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教育信息化已经走过基础设施建设的初期阶段,进入以应用引领发展的内涵建设阶段。很多地区已经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重心定位为教育核心领域的应用实践,以及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上海浦东新区基于区域现状,以系统化的视角,围绕教学  相似文献   

2.
农村学校信息化应用是目前教育部及各地政府关注的热点,利用系统观的思想,以区域为单位推进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对提升农村学校内涵发展、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化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中的"系统观思想"在农村学校信息化应用建设方面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并且以浦东新区区域推进农村学校信息化应用为例,介绍了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操作方案与经验做法.具体措施包括:采用多种手段直接区域推进,针对学校信息化应用的影响因素提供人力资源、软件平台、相关标准、制度、评估等支持与保障因素建设等.  相似文献   

3.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学校的信息化工程建设已经成为学校创新教育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当前,学校信息化建设以数字化校园为特征,各种信息化应用正在不断改变着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以及思维方式,促进了教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我校根据"培养致知力行、合作创新,  相似文献   

4.
近一两年来教育城域网建设及网络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已经成为全国各教育部门关注和投入的热点,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从校园网建设进入了教育城域网建设的发展阶段。教育城域网成为了一个地区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整合应用和区域内外连接交流的新平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得以应用,比如教育系统的综合管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基于教育城域网的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基于教育城域网条件下的教学模式研究等等,标志着教育城域网建设和基于网络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深化各地教育改革,促进教育现代化,提升当地整体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2):F0003-F0003
随着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芳草地国际学校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学校创新教育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当前学校信息化建设以数字校园为特征,各种信息化应用正在不断地改变着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以及思维方式.促进了教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前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重点是要解决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等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分析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成绩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设立学校信息化标准,扶持教育软件开放与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升,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国民素质。  相似文献   

7.
华为助力教育信息化走"云"化道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要以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手段,促进每一所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如何提高校园信息化,实现"班班通"、"校校通"乃至实现全国区域教育公平等便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渐深入,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及应用逐渐普及,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区级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管理者,我一直在头脑中反复思考、酝酿今后如何结合怀柔的区域特点,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本区域教育的综合发展水平。如果将已经过去的信息化工作称为“基础建设”或“初步发展”时期的话,今后应该是教育信息化应用更加完善、内涵更加充实发展的“深化”时期。其标志是网络运行通畅、稳定;区县级教育应用平台普及应用,数字化区县建成,消除区县内校际间的“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9.
教育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是缩小教育差距、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坚持将教育信息化纳入整体发展战略,在基础设施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领域加快发展步伐,有力促进了基础教育的整体跨越和优质均衡发展,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在"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时期:信息化硬件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普及期、信息化应用特色建设期、教育信息化应用整合和提升期。  相似文献   

10.
王一鸽 《上海教育》2011,(15):56-57
区域网络平台建设时,必须改变以学校为单位孤立地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局面,提升决策、管理层次,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协同发展。这已成为目前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重点和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将继续以服务于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己任,以更新、更快、更权威的方式,全面展示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新进展和学术动态,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教育信息化发展、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服务能力,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2014年本刊将重点关注以下方向:资源建设与共享聚焦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国家、地方以及学校资源平台)和资源共享机制与模式创新(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群体间的资源共享)。管理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整体规划、工作进展和应用,包括各地区及学校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网络宽带校校通"和学校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应用。区域发展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范良珉 《学周刊C版》2019,(25):139-139
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地区教育信息化所处阶段也有所区别,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信息技术应用化阶段.信息技术及相关应用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众多领域的革新.推进教育信息化是促进物理教育公平的关键方式、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对此,教师可对利用教育信息化提升物理教育公平的策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5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教育信息化要求通过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覆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逐步缩小区域、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支撑学习型社会建设,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各种新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得以普及应用.学校校园网的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如何让这些硬件环境能够在学校工作中发挥作用.近几年各学校致力于资源建设工作.以寻求应用方面的突破。北京四中一贯重视学校信息化建设.把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如何充分发挥电教设备的效能、信息化应用方面怎样合理引导、资源建设如何规范等,并进行了深入思考,解决了一系列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2002年,自家庄小学提出课堂“四个带进”: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民主带进课堂、把现代化手段带进课堂、把多元评价带进课堂。并在随后的学校发展规划中提出“以文化为凝聚、以目标为导向、以科研为载体、以课改为引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自此,学校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实践,逐步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模式,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作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被广泛且深度融合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本文着重阐述中山大学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从创建数字化校园,促进信息化深度应用和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探索打造人本化、高效化、国际化的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模式,试图为高等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6,16(5):F0002-F0002
天门市拖市一中创办于1995年。近几年,学校以“高标准、新理念、现代化”的办学模式,在发展网络信息化教学、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等方面,以硬件设施建设为基础,以网络信息化教学和学科课程的整合为重点,以师资建设为纽带,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使学校综合实力跻身湖北省中小学五十强行列。学校先后投入78万元建起了语音室、  相似文献   

18.
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在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全方位认识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模式,以教育信息化引领基础教育现代化,进一步提升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我们拟从发展背景、发展思路、建设过程、发展模式、应用成效、主要结论、效果反思和对策建议等八个方面,全面总结、梳理和提升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以期更好地规划和设计今后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为全国更多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城乡教育均衡是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河南省卢氏县紧跟国家政策、立足于实,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开展以"互联网+教育"摆脱当地农村教育发展的困境、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改变农村学生学习环境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对卢氏县教育发展面临困境、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做法、经验效益的阐述,对全国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根据淮安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五年间投入将达亿元以上,以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针对淮安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观念落后、经费不足、基础设施薄弱、人才缺乏、资源匮乏等问题,该文提出区域统一规划、加大资金投入、优化信息化资源配置、推动校企合作等措施,满足淮安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