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价值”是一切教育评价活动的真正根基与逻辑起点,也是我们重新思考与审视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评价发展导向与有效性的根本前提.教育评价价值观经历了从“价值无涉”的完全中立,到代表强势群体利益诉求的“价值一元论”,再到当前承认多元群体利益的“多元价值观”,这一演变趋势充分表明:基于对话、协商与建构基础上达成的价值共识不仅是当前学前教育评价价值判断的基础与平台,也是有效抵制教育评价霸权主义、促进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教学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对教学目标及实际目标的教学活动进行优缺点和价值判断的过程。确切地说,教学评价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价值评判。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发现教育价值,合规律、合目的地创造教育价值,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实现教育价值。以满足人和社会的需要。作为评价教学活动价值的教学评价应走向教师、走向学生,以及教师与学生共同置身于其中的教学活动,才能全面体现教学过程中生命的丰富、个性的张扬、人格的主动、多元的价值,而不是局限干单一、片面的知识的传授、认知的发展、量化的鉴定。这也正是本文的立足点,着力于教学评价与教学、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教师、教学活动中学的主体——学生,三个维度之间内在的、多变的、丰富的阶值体现。  相似文献   

3.
李欢欢 《江苏高教》2021,(11):39-44
劳动教育是中国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将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关于高校劳动教育的方针与政策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关于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梳理,揭示了建党百年来中国高校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变迁的五个主要历史阶段,表现出以下特征:从教育的内涵而言,表现出从狭义的"小劳育"再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劳育"的过程;在教育的功能定位上,经历了从培育大学生生产劳动技能提升到劳动素养培育的功能定位;就教育立场来看,经历了从社会本位、政治本位,再到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展并重的全面育人取向.高校劳动教育价值取向百年嬗变给高校的启示:超越劳动技能培育为主的"小劳育",走向关注劳动素养的"大劳育";超越高校单一劳动课程,形成立体化、全方位高校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格局;超越"专长"的技术教育,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劳动教育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4.
李金芬 《云南教育》2004,(23):27-28
教育评价是以一定的价值准则对系统收集起来的关于某教育和学习主体的各方面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做出价值判断的活动过程。教育者与学习者是教育评价的主体,而主体的发展状况才是教育评价的主体对象。发端于20世纪初的现代教育评价,由于受“单一主体性”哲学观念和科学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5.
教育评价的反思和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教育评价的认识有几种观点: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提供评价信息的过程,是共同构建的过程。教育评价与价值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教育评价时,只关注主客体价值,未能认识到交往价值的存在。从价值的构成来看,价值应包括主客体价值与交往价值。教育评价应在这两类价值的基础之上,形成规范性评价与超规范性评价。教育评价作为两类评价的统一体,应兼具判断价值、发现价值和提升价值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评价是对价值的判断,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之一,教育评价要对学生这个主体的价值事实和价值存在做出判断。文章在介绍价值和公共价值的基础上,分析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价值诉求,对在教育评价中兑现学生价值诉求的方式方法提出了建议,并着重分析了学生在教育评价中参与的必要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经历了一个从"以民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演变历程,也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8.
劳动教育观念是人们关于劳动、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目标、功能及实践形态的理解和认识。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及对现实问题的回应,人们对于劳动教育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不同的劳动教育实践形态。我国劳动教育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忽视劳动教育,到强调劳动教育的政治秩序建构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再到强调通过劳动教育促进人才培养及推进素质教育,最终到新时代突出劳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变化过程。新中国的劳动教育观念随国家发展意识而变化,但总体上呈现向劳动教育本质复归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教育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考试是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考试依次经历了从考试内容到考试结果的理性存在阶段、从价值判断到价值观念的主观认识阶段。在两个阶段中,存在客体价值与主体价值的分歧以及客观存在价值和主观认识价值的分歧。前者源于考试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分野,后者源于评价内容标准与价值判断标准的不合。当下,很难纯粹从技术或工具的层面完全消除教育评价中出现的功利化、应试化和唯分数等复杂问题,但可通过对价值分歧的探析,在科学价值论的普适性观照下,厘清教育考试问题的主要矛盾和调解思路,为考试的技术革新和实践操作提供理论靶向。为解决不同对象和状态间的价值分歧,应确立教育考试价值的一元性和多元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评价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的终点,也是下一轮价值实现活动的起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只有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评价的主体与客体、确立评价的标准、遵循评价的原则,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评价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其评价结果更科学、更合理、更可信,也才能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价值多元化视野下的我国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多元化是不争的事实,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评价实践中的诸多问题与矛盾,主要是由于评价建立在单一的教育价值基础上。以政府为主导的评价重视了政府的高等教育价值,而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高等教育价值诉求,导致评价准则和标准不能很好地体现多元利益主体的价值需求。价值协商与认同是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未来选择,可通过建立高等教育评价中利益关系人的参与机制、利益保障机制和价值协商机制解决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中价值观多元化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中学历史教育存在着只注重追求形式的创新而忽视历史教育真正价值的严重隐患,从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评比,到学校制定的奖励措施,再到中学教师的乐此不疲,越来越把中学历史教育推向展演式程序化的教学模式,而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的培育却越来越远离了中学历史教育的实践。必须在中学加强史实教育,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让中学历史教育价值取向回归!  相似文献   

