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肺血管丛样病变是重度肺动脉高压(PAH)病人的特征病变,病变血管周围常伴有单个核细胞浸润。肺血管丛样病变在常用实验动物上难以复制,但可在肉鸡(一种生长快速的肉用型鸡)肺脏中自发形成。内皮祖细胞(EPCs)在组织再生和血管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肉鸡为模型,探讨EPCs与肺血管丛样病变形成之间的关系。创新点:证实EPCs参与了肺血管丛样病变的形成过程,并揭示了导致EPCs功能障碍的免疫学机制。方法:采集1~4周龄肉鸡肺组织,常规石蜡切片,观察肺血管丛样病变的形成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PCs表面标志CD133和VEGFR-2的表达以及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表达;分离培养晚期EPCs,建立EPCs/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并在共培养体系中添加20 ng/ml HGF,观察EPCs增殖、凋亡和体外管样结构形成的变化。结论:在不同周龄的肉鸡肺组织中均可观察到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肺血管丛样病变(图1)。早期的丛样病变主要由EPCs(CD133~+和VEGFR-2~+细胞)构成,HGF在病变实体中高表达(图2)。淋巴细胞共培养显著促进EPCs凋亡(图5),并能阻断HGF诱导的EPCs存活和体外管样结构形成(图6)。综上所述,肺血管丛样病变的形成可能与局部免疫炎症反应诱导EPCs凋亡并下调EPCs对促血管生成因子的反应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体大鼠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离、体外培养,为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MSCs,传代扩增,对分离的细胞进行碱性磷酸酶的检测.结果:取得较高纯度的成体大鼠骨髓MSCs,并保持细胞的活性;成体大鼠骨髓MSCs在体外培养中为贴壁生长的单个核球形细胞,培养3~4d后开始大量增殖,并形成形态均一的细胞增殖集群,对分离后所获得的细胞进行AKP染色为强阳性.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可获得较高纯度的MSCs,是实用、便捷和可行的方法.并且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能大量增殖,形成形态均一的细胞集落,可以成为进一步进行细胞扩增或其他实际应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IL-4mRNA和IL-4蛋白在哮喘大鼠CD34+细胞中的转录表达及孟鲁司特(montelukast,MK)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哮喘组、MK组和正常对照组.用卵白蛋白制备大鼠哮喘模型.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中IL一4和γ-干扰素(IFN-γ)浓度;用MinjMACS磁珠分选系统分离骨髓CD34+细胞;采用sYBR GREEN I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测定CD34+细胞中IL-4 mJ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CD34+细胞中IL-4蛋白的表达量.结果:哮喘组骨髓CD34+细胞中IL-4mR NA和IL-4蛋白的表达量高于其它各组(P<0.01);哮喘组除了IFN-γ水平低外,IL-4浓度和嗜酸性粒细胞(Eos)绝对值都是三组中最高的(P<0.01);除哮喘组外,其余组的各项指标相近(P>0.05).IL-4 mRNA表达量与IL-4浓度、Eos绝对值呈正相关(P<0.01),与IFN-γ浓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哮喘大鼠骨髓CD34+细胞中IL-4mRNA的表达增强;孟鲁司特可以下调IL-4mRNA的表达.可能成为其抑制哮喘气道炎症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IL-4mRNA和IL-4蛋白在哮喘大鼠CD34^+细胞中的转录表达及孟鲁司特(montelukast,MK)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哮喘组、MK组和正常对照组。用卵白蛋白制备大鼠哮喘模型。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中IL-4和γ-干扰素(IFN-γ)浓度;用MiniMACS磁珠分选系统分离骨髓CD34^+细胞;采用SYBRGREEN I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测定CD34^+细胞中IL-4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CD34+细胞中IL-4蛋白的表达量。结果:哮喘组骨髓CD34+细胞中IL-4mR.NA和IL-4蛋白的表达量高于其它各组(p〈0.01);哮喘组除了IFN-1水平低外,IL-4浓度和嗜酸性粒细胞(EOS)绝对值都是三组中最高的(P〈0.01);除哮喘组外,其余组的各项指标相近(P〉0.05)。IL-4mRNA表达量与IL-4浓度、Eos绝对值呈正相关(P〈0.01),与IFN-γ浓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哮喘大鼠骨髓CD34^+细胞中IL-4 mKNA的表达增强;孟鲁司特可以下调IL-4mRNA的表达。可能成为其抑制哮喘气道炎症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细胞免疫表型在白血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用23种单克隆抗体(CD),用流式细胞仪对46例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测定.结果:各型白血病主要表达本系列特异抗原,B-ALL可见表达髓系抗原,髓系也可见表达淋系抗原,M3较少表达CD34和HLA-DR;2例混合型白血病(HAL)表达CD+34,CD+13,CD+33,CD+19,CD+10,CD+20,CD+38.1例M0患者.结论:白血病细胞具有高度异质性;FAB与免疫分型同时结合可互相补充,提高诊断率.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进行免疫表型分析有准确诊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探究了人体胎盘组织AC133+造血干/祖细胞(HSPC)的集落形成能力.