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学校生活中学生发展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发展是在学校生活中实现的.当今社会的学生发展,应包括个体性发展、群体性发展和精神性发展三个层面.与学生发展的三个层面相对应,学生的学校生活可以分为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学习生活实现学生的个体性发展,表现为认识范围的扩展、认知能力的增强、学习情感的丰富.社会生活实现学生的群体性发展,体现为认识社会、建立人际关系、形成社会生存能力.精神生活实现学生精神性的发展,表现为形成学校生活的意义、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完善精神生活的方式.有效实现学生发展,必须建设一种良好的学校生活,具体表现为使学校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达到有助于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效交化.  相似文献   

2.
一、从学生生活现状寻找原因 1.学生生活空间相对狭窄,缺乏个性体验 作文是学生真实性灵的表达.丰富的生活,多彩的生活,学生才能写出玲珑斑斓的文章.生活空间、生活的范围,决定学生视野的宽度;生活的程度,决定学生思考的深度.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 然而,当今学生的生活现状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个性表达.  相似文献   

3.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形成学生良好品德行为.德育教学要渗透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植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之中.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其走进社会.  相似文献   

4.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一个难点,作文是学生观察、积累、品味生活和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生活的统一体,它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运用.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积累生活,让作文反映生活,使个性回归作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体验.拓宽学生思路,指导学生习作,不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5.
作文是学生客观现实生活的反映,客观现实生活是学生吸取作文材料的源泉.这就决定了练就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尤其是作文训练起步阶段,应该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真情实感.必须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素材,而且是亲身经历的、亲眼所见的、亲耳所闻的.  相似文献   

6.
孙玉富 《文教资料》2013,(27):141-142
“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生活德育.“生活化”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生活化”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生活中发展自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和社会竞争能力.“生态课堂”强调让学生健康成长,努力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生态课堂”是“生活化”课堂的追求.打造“生态课堂”,是落实品德教育观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生活与教育相辅相成,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两者相互促进而发展.但是现实的教育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的生活过于理性化和体制化,缺乏对学生完满生活的建构;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教育主要局限于课堂和学校,忽视了学生人格和心灵的唤醒.教育要回归生活,以生活为中心,努力建构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课程观,培养学生重建新生活的能力,引导人学会共同生活,以培养面向现实生活、走向未来世界的人.  相似文献   

8.
小学阶段是人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品德教学,为学生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一、观察生活,培养习惯 小学《思想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与社会》的教学都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扩大学生的生活体验.但是,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观察生活的角度有所不同,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  相似文献   

9.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0.
著名作家巴金曾说:写作,就是无技巧地再现生活.教师就是要无技巧地教给学生生活,告诉他们生活就是作文.新课程标准也倡导基础教育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让教育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把生活与习作紧密地联系起来,让生活成为习作的活源头,即充分开放生活,让学生自由习作.  相似文献   

11.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选取学生在生活中所关注的话题,激励学生要在体验中生活,生活中体验,并且在生活体验中发展自己.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中实现体验学习的策略可以归纳为“生活—教学—生活”循环中的不同体验.教师要将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发展能力,真正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回归生活"是<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思想品德教育要提高实效性,只有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以学生生活中遭遇、体验到的社会性、道德性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生活的意义、学习生活的方式,提高生活的能力.本文立足于新课改理念,对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从四方面进行了阐述:新课导入生活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教学活动生活化.  相似文献   

13.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意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善用一些生活素材,解决学生生活中的烦恼,精心选取生活情境,要求学生完成生活作业,以此做到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生活、完善生活、热爱生活和拓展生活.  相似文献   

14.
初中学生学校生活质量满意度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调查分析表明,师生关系、学生之间关系、学校活动的丰富程度、学生学习兴趣和自我认知等,是影响初中学生学校生活质量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学校应着力开展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活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关心边缘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学校生活质量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教师》2009,(16)
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是学生面对作文常常感到无话可写,写出的文章缺少深度和章法.究其原因,关键还在于学生缺乏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在生活中找不到素材,写作与生活脱节.语文教师应运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教材范本,寻找生活的影子;利用自然画卷,寻找生活的景点;利用社会舞台,寻找生活的哲理,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积累写作的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强调课程的基础是儿童的生活经验,生活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源泉.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教学中应努力做到:模拟生活,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走进生活,让学生品行得到内化;学会生活,让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参与生活,让学生的道德行为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8.
学习就是学习生活,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语文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我在教学中寻找课文内容与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走进学生的生活. 一、以语文训练切入学生的生活. 语文教材上安排了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训练.比如:针对科技发展利大(甲方),科技发展弊大(乙方),让学生展开辩论.  相似文献   

19.
写作是人与人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只有源于生活的习作才是真实的、有价值的.习作教学中,我们倡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进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反对那种事先规定套路,为写作而写作的做法.只有将学生的写作生活与真实生活相结合,学生才能在习作中学习诉真情.做真人.  相似文献   

20.
学校是学生生命的栖息地,生命应在学校生活中展现自身的生机与活力.现实中,学校生活对学生生命的遮蔽主要表现为:割裂学生生活,使生命工具化;遮蔽生命本真,使生命虚假化;忽视生命间的差异,使生命统一化等.学校生活应凸显生命的价值,实行生活化生命、真实化生命、共生化生命、幸福化生命,以此引领学生的学校生活,使学生的学校生活充满激情与活力,实现学生学校生活更高层次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