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教师教育》2020,(1):87-93
从学生学习满意度视角对教科书质量、价格及其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未来改进方向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探究。结果表明:教科书的质量和价格是影响学生学习满意度的直接因素,教师对教科书的使用态度和程度是教科书影响学生学习满意度的间接因素与路径;在教材建设上,以出版社为核心代表的教材建设者应主动提高担当意识和质量意识,切实提高教材出版质量;在教材选用上,要进一步加大教师选择的自主权,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也要提高质量意识和服务学生意识;在教材购买渠道和方式上,改变学校集中统一代购新书的方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选择时注重参考学生所用教材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系统学习和学习满意度的提高;充分注意吸收学生对教材的使用意见和改进意见对于教材建设和选用等具有积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教科书存在和使用的主要场域是正式的课堂教学,数字教科书也不例外,教学适用性是数字教科书应具备的基本属性。课堂教学具有正式学习、主体相关和媒介辅助等特征,数字教科书的研发编制,应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特性。数字教科书应做到自身内容边界确定,结构清晰,为教师的教学留有空间,为学生的群体性深度学习提供支持,同时与其他的教学辅助媒介互补共融,共同提升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3.
依赖教科书是全世界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取向对教师以及学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但在短时间内教师很难实现根本转变。创造性使用教科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在现实情境中是一种难以实现的应然取向。调适教科书是一种合理又可行的取向:教科书具有存在的价值,使用教科书具有合理性;教师使用教科书对于教师更好地实施新课程具有积极意义;调适教科书是多数中小学教师应该努力追求又可以做到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当前教科书领域存在研究与设计断裂的问题,体现为“少研究的教科书设计”与“缺设计的教科书研究”,使用设计实验的方法可开辟教科书研究新的视野和路径。教科书设计实验有三个特征,即在研究场域上,是基于真实情境的教科书实验;在研究方法上,注重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相结合;在研究目的上,具有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目的。教科书设计实验的一般过程为:与实践者合作,寻找设计问题;坚持理论导向,明确研究问题;注重研究过程,设计教育干预;立足真实情境,实施教育干预;多方收集数据,评价教育干预;迭代循环开发,生成设计成果。设计实验应用在教科书研究中有助于教科书的持续改进和学习环境的系统优化,提升教师的教科书设计与使用能力,推动当代教科书研究范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初中英语教科书插图是教科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科学有效地运用教科书插图,可有效降低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本研究以人教版初中英语教科书为例,分析教科书插图的内涵及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功能,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插图进行听说读写教学,并分析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插图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统计和概率”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版块,在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参照Charalambos Y.Charalambous等(2010)对教科书比较的研究框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中国西师版和新加坡MCE版两套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统计与概率”内容编排进行比较,发现:两套教科书在统计内容上大同小异,其中西师版中有复式条形图与复式折线图的呈现,MCE版教科书没有概率章节;两套教科书在一到三年级的章节分布相同,四到六年级差异较大;两套教科书都注重与生活、小学数学其他领域知识的联系.建议:在内容设置上应注重家长与教师的参与;注意栏目中标点符号的多样化使用,增强内容的情感和对学生的心理暗示;内容设置应该进一步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15位小学数学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教师自身是主要因素,教材观支配着教师的教科书研究意识,一定的教龄和教科书执教经验是必要条件,教师对“学生现实”的准确判断以及高水平的学科素养是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前提。完善的教师考核机制与教研体制是教师提高教科书使用水平的动力,丰富的配套课程教学资源以及出版单位高质量的教材培训则是教师提高教科书使用水平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教科书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教科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分析美、日、英三国的教科书制度,折射出各国教师在参与编制教科书、选择教科书方面的专业自主权;同时,结合我国教科书制度及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实际状况,探讨维护教师专业自主权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研究以西北三省17所农村初中学校的153名语文教师为样本,对语文教师课前、课中、课后助学系统的使用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对助学系统具体内容的认识与熟悉程度不够,对助学系统中附录与插图的使用存在差异性,对助学系统的使用调适有余而创生不足,课堂中对学生助学系统的使用引导不够,课后对助学系统反思内容、方式较为单一.究其原因,农村学校升学取向的课程定位、语文课程制度的缺失、教师专业素养的局限、教科书助学系统编制的缺漏等,成为制约教科书助学系统有效使用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建立语文课程优化机制,建设农村教师教科书研究的专业共同体,提升农村教师教科书使用分析方法和评判意识,改进教科书助学系统编制,助力教师教科书研究与使用的专业性.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是一项以高中英语教师如何认识和使用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为主题、以调查问卷为主要工具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教师逐渐转变了被动依赖教科书的教材观;在了解新教科书编排原则和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删减、扩展等方式整合教科书内容,与同事交流、反思教科书的使用效果,但对于学生作为教科书使用主体的意识还比较薄弱。教师面临着整合教材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双重挑战;新教科书的使用效果受到教师自身因素和课程安排、考试制度等外在因素的制约;新教科书总体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调查结果对新教科书的编写、修订和教师培训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教科书价值发挥的大小、使用效果的优劣依赖教科书主体的不断理解、解释、表达与创造,这一过程本质上是对教科书的诠释。教科书的诠释遵循三重逻辑:知识逻辑是教科书诠释的基础与依托、价值逻辑是教科书诠释的立场与导向、教学逻辑是教科书诠释的进路与旨归。当前,教科书诠释存在一定的误区:“文本复原”和“无限扩展”式的诠释、“低级红、高级黑”式的诠释、“娱乐至死”“上纲上线”式的诠释。纾解教科书诠释的困境,要从忠实和创生取向转向相互调试,实现对教科书诠释的价值引领;从教师理解走向主体对话,促进教科书诠释主体间的视域融合;从文本解读走向话语分析,构建规范的教科书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2.
数学教科书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但在编写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会出现对有些知识内容的“一带而过”现象,具体可分为三类:一是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弄懂的一带而过;二是教师讲解,学生能够听懂的一带而过;三是无需讲解,但教师必须要理解的一带而过.教师在钻研教科书时,不要忽略教科书中的“一带而过”,同样要读懂它的来龙去脉,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讲给学生听,或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自己钻研,应该尽量发挥它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活动理论视角下学生使用教科书,关注学生与教科书之间的动态互动,包括“教科书完成工具化”和“学生使用工具”两个过程。相关研究理论模型经历了三代发展演变之后,发展出了学生使用教科书的“社会教学四面体模型”。随后,美国学者汤姆斯构建了包括主体、规则、共同体、劳动分工、工具、客体和结果在内的学生使用教科书要素分析框架。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将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国学生使用教科书研究中,构建了课堂上学生使用教科书理论模型,但该使用模型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教师、教科书、学生三者是教学系统中的最基本要素,教学是三者之间动态交互作用的整体协同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教科书是教学的基础文本,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意义的创造者,学生是教学的最终服务对象。教师有效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也就是三者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的过程。教师使用教科书的过程,就是摆正教科书在教学关系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协调三者之间关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教科书评价的本质是对价值客体(教科书)的某些属性能否满足价值主体(学生与社会)发展的判断。按照教科书评价本质的显性表达,基于评价目的可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基于评价主体可分为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基于评价形态可分为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基于评价方法可分为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教科书评价的主要功能是为教科书的编制、审定、选用、使用、修订提供服务,评价时应遵守目的性、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4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应实行教科书租用制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的供给与使用上,各国采用的方法不尽一致,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第一,借用制。学生可免费借用教科书,使用结束后归还学校,供下届学生继续使用。实行教科书借用制的国家和地区有德国、法国和美国的大部分州等。在德国,学生免交书费,课书采取借阅的形式。首先由教师选择决定学生使用何种教科书,再由学校图书馆去购买,然后借给学生使用。  相似文献   