选用新鲜的人胎盘组织制成单个细胞(有核细胞)悬液,经流式细胞术(FCM)分析其AC133+造血干/祖细胞的纯度,采用免疫磁性分选法(MACS)分选AC133+和AC133HSPC,分别进行粒-单集落形成单位(CFU-GM)、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混合集落形成单位(CFU-Mix)培养,以评价其增殖分化能力.结果显示胎盘组织AC133+细胞百分率为4.11%,其细胞亚群集落培养形成CFU-GM的集落数为(37±3)/1×103;形成CFU-Mix的集落数为(34±5)/1×103;形成CFU-E集落数为(33±4)/1×103.胎盘AC133细胞未见集落形成.结论:人胎盘组织含HSPC,AC133+细胞具有分化为CFU-GM、CFU-Mix、CFU-E的能力;AC133膜抗原可作为胎盘HSPC的分选标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培养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E)的成熟度和激活性。方法:从健康成人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PBM).加入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1000U/ml、重组白细胞介素-4(IL-4)500U/ml.体外培养7d。然后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100ng/ml,体外培养3d。培养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两次DC的主要组织相溶性复合体(MHC)-Ⅱ类分子和协同刺激分子,分析其成熟度和激活度。结果:PBM经GM—CSF和IL-4诱导培养7d后,细胞成簇,表型为CD8322.6%、CD8655.5%、CD11c36.1%、CD643.2%、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13.4%;加入TNF-α培养3d后,细胞表型为CD8381.5%、CD8699.3%、CD11c98,8%、CD643.4%、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83.3%。结论:GM-CSF和IL-4诱导培养PBM7d,可获得大量不成熟DC,该体系有利于DC扩增,加入TNF-α继续培养3d后.DC成熟度高,激活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大鼠胚胎成纤维细胞(REF)分离和培养的一些因素,以建立稳定的REF培养体系.方法:取SD大鼠胚胎分离成纤维细胞,利用体外培养体系,对REF的生长形态、生长曲线进行观察,以探讨不同胚胎日龄以及不同胰酶作用时间对REF分离及培养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结果:13.5d 胎龄鼠胚的REF分离效果优于10.5d、18.5d 胎龄鼠胚;REF在体外为贴壁生长型细胞,第三代细胞增殖旺盛;并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层黏连蛋白(laminin,LN)和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蛋白.结论:13.5d 胎龄SD大鼠REF以H-DMEM做培养基,在第3代增殖旺盛,合成多种细胞外基质,最适宜作胚胎干细胞或其它悬浮培养细胞的饲养层.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化学沉积的纳米结构掺锶羟基磷灰石涂层表面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早期粘附行为的影响。创新点:首次观察电化学沉积的掺锶羟基磷灰石涂层表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早期粘附行为,并对相关基因进行了检测。方法:纯钛表面经过喷砂和双重酸处理,形成多孔粗糙结构。用电化学方法在其粗糙表面沉积羟基磷灰石涂层(HA)和掺锶羟基磷灰石涂层(Sr-HA)。用贴壁法将4周大鼠股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进行原代培养后将细胞接种到多孔纯钛,HA和Sr-HA表面培养1、6和24小时。用场发射扫描电镜(SEM)观察细胞的形貌特点。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鬼笔环肽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标记细胞骨架,Hoechst 33258进行细胞核染色,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进行拍照后使用Image J进行细胞的计数和图形分析。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 PCR)测定24、48和72小时不同实验组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FAK、vinculin、integrin β1和integrin β3的基因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SEM观察结果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三种表面都能正常黏附、生长和增殖。在Sr-HA组表面,细胞粘附、细胞活力和细胞骨架的铺展都较粗糙表面组和HA组有较显著的提高。RT-q PCR结果显示,在各个时间点Sr-HA组表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FAK、vinculin、integrin β1和integrin β3的基因表达与粗糙组有显著性差异,且在24小时后与HA组亦有显著性差异。