13.
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是教育评价主体对教育评价活动价值的稳定认识。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大致经过了四个发展阶段:通过目标、行为控制人的发展;通过过程、方法推动人的发展;通过尊重、参与服务人的发展;通过协商、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在不断强化评价对象主体价值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与发展,并且在主体多元的进程中实现了教育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价值通过客体作用于对象主体而形成,价值的大小受价值主体评价的影响。价值观体现出价值主体的评价。实现高校教育价值必然遵循价值体系各要素的关系,从价值要素的相互关系中获取实现高校教育价值的途径,通过价值理念引领高校教育,使个人价值、高校教育价值、社会价值达到和谐统一。高校教育的价值通过学生与实现社会目标而得到评价与展示。评价高校教育的价值是一个综合和长期的过程,必须通过高校教育价值对社会价值、学生个人价值满足程度的评价,才能形成完整、客观、公正的高校教育价值评价。  相似文献   

15.
近现代的语文教育虽已成为历史,却由此拉开了语文教育价值变革的序幕。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涉及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内容及教育宗旨等多个方面,语文学科教育的价值取向随着改革而不断更新。自清末至1949新中国建立前夕,语文教育从单纯注重社会价值发展到后来并行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这是一个艰难曲折的新旧思想争斗的过程,也是新的语文教育价值取向孕育、产生和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正>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随着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评价也成为牵动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牛鼻子”。而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评价还存在评价指标单一、评价指标模糊、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式过少、评价数据失真等诸多问题。这导致教学评价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价值,无法成为历史教学策略调整和历史教学活动设计的客观依据。为此,要从学科育人的高度出发,  相似文献   

17.
审美意识是历史学科素养的体现,作用于历史认识的全过程,决定着历史认识的方向。历史学科审美价值的实现过程正是历史教育对人的价值引领过程。审美意识的培育是对历史学习者史学理论素养和历史学科能力要求的重要体现,它关系到历史教育审美价值的实现程度,是历史教育的本质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应通过挖掘历史学科内容的审美价值内涵,让学生在与历史的对话中获得历史美感;探索历史学科美育课程的综合开发,让学生在丰富的课程实践中增强审美能力;深度变革课堂教学生态,让学生在主体探究中丰富审美体验;重视历史教学中的价值引领,让学生在人生意义的探寻中提升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8.
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求,追求生命的价值,课堂教学更是应该围绕学生的生命价值而进行,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实践中,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生命价值,表现在生命中情感体悟的遮蔽、学生自身个性化的肢解、教学过程中的效率至上、教学评价上的单一取向等方面。应当从师道尊严、功利主义、传统课堂观以及教学评价的研究视角检视其成因,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真正让生命价值融入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9.
农村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作为城市教育的相对概念而呈现的,城市教育成为了其改造和发展的取向,而忽视了乡村文化自身的建设机理。考察历史以来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发展转换历程,从封建社会的忠孝取向的价值取向,到城市化导向的城市精英实践价值取向,再到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的城市化关怀,最后以农村为本位的走向文化共生的农村文化传承与重建的教育使命,反映的是对农村教育的探索过程及对农村社会发展有效模式的追寻。  相似文献   

20.
一教育评价在它产生、发展、繁荣到专业化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它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的加深,同时教育评价的关注点也在不断的变化。总的来说,对教育评价的认识和理解有以下几种观点。1.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即目标取向的教育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