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战初期,法国视德国为在欧洲大陆的主要对手和唯一潜在威胁,肢解德国成为法国上下的共识,法国对德国政策就是它的对外政策。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法国逐渐软化其对德国的强硬政策,容忍德国在经济上、政治上以至在军事上重新崛起,基本上实现了法德和解。第四共和国政府对德跨出了由肢解到和解的关键一步,和解的基本实现,为后来法德的全面合作奠定了基础。50年代末,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将法德关系推向全面合作的新阶段。战后法国对德政策,大致经历了肢解——和解——合作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萨尔问题是在法国全面肢解德国的政策失败后凸显出来的,是二战后法德关系中的一个敏感问题,牵扯到法德和解的各个环节。法国在大的国际局势的变动下,不断改变自己对德政策的立场,直到最终放弃萨尔,实现与德和解。  相似文献   

3.
二战初期,法国视德国为在欧洲大陆的主要对手和唯一潜在威胁,肢解德国成为法国上下的共识,法国对德国政策就是它的对外政策.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法国逐渐软化其对德国的强硬政策,容忍德国在经济上、政治上以至在军事上重新崛起,基本上实现了法德和解.第四共和国政府对德跨出了由肢解到和解的关键一步,和解的基本实现,为后来法德的全面合作奠定了基础.50年代末,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将法德关系推向全面合作的新阶段.战后法国对德政策,大致经历了肢解--和解--合作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阿登纳与法德和解(1949~196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德和解是二战后西欧、乃至世界政治格局中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本文结合二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国际形势,分三个阶段重点论述了阿登纳在法德和解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梁占军 《历史教学》2006,2(5):33-38
1933年7月英、法、德、意四国"谅解与合作公约"的缔结,是希特勒上台后欧洲大国间第一次外交互动的产物.英国出于挽救裁军大会的考虑,对意大利倡议的"四国公约"极力推崇,并在协调法德分歧、促成公约的缔结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虽然"四国公约"最终因法德两国政府拒绝批准而成为一纸空文,但英国在"四国公约"问题上的表现,却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德国纳粹势力上台初期,英国对外政策的基本走向即力图通过促成普遍裁军来实现欧洲大国间的和解,从而避免可能的战争风险.  相似文献   

6.
欧洲联合的基础和前提是法国与德国的和解。联邦德国的第一任总理康拉德·阿登纳紧紧抓住这一德国发展和欧洲联合的关键问题,结合当时法德的具体情况和国际局势的发展演变,适时地制订和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策略,促进了法德的和解,为欧洲的联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1933年7月英、法、德、意四国“谅解与合作公约”的缔结,是希特勒上台后欧洲大国间第一次外交互动的产物。英国出于挽救裁军大会的考虑,对意大利倡议的“四国公约”极力推崇,并在协调法德分歧、促成公约的缔结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虽然“四国公约”最终因法德两国政府拒绝批准而成为一纸空文,但英国在“四国公约”问题上的表现,却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德国纳粹势力上台初期,英国对外政策的基本走向:即力图通过促成普遍裁军来实现欧洲大国间的和解,从而避免可能的战争风险。  相似文献   

8.
刑事和解难成为当前的主要问题,其原因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刑事司法政策存在偏差;二是媒体及舆论对刑事和解存在偏见;三是刑事和解存在执行难。为此,应从源头强化和解,加强协调配合,规范社区矫正工作。  相似文献   

9.
在近现代史上,法德两国可谓世仇宿敌。从1792年普鲁士大举入侵法国、干涉法国大革命算起,150多年间,法德多次兵戎相见,尤其是1870年普法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法国遭受深重灾难,两国矛盾似乎永远难以化解。但是二战结束以后,两国迅速走向和解:合作,同时推动西欧联合,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格局。中学历史教材对战后法德合作,共同推动西欧一体化的过程介绍得非常详细,但对两国为什么能够走向和解却几乎没有涉及。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1917年2月美国政府对德绝交,以及对中国政府一起行动的邀请,再次开启了中国加入一战的步伐。时任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对推动中国追随美国产生了重要作用,正是芮恩施的推,动实现了中国对德抗议与断交。但是否参战的争论,激化了中国政府内部的矛盾,对于中国的内争,美国希望能够和解,但并不愿意干涉中国内政。而实际上美国并非反对中国参战,而是希望中国在实现内部和解与统一之后参战。同时虽然芮恩施一再争取美国对华贷款,但美国政府担心刺激日本,不愿直接援助中国,而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分析了英国、澳大利亚和德国这三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和训练体系的共同原则和不同实践。首先探讨企业在这三个国家参与职业教育和训练中的作用。英澳德三国致力于改进相关工作技能并为青年人提供企业相关训练,注重加强训练中企业的参与。澳、德特别强调学徒制途径的重要性,英国的现代学徒制也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其次。英、澳两国引入职业资格认定的评估体系,探索职业协会在资格认定中的重要作用。英澳德三国保证职业教育质量的方法是相似的。最后探讨了欧洲一体化政策对于学生与职业资格在不同国家转移的作用。比较英澳德三国时,发现相似多过区别,职教方法的一致性更明显地体现在职教政策的概念基石上,而不是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然而,欧洲教育和训练一致化的动议也意味着职教实践上的逐渐趋同。  相似文献   

