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推动我国公民社会的逐渐发育,需要重建我们的学校公共生活。张家港市万红小学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重建学校公共生活的实践与研究》为抓手,对学校公共生活的重建作了有益的探索。具体举措包括:以公民精神丰厚班级文化,将公民习惯融入常规教育,让公共道德渗入学科教学,围绕公民技能开放实践活动,立足公民行动延伸教育平台。  相似文献   

2.
回首我校2001年开始的以《构建现代儿童学习生活的实践与研究》为龙头课题的研究历程,使我们对学校教育科研的研究价值有以下两方面的深刻感受:一是能产生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先进经验,探索学校教育行为优化的路径,发现学校教育科研的规律和方法,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校园生活质量的提升;二是能培育学校教师对研究的态度和能力,  相似文献   

3.
王义刚  段军  刘晓 《辅导员》2012,(6):5-10
2011年12月24日,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入围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重点实验之列。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和"新课程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强学校教育科研建设,优化新课程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12月24日在石家庄外国语学校隆重召开第一次课题负责人业务培训及交流研讨会。  相似文献   

4.
学校公民教育不仅要讲授和传递公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公共生活的空间,通过公共生活的交互性平台来培养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当代社会在生活方式上已经逐渐从传统的"私己生活"向现代的"公共生活"转型,这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生活实践的基础。学校公民教育应当依托于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型,为学生建构出公共生活的实践平台。在具体的教育策略上,学校公民教育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公共生活策略,主要包括学校领域内的民主管理策略、社团自治策略,以及学校领域之外的"小社区"生活策略和"大社会"生活策略等,来培育和锻炼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民行动能力,提升学校公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5.
公民生活是一种公共生活,学校培养公民必须让学生过一种公共生活。学校公共生活是以促进学生公共性发展为目的,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公共交往而形成的一种教育生活。公共生活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有意识的建构。从实践的角度看,学校公共生活的建构,需要以公约为规范,以公共话语为手段,通过公共交往和公共参与而实现。  相似文献   

6.
孙晓明 《辽宁教育》2012,(18):53-56
"十二五"伊始,金州新区把东北师范大学的国家级重点课题《数字化环境下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研究》和我区的教师教育工作融为一体,其目的是引领区域校本研修工作走上科研之路,为提升校长的办学理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校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数字化环境下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研究》的大课题之下,确立"开放教育"校本课题,积极探索"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意在变教师以"教"为苦,学生以"学"为苦为"教师教得幸福,学生学得幸福",让师生走上追求幸福教育之路。一、构建开放教育"一主两翼"课程体系,让"出色"变  相似文献   

7.
学校教育的使命是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健康成长,在幸福中和谐发展。在不断学习和贯彻《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的这几年时间里,我校教师深切地体会到,生命教育能承担学校教育这个神圣的使命。早在2004年6月,我校就将“以生命教育推进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列为学校的德育研究课题。2008年我校“有效推进生命教育的实践和研究”被列为嘉定区区级规划课题。在这个课题的行动研究中,我们以“促进学生快乐成长”作为我校生命教育的主线。  相似文献   

8.
杨建宁 《宁夏教育》2000,(11):47-48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中指出:各级教育和有关部门都要重视环境教育,在中小学和幼儿园中普及环境保护知识。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在教给学生各项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寓环境教育于中小学教育之中,让学生学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党中央之所以要求抓中小学生环境教育,这是因为:第一,进行环境教育是为中小学生将来肩负起历史责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学校公民教育不能仅仅依赖于公民知识体系的传授和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要培育一种公共交往生活和公共氛围,以此来奠定更为坚实的生活实践基础和伦理实践基础。在公共交往生活中,学生的公共理性、公共德性和公共行动能力将得到更有效的锻炼、实践和培育。学校的公共交往生活在形式上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参与式交往、社团式交往、论辩式交往和服务式交往等等,它们都将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质,最终实现学校公民教育的目标与使命。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20,(62):7-8
文章重点分析对中小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策略,结合中小学生目前生态环境教育现状,从自主进行管理、实施生态环境教育,结合主题活动,进入大自然中、激发中小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情感,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激发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指引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结合现实生活、促进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环保习惯这几点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小学生生态环保意识,提升中小学生生态环境教育水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培养少年儿童热爱环境的高尚品德和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1.
正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中小学生面临突发安全事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的《国家中小学自我防范安全常识》都有具体的要求。纯净少年儿童的生活环境,提高少  相似文献   

12.
培养人的自主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要实现这一目标,其根本的一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价值和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性的人格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培养出能学、乐学、善学的学习者,以改进教育现状,改变学生今后的生活命运。因此,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一、自主学习的概念界定和特征美国宾特里奇教授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监视、调控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  相似文献   

13.
王涛 《辽宁教育》2013,(11):7-11
“基于学生自主发展理念下的书法教育研究”主要着眼于《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规划(2010—2020)》中关于创建学校特色的要求,着眼于《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写字教学的要求,着眼于我校“为了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而奠基”的办学理念,着眼于我校学校特色的定位“自主发展教育”。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如何以自主发展教育理念为支撑,在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和通过书法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做到“突出自主,注重动力,着力内化”,从而进一步推进书法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提升学校发展内涵,建构自主发展的教育文化,打造自主发展教育的学校特色。  相似文献   

14.
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领域中,通过参与公共事务而形成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公民是公共生活的主体,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得以成长。学校要实现公民培养的目的,不只依靠公民教育课程的知识传授,更需要依靠公民生活的滋养。只有过一种公共生活,才能够真正地成为公民。以公共生活的特性衡量和审视学校生活,学校不仅具有成为公共生活的可能性,而且因学校公共性的阙如,更具有成为公共生活的必要性。学校公共生活不是社会公共生活的简单照搬,它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生活,其特殊性表现在:学校公共生活是一种"准公共生活",是一种以培育学生公共性为目标的"教育公共生活",是师生自觉建构的"好的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15.
公共责任意识是公共精神的实质,当下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主要表现在独立人格、法律意识、知行统一等方面。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的原因包括自我认识的不充分、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不到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等。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培养自主自律意识,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解决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的课题研究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深认识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实现这一项重要的使命,必须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相似文献   

17.
《广西教育》2009,(2):32-32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长徐继存教授在2008年4月召开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变革中实践问题的理论研究”研讨会上提出了教师教学个性的缺失与追求这一具体问题(见《中小学教育》2008年第10期)。他认为,教学是一项社会性的事业,必须接受社会生活的公共制导,培育和发展学生那些有益于社会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并不意味着学生个性的泯灭。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要“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为核心,着眼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宿感,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认同感,在弘扬中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面对世界范围的多种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当前学校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叶飞在《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第6期《学校公共精神教育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一文指出,学校公共精神教育需要充足的公共道德空间,并通过这个空间来促进人的公共道德意识及公共精神理念的发育。但是,从当前学校教育的实践来看,学校和教师往往更加重视个体德性的培养,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公共德性的教育。这就造成了个体德性对公共德性比较严重的遮蔽,阻碍了青少年学生的公共德性精神及人格品质的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培养中小学生人文品质,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成为当代学校整体发展的当务之急。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需要培育六种品质:智慧品质,自主品质,责任品质,关爱品质,交往品质和合作品质。为了实现目标,三种培育途径值得推广和研究:开展各类主题活动,课堂人文渗透,以及家校互动。这是一种操作性较强的“养成教育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