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享受它带来的便捷、高效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它的负面影响。目前全球2亿多网民中,约有1140万人患有某种形式的网络心理障碍,约占网民人数的6%左右。这部分人在网上的冲浪体验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对网络的心理依赖,随着每次上网时间的不断延长,这种依赖越来越强烈。这种不自主的强迫性现象已被称为“网络成瘾综合症”。“网络成瘾综合症”的主要表现,就是因为过分依赖网络,而失去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其最明显的症状有:在网络上工作时间失控,长时间使用网络以获得心理满足;为了达到自我满足,不惜增加网上停留时间,试图减…  相似文献   

2.
论青少年网络心理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青少年网民带来丰富知识、信息的同时,网络中各种消极因素以及青少年对待上网的不正确态度等也导致了青少年网民出现诸多心理问题。本着重对青少年网民常见的主要的网络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特点等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正确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根据CNNIC的调查,网络与少年儿童的关系已越来越密切。2001年7月,网民总数约2650万人,其中18岁以下网民占15.7%;2002年1月,网民总数则上升到约3370万人,其中18岁以下的网民占15.3%。网络的发展以及它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潜在影响,既给我们基层大队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空前的机  相似文献   

4.
赵莹 《辽宁教育》2004,(1):19-20
当今社会,网络正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人们生活当中。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截至2002年底,中国网民已达2,650多万人,其中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约占网民总数的80%以上。那么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抵制网络的消极影响?这些都是目前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根据CNNIC的调查,网络与少年儿童的关系已越来越密切。2001年7月,网民总数约2650万人,其中18岁以下网民占15.1%;2002年1月,网民总数则上升到约3370万人,其中18岁以下的网民占15.3%。网络的发展以及它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潜在影响,既给我们基层大队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自身的经历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目前面临的关键问题在于能否转变思想观念,自觉主动地学习网络知识,从而创造性地做好少先队工作,在网络时代凸显辅导员风采。  相似文献   

6.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具有多元性、即时性、开放性和无界限性。网络对网民的吸引,网民对网络的依赖,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应充分认识网络影响的双向性,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充分认识网络传播的新特点,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充分认识网络发展规律,切实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互联网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同时,网民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而广大青少年是这一庞大队伍中最主要的受众群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使青少年体验着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成长产生着消极的影响,使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网络道德问题。因此,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值得我们研究和关注。  相似文献   

8.
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了,很多人都习惯通过它来接触世界,表达自我。不管你是用电脑还是用手机上网,它俨然已经成为了你茶余饭后直达的目的地。网络给人以便捷,也给人以乐趣,更重要是网络以极强的参与性让人们奇妙地汇聚在一起,从而形成独特的网络文化。这个时候,网络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媒体了。网络所网罗的网民,都是第一网络发言人。  相似文献   

9.
网上之狼     
佚名 《师道》2003,(3):60-60
互联网正日益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特别是网上交友更为青年人所欢迎,但是,不知各位经常在网络聊天的女性网民是否注意到,也有一些人专门在网络上以骗取女孩芳心为乐趣,网民统称他们为colourwolf。不少女性网民深受其害,常常受到骚扰。所以对这些colourwolf,一些想通过网络交真正朋友的女性网友要小心为上。一般来说,网上的colourwolf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饿狼型:他们会在深夜上网(饿狼特性),然后找到你,开场白往往是:HI美女!你的口红很漂亮(睁着眼说瞎话)。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数女性嗤之以鼻,但容易吸引…  相似文献   

10.
随着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计算机给我们带来工作管理上革命性质的变化,计算机网络则是把这种变化发挥到极致的技术。网络的发展直接产生一个新的名词":网民",网络成了大家广泛的交流平台,因为网络交流无障碍,无法实名制,很多网民就无所顾忌的发表言论,就形成了一大批"愤青",经常在网上着急形成群体,去评论一个事情,造成网络群体性事件。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和这些人的心态。  相似文献   