综上所述,掺锶羟基磷灰石纳米涂层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纯钛表面的早期粘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离CHD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含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的培养条件下制备树突状细胞(DC),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B7-2)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对同种异体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分析评价冠心病(CHD)患者DC的功能状态,结果表明,CHD患者DC处于激活状态,此可能是CHD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为了阐明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在大脑中的分布特点,我们采用冰冻切片NADPH d组织化学方法和彩色图象分析技术,检测了NOS神经元在尾壳核及额顶叶大脑皮质中的数密度、面密度及单个细胞的平均面积 结果表明,尾壳核中NOS细胞密度较皮质中高,尾壳核头部较尾部高,它们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为研完神经系统疾病与NOS的相关性,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人参皂甙Rg1对小鼠脂肪干细胞神经样分化的促进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创新点:证明了人参皂甙Rg1可以通过mi RNA-124途径促进脂肪干细胞的神经样分化。方法:从BALB/c小鼠腹股沟和睾丸脂肪垫处分离培养脂肪干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离的脂肪干细胞纯度。试验分为以下五组:磷酸缓冲盐溶液(PBS)组、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IBMX)组、IBMX+Rg1低剂量组、IBMX+Rg1中剂量组和IBMX+Rg1高剂量组。用细胞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脂肪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的分化效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 CR)方法检测mi RNA-124的表达变化,用免疫印迹的方法检测巢蛋白(nestin)、βIII-微管蛋白(βIII-tubulin)及羧基端小结构域磷酸酶1(SCP1)的表达水平。结论: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BMX可以成功诱导小鼠脂肪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的分化;免疫印迹结果显示,Rg1可以显著提高神经样细胞标记蛋白的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Rg1可以促进miRNA-124的表达量,进而降解神经分化抑制因子SCP1的表达,促进脂肪干细胞的神经样分化效率。  相似文献   

13.
提取分离猪肺泡巨噬细胞(PAM)、猪肺血管巨噬细胞(PIM)、猪肺间质巨噬细胞(IM)三种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采用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的异质性研究。无菌条件下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获取PAM,右心室插管经心脏行肺血管原位灌注的方法分离得到PIM,肺组织机械处理结合酶消化法(胶原酶IA)分离IM。显微镜下观察三种细胞的形态上的不同;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三种巨噬细胞形态有明显的不同,PAM较大,表面粗糙,PIM和IM较小,并且细胞光滑;PAM细胞大多为CD163阳性,IM和PIM则CD86阳性较多。PAM、PIM、IM在形态和表型上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4.
应用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进行原代大鼠颌下腺细胞(rat submandibular gland cells,RSGCs)分离培养,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角蛋白-8的表达,经DAB染色均呈阳性,提示培养细胞为上皮细胞来源。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数量、生长情况和生长周期,两种方法所培养的原代大鼠颌下腺细胞均生长良好,相互聚集形成腺泡、腺管样结构或呈铺路石状。其中酶消化法所培养细胞贴壁较好,生长周期短,细胞数量更多。提示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较组织块法更易获得大量RSGCs,为以颌下腺细胞作为实验载体的涎腺非肿瘤性疾病的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Rock抑制剂Fasudil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发病起始环节的外周免疫调节机制。方法将雌性C57BL/6小鼠分为CFA组、EAE组和Fasudil组。Fasudil组动物免疫后第7 d腹腔给予Fasudi(l50mg/kg.d),连续给药14 d。免疫后隔天观察各组小鼠临床评分和体质量变化。在免疫后28 d处死动物,取脊髓进行HE染色和髓鞘染色,制备脾脏单个核淋巴细胞(MNC),测定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IL-4,IL-10,IL-1β,IFN-γ的含量,流式细胞术观察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部分脾脏组织和MNC涂片行免疫组化荧光染色观察Rock的表达。结果Fasudil在EAE外周免疫组织和细胞通过下调Rock的表达,抑制Rock的激活,明显改善EAE的临床症状评分(P〈0.05);减轻EAE外周炎性细胞向中枢的浸润,缓解神经髓鞘的脱失;经Fasudil干预可以下调EAE外周特异性MOG35-55反应性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下调炎性细胞因子IFN-γ和IL-1β水平,升高保护性细胞因子IL-10水平,促进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增加。结论 Rho/Rock信号通路的激活在EAE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应用Rock抑制剂--Fasudil抑制EAE免疫病理过程中外周免疫细胞激活这一起始重要环节,减少炎性细胞的中枢浸润,缓解EAE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研究P2X受体在大鼠神经胶质瘤和嗜铬细胞瘤及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上的表达差异。