12.
英国对外贸易在生产、原料、资本等方面推动了英国工业生产的发展,成为工业革命的重要条件;工业革命与英国对外贸易同步发展,说明工业革命与对外贸易互动促进;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推动,英国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从前工业化时期干涉贸易自由的立场上向自由贸易政策迈进,从根本上推动了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间接地推动了工业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近卫声明的发表,标志着日本公然挑战《九国公约》对华政策的总原则,导致英日矛盾迅速激化。为此英国对远东政策做了较大调整,逐步放弃等待、观望的外交政策,走上援华制日的道路。英国调整远东政策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利用中国的力量牵制日本,阻止日军南下,确保远东自治领的安全;二是阻止日本与德、意联手,确保欧洲和英国本土的安全;三是为争取美国的支持与信任;四是鼓舞远东自治领的士气。英国的远东政策调整完全是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虽在客观上利于中国抗战,但同时也在合作中英道路上埋下了冲突的种子。  相似文献   

14.
二战后初期,法国为了防止德国东山再起并保障自身的长久安全,一度坚持肢解和削弱德国的政策,但1947年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法国开始逐步实行与德和解政策,使欧洲共同体逐步得以建立。法国对德政策的这一根本变化,既与美苏冷战的背景有关,也是法德两国政治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二战以来,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型和变革。政党理念的变化、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以及人口变化推动了当代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的革新。三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政策的变更使得英国职前教师教育面临新的境遇。  相似文献   

16.
在西班牙内战时期,与德国、意大利积极援助佛兰哥叛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法国对内战的所谓“不干涉”政策。由于当时法国缺乏独立的政策,英国对内战的政策的影响便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各自对国际形势及本国根本利益的判断,英国的外交政策与佛兰哥的外交目标之间形成了结合点。美国的“不干涉”政策不仅与德、意的干涉政策一起直接促成了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垮台,而且也在相当程度上间接地对苏德谈判的成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935—1936年,罗斯福派遣美国商人富勒两次前往柏林,尝试以向德国“租借”殖民地的方式来安抚德国,但没有取得任何结果。主要原因有三:美国计划与德国外交政策目标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德国对美国计划根本不予重视;美国对德政策与英国对德政策不协调。  相似文献   

18.
稍加观察近几年关于刑事和解的制度化实践,就可以发现,刑事和解的实践最先始于一些地方司法机关的尝试,随后开始向全国范围推进,并且与理论研究形成了紧密的呼应。这种制度化实践呈现出以下几种特征:刑事和解的制度化实践并非司法机关超越法律的全新创制,而是有其法律依据和政策依据;它是一种由司法机关推进的制度实践;推动刑事和解的实际动因是社会需求,对其正当性评价的标准主要是依据社会效果;刑事和解模式呈多元化趋势;刑事和解适用的案件类型和范围一般均有特定需求和条件,包括身份关系、纠纷特点、文化、习惯等等。  相似文献   

19.
程文进 《历史教学》2006,2(8):40-44
1935-1936年,罗斯福派遣美国商人富勒两次前往柏林,尝试以向德国"租借"殖民地的方式来安抚德国,但没有取得任何结果.主要原因有三美国计划与德国外交政策目标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德国对美国计划根本不予重视;美国对德政策与英国对德政策不协调.  相似文献   

20.
刑事和解制度是当今各国刑事政策中面临的一重大课题,其司法理念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相吻合,其直接的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刑事和解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刑事制度,积极引入与国际司法接轨,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推进法制的民主化建设,对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