11.
网瘾症的基本问题探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王冲 《教育科学》2004,20(2):61-64
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弊端和危害。网瘾症又称为网络成瘾症,它是伴随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生心理疾病。目前由于计算机网络覆盖面的迅速膨胀,网瘾症在网民中有肆无忌惮蔓延的危险。本文在分析网瘾症基本特征和类型的基础上,探讨了它的典型表现、测量工具、理论解释模型及其一般预防措施,以探索识别和预防这种新生心理疾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解决网瘾问题需"对症下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暑期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3.2%;在非网瘾群体中约13%的网民有网瘾倾向。而以往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中约有10%-15%的网民上网成瘾。例如,有报道称,“总体而言我国上网人群中大约有6%的网瘾用户,而在青少年中这个数字更高达14%”。另外,民盟北京市委的一项抽样调查也显示,“北京市中学生中网络成瘾者比例达14.8%”。上述数字表明,随着微型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渗透率上升,上网成瘾也逐渐成了一个必须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高旭  姚岚 《辽宁教育》2005,(1):22-23
网络依赖带给青少年成长许多负面的影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也切实感受到了这种负面影响。我们想方设法,希望这一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呼吁社会,希望社会通过一定的法律条文限制青少年进入网吧;我们告诫家长,希望通过家长的严格管教,阻止青少年沉溺网络。然而,  相似文献   

14.
日益普及和完备的网络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资源和极大便利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日渐呈现,产生了诸多网络问题甚至网络违法犯罪。构建和谐网络生活,要求广大网民在网络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用网络公德来调整、规范、优化我们的网络行为。加强网络公德建设,着力培养、提升广大网民的网络公德水平,是网络生活和谐的重要前提,在构建和谐网络生活中发挥着带有根本性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网络及其负面效应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门问题之一。研究网络与文化安全问题,应着力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关注内外不良文化、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与影响;二是如何抵制上升到文化安全层面的各种有害文化信息的侵袭。讨论网络与文化安全,需要对有害文化信息有更深刻的认知。网络环境有待净化,并依赖技术层面的保证,但更要求网民、网络经营者具备文化安全的自觉,而如何实现这种自觉,以学校为主体的教育及其作用不可替代。通过教育,强化网民的道德自律,进而加强文化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网络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与此同时,与网络的使用而引起的相关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大学生群体正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网民,是受到网络影响最大的群体。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引起的网络依赖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本文论述了在网络时代,大学生产生网络依赖现象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防止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网络依赖作为一种新的心理社会问题在大学生中日益严重,这种现象从20世纪90年代国外已经有研究者关注和研究,近年来,我国研究者也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进展,文章主要就网络依赖的原因及网络依赖的干预对策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8.
网络社会交往主体的人性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交往主体的人性假设首先是将日常社会的人性假设——“政治人”、“经济人”带入了网络社会,“政治人”意即网民的行为经常体现出“人是政治的动物”这一已有千百年的人性假设,“经济人”意即网民的行为表现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这一近代的人性假设;由于网络社会交往的特点,网民一般以爱好、情趣等精神属性选择交往对象,因此,网民都表现出“情感人”的人性特点。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网瘾现象已经成为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网瘾事件时有发生,对青少年网民的网瘾防治工作已刻不容缓。青少年参与体育的动机与网络依赖的动机有相似之处,用体育运动来干预网络依赖,可以有效缓解和治疗青少年的网络依赖。  相似文献   

20.
网络及其网络文化对整个社会产生的巨大冲击毋庸赘言。网络传播着各种信息,也在一个虚拟世界里检验、考验着“网民”道德伦理水准。在由网络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中,道德问题颇受关注。网络文化属于新的文化形态,网络道德也属于新型的道德规范。国人需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也需要健康的网络伦理道德。营造新型的网络道德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更需要“网民”行为规范的自觉与自律意识。网络是虚拟的,但人永远是真实的,真实的人理应接受道德的规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