17.
对于旨在真正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来说,如何改变和处理教师与教科书之间僵化的、单向的"跟随"关系,从而回应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是亟需解决的重要挑战。本文依据教师对教科书的满意度和使用教科书的忠诚度来界定教师与教科书的基本互动关系,并据此对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三地1 279名数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三地数学教师与教科书之间呈现了三种典型的互动形态:内地教师即使发现教科书的内容不符课堂需求,也高度依赖教科书进行教学;香港教师认为教科书内容若不符课堂教学需求,就应该对其进行取舍、补充和调适;而台湾教师则认为,无需对教科书进行过多的加工处理,因为教科书的内容质素已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教师与学生共用同一种教科书,教师按教科书教,学生按教科书学,早就习以为常了,似乎毋庸置疑。 然而在美国,时至20世纪70年代末(1979年),关于教科书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赞成的观点主要是:出于下层社会家庭的学生缺乏报纸、杂志、书籍等读物,教科书几乎是其惟一的读物;教科书的知识比较准确,为权威的信息源;教科书循序陈述词汇和学习序列,为其它参考书所不及;教科书是初做教师或  相似文献   

19.
教科书使用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关键,教科书使用取向决定着课堂内教师如何使用教科书内容。教科书使用取向一维模型是当前分析教科书使用取向的主要模型,但教科书使用取向的内容考察具有局限性、价值导向存在风险性、转化路径可行性不佳。为突破以上限度,有必要超越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教科书使用取向二维模型,指出教科书使用取向二维模型的基本内涵与主要优势。  相似文献   

20.
美国教育报告组织2021年度报告与兰德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在美国“由标准驱动并基于标准”的教科书评价背景下,美国教师使用教科书的现状不容乐观,一些问题逐步凸显。具体表现为:未经评定的教科书使用率上升、教师改动教科书行为普遍存在、教师质疑教科书没有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教科书在选择和实施过程中缺乏基本保障等。其症结在于:教科书质量内涵扩充、教科书评价标准延伸、教师“选”“用”教科书的意识薄弱和能力固化等方面。教科书的高质量发展不能止步于“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还应有意义地纳入学生的实际经验,支持学习者的多元需求以及提供与文化相关的内容与方法。及时审视并修正教科书质量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明晰教科书质量的未来发展趋势及评价走向,能够对构建我国教科书的评价标准提供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