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前我国城乡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建设、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距。其原因,一是受城市化倾向与重点学校思维定势的影响,二是建设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重设备轻应用;三是以传统纸质图书资源的建设思路建设现代网络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为改变现状,应实行以县为中心建设大型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库,实现辖区内各级各类学校资源共享;县域以乡镇为单位,周期性划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保障基础教育信息化硬件、软件两方面同步建设。  相似文献   

2.
中日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培训等方面对比了中日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状况,分析了中国基础信息化取得的成绩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日本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有益经验,以期为快速发展的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当今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内容.近年来,韩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有着较为成熟的经验和成功的做法.因此,本文力图就中韩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国家政策和指导思想、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培训等几方面展开比较探讨,进而对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程度进行反思并提出大力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持续、均衡发展,研究机构和人员积极进言献策,社会力量应积极参与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等启示,从而推动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正处于全面深化的建设进程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中流砥柱,针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与发展已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实证研究发现,现阶段学校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配置城乡差距巨大,主要表现在校园网络建设、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和《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等方面。提出以县为中心,集中资金建设大型数字化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库,本地区各级基础教育学校不再单独组建校本教育信息资源库,直接共享县中心教育信息资源库的所有资源,实现基础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远工程”的发展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用教育信息化带动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次伟大实践,其通过试点阶段——初探信息技术应用、全面实施阶段——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应用、深化应用阶段——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化,开创了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新时代。"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发展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启示是:要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硬件配置;加强共享的、适用的区域性数字化资源中心建设;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整合,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保障经费投入;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实现农村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受经济条件、教育观念等因素的限制,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些策略,以求在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刊简介《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是面向教育界、信息产业界和社会各界的国家级期刊,是中国教育信息化类唯一权威国字号期刊,中国教育信息化类核心期刊,国家科技类学术期刊,CSSCI检索源期刊。《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版立足基础教育领域,以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为重点,关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创新;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理论与实践并重,传播教育信息化知识、技能和理论。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2008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版将面向大中小学师生、信息技术教师及学校管理者、从事信息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电教机构工作人员、相关IT企业人士征集稿件,欢迎投稿!  相似文献   

9.
最近几年,国际上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动态。我们以国别研究为基础,进行综合分析与比较。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正在从基础设施建设走向学校整体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正在走向信息教育,而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始终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关键性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化政策、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与应用、师资培训等方面比较了中韩两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状况,分析了目前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总结了韩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有益经验,以期对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要素相辅相成。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存在信息化基础设施较差、教育资源缺少整合、缺乏配套的管理机制、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标准不完善、应用水平绩效不高等问题,为了克服不良建设对高校教育信息化造成的负面影响。本文从中国国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可行的措施来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健康、稳步、快速、和谐发展,并展望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为切实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华中师范大学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信息化建设,重视学校教育信息化规划和顶层设计,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核心推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全面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开展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建设长效的保障机制,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该文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对高校教育信息化促进高校发展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2020年是我国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收官之年。在这10年中,我国高校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融合方面不断加速、深化。文章从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入手,分析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高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一些关键问题研究了不同高校的做法,为后续深化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革命:韩国智能教育战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朴钟鹤 《教育科学》2012,28(4):87-9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21世纪的教育必将迎来全面的变革。2011年10月,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发布了《通往人才大国之路:推进智能教育战略施行计划》。提出全面推行智能教育,实现人才强国之梦。探讨韩国智能教育战略的内涵、举措、推进体系及愿景等问题,有利于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改革。  相似文献   

15.
韩国新村教育注重培养农民的自助精神,强调农民的参与意识,充分挖掘农民的潜在能力并时刻不忘倡导奉献精神,这为新村运动的成功注入了强大的精神活力。我国现阶段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培养农民的这些精神。韩国新村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农民教育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指出它成功地成为塑造年轻一代精神支柱的主渠道,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韩国和中国有着许多相似的文化背景,分析了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从而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高师院校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各国都将师资建设作为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师范生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主要来源,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是有效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整体信息素养水平的根本性和基础性的措施。文章通过对高师院校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分析,来探讨如何加强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18.
占小红  杨润  杨笑 《中学教育》2021,18(1):92-10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影子教育系统也不断扩张,尤其是在中国、韩国等东亚国家,但其时间投入如何影响学生的核心素养却不明晰,尤其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影子教育的实证研究比较缺乏,科学领域的影子教育研究更是鲜见,导致政府干预科学影子教育缺乏指导依据。基于中国与韩国PISA2015的测评数据,在充分考虑内生性因素的基础上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科学影子教育时间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影响,研究发现科学影子教育时间对两国学生的科学素养均存在负效应,且对韩国学生的负效应更大。针对两国影响的差异性深入剖析原因,为规范科学影子教育、促进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成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作为高职院校信息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信息化正面临着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迎接现代社会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的挑战,更好地为读者、为教学、为科研、为学校服务,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重视并需采取措施尽快解决的问题,可以说,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朝鲜半岛的大国战略博弈是真正的推进朝鲜半岛局势变幻的原始动力,持续将近60年的朝韩对峙,其背后是大国与大国所发挥的作用、进行的博弈。全面分析当前朝鲜半岛大国战略博弈,妥善处理与朝鲜半岛大国的关系,对于新时期中国周边外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