城”牌子的公共汽车。有国营的,有个体的,都在大声地招揽乘客。  相似文献   

13.
转转转     
一、设计意图在幼儿的生活中“转动”经历有很多。他们曾乐此不疲地玩过乐园中的“转木马”、“转椅”,玩过“旋转手帕”,摆弄过带发条的玩具、陀螺……生活中的许多“转动”现象幼儿虽然接触到,但往往被他们所忽视,这些极易被忽略的转动现象,却又对人们的生活极有帮助和用处。为了能使幼儿身边的这些单个的转动现象串联组成一个整体,再次引发幼儿对生活中已熟悉的东西进行再观察、再探索,特设计了“转转转”这一科学活动。二、活动目标1.让幼儿乐于操作和尝试,体验玩玩说说的乐趣,为自己和同伴的成功而高兴。2.在操作、探索活动中,让幼儿积…  相似文献   

14.
“山寨文化”已经被某些报刊列为2008年十大社会文化现象。2008年12月2日,“山寨”现象首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山寨”其词,也就算登上了“大雅之堂”。2008年,“雪灾”、“地震”、“奥运”等流行语广为流行的同时,“山寨”也伴随着“山寨”产品大行其道。一时间,街头巷尾,各行各业,“山寨”之声不绝于耳,“山寨”之物到处可见。  相似文献   

15.
当前翻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见到如"IP卡"、"OPEC"、"WTO"等源语词语直接被拿来用在汉语语言当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给译者提出了一定挑战,另一方面又给翻译研究人员带来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本文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引言人们学习物理学是按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安排内容的,这种安排基本上和物理学史中各分支的成熟的先后次序相一致,是符合认识的规律的,能够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然而物理学的各个分支之间是有密切而深刻的联系的,这种联系称为分支的“统一”。何谓“统一”,两个起初被认为是互相独立的现象,后来被发现不但是有联系的,而且可以看成是同一现象的两种表现,就称这两种现象“统一”起来了。其次,两个原来被认为没有关系的两个理论或规律,以后发现它们之间非但有联系而且可以被纳入同一框架之中,就称这两种理论或规律“统一”起来了。“统一”的结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极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教师如果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写生活日记,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问题,将生活问题数学化.1.数学日记不拘泥于格式.我在教授了“克和千克”这一课后要求学生回家写一篇数学日记,但我并没有提任何要求,所以第二天交上来的数学日记五花八门:有“作文式”的,有“表格式”的,有“绘图式”的,有“剪报式”的……其中有一名学生的数学日记是这样写的——我发现了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三(4)班曹菲菲今天,我们学习了“克和千克”一课.我知道了一枚2分的硬币大约是1克,那么,1千克大约就是1000个2分的硬币的重量……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我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真的可以用到生活中去.我觉得数学真是一门有用的学问.还有一名学生的日记采用的则是“表格式”.我的测量实验三(3)班王茜从学生们写的数学日记中我发现,记数学日记对学生总结归纳已学知识发挥了不可小视的作用.不论学生用什么...  相似文献   

18.
随着2010年诺奖揭晓,人们开始普遍关心得主当年读书时是否天资秉异。有趣的是,物理学奖得主之一的诺沃肖洛夫被“挖”出成绩平平,得了一大堆“B”,英语成绩居然还得过“C”。一家科研机构统计了近年来几十名诺奖得主的考试成绩,发现很少有考试拿前几名的,不少人甚至在中小学期间成绩一般。可见,读书期间的学习成绩,与今后的科研成就及职业发展,并不一定成正比。这一“诺奖现象”,当引起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乌鸦喝水     
1.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3_/J、兔阿姨对乌鸦说:“喝水可以,但请你先算出这道题。”2.它发现小兔阿姨家门口有一碗水,便飞了过去.、4.乌鸦想了想,终于写出了正确的数。小朋友,你能写日{这两个带分数吗?辫爨一案一。《乌鸦喝水@顾东春 @蔡迎宏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在一二年级时特别喜爱绘画,一有时间他们就随处涂画:纸上、书上、墙上、地上……到处可见他们的“杰作”。但到了四五年级以后,许多原来对绘画充满兴趣、绘画成绩不错的学生,学习热情下降,绘画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了滑坡,画出来的画拘谨、呆板,内容单调、没有生气。这个时期我们把它叫做绘画“转折期”或“过渡期”。对美术教学中出现的“转折期”这一现象,我们只有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它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搞好美术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及绘画素质。现代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把儿童学绘画分成三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