方法:取新生1-2 d SD大鼠大脑皮层,分离纯化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P2X受体在大鼠胶质瘤C6细胞、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皮层神经元上的表达差异。结果:C6细胞P2X2、P2X3和P2X5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星形胶质细胞,P2X4、P2X6和P2X7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星形胶质细胞,PC-12细胞P2X1、P2X2、P2X3和P2X6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皮层神经元,P2X5和P2X7表达水平则显著低于皮层神经元。此外,还发现P2X2、P2X5和P2X6在C6和PC-12细胞上的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大鼠胶质瘤和嗜铬细胞瘤细胞表达多种P2X受体,且与原代培养细胞存在表达差异,提示核苷酸介导的信号传递系统可能作为潜在的肿瘤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脾脏、腹腔和骨髓源性巨噬细胞(SPMs、PCMs和BMs)在安静及极化状态下的差异。创新点:首次对比分析脾脏、腹腔和骨髓源性巨噬细胞在安静(M0)及极化状态(M1和M2)下的特征。方法:通过小鼠脾脏研磨及单细胞贴壁获得脾源性巨噬细胞;腹腔灌洗及细胞贴壁获得腹腔源性巨噬细胞;骨髓贴壁细胞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体外刺激下培养7天获得骨髓源性巨噬细胞。三种细胞即为M0型巨噬细胞,M0在干扰素及脂多糖刺激下获得M1型巨噬细胞,M0在白介素4(IL-4)刺激下获得M2型巨噬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三种类型巨噬细胞在三种状态下的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Ⅱ)和CD86表达差异。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 PCR)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甘露糖受体(MR)和类几丁质酶3样分子(Ym1)的表达变化。结论:骨髓贴壁细胞培养能获得最大量的同源巨噬细胞(图1和2),但表型偏向于M2型巨噬细胞(图3和4)。三种巨噬细胞均能极化为M1和M2型巨噬细胞(图5),其中SPMs具有更强的M1型极化能力,而M2型极化能力之间未见明显差异(图6)。综上所述,三种细胞无论在安静及极化状态下均具有不同的特征,骨髓可以获得大量同源性巨噬细胞,但性质不同于组织源性的脾脏和腹腔巨噬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试验旨在探究猪耳皮肤组织块在4℃冷藏条件下保存后,考察其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活力、细胞周期及细胞骨架等特性变化。方法:采集猪耳皮肤组织,分别冷藏保存2、4、7d后,进行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同时设立新鲜组织块对照组,观察组织块原代细胞培养开始贴壁以及80%汇合的时间,再传至第3代,MTT检测各组细胞的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骨架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保存组成纤维细胞经组织原代培养后开始贴壁和80%汇合时间滞后,细胞形态都良好;保存7d的细胞活力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性降低;保存4d和7d的G0/G1期细胞显著性增加,保存7d的S期细胞显著性降低;各组细胞具有良好的骨架系统,各给药组微管蛋白的荧光强度与对照组也无显著差异。结论:猪耳缘组织块在4℃保存后,经原代培养和继代培养,可获得具有正常增殖活力和细胞特性的成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改进大鼠睾丸支持细胞的分离方法,获得高纯度支持细胞。方法:选用18~22日龄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去除睾丸被膜、剪碎组织块,采用0.25%胰酶和0.1%Ⅳ型胶原酶单次消化,分别在37℃水浴震荡消化15min、10min,经100目细胞筛过滤收集细胞,置于37℃、5%CO2培养箱中进行培养,24h后大多数细胞完全贴壁,观察细胞生长,待长满培养瓶80%进行传代培养。显微观察不同时间段、不同代睾丸支持细胞的形态,采用免疫荧光方法对睾丸支持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显微观察可见分离培养的支持细胞胞质呈不规则的多处突起,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之间交织成网状;免疫荧光Vimentin特异性表达鉴定显示,所分离培养的细胞为睾丸支持细胞,经显微镜下计数其纯度达95%以上。结论:缩短两步酶消化时间,培养24h后用预冷磷酸盐缓冲溶液(PBS)洗换培养液,连续传代培养至第三代,此方法简化了分离培养支持细胞步骤,同时提高了支持细胞的纯度和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源性EGFP基因转染修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 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可行性。方法:用增强型荧光绿色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作为报告基因,以脂质体法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转染结果、表达情况及对靶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经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证实:成功地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现了基因转染。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在体外适宜的条件下进行长期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直接作为基因靶细胞,建立稳定表达EGFP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系具有可行性,为进一步做标记的MSCs细胞的移植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