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接受美学所提出的读者中心论、文本的“召唤结构”以及读者的“期待视界”等概念与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所提出的教师技能发展的观点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对教师科学建构教学技能有着重要的启示,批判地借鉴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对现代教学与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方诠释学的主题。据此 ,可以把西方诠释学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是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的“作者中心论”诠释学 ,其根本特征是消解读者的历史性和个体性 ,让作者的意图支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过程 ;第二阶段 ,是以海德格尔尤其是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读者中心论”诠释学 ,它完全颠覆了文本解读过程中作者和读者之间固有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 ,用“意义的创生”取代“作者原意”作为诠释活动的基本追求 ;第三阶段 ,是以利科尔为代表的“文本中心论”诠释学 ,它试图克服“作者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的对立。建构一种方法论与本体论相统一、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文本中心论”诠释学 ,代表了诠释学发展的合理走向。  相似文献   

3.
<正>文本解读能力可以说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职业能力。关于文本解读,目前大致有三类理论: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读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能让读者读出自己,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论调又往往会曲解文本的要义。为了更好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本的价值,更宜采取以"文本中心论"为主抓手,兼顾"作者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基于这样的理解,文本解读可以视作是用心体会文本灵动之美,是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积极建构文本,自我理解的过程。当然,要达成高水平的文本  相似文献   

4.
总体诗学建构的最大障碍来自于“欧洲中心论”、“西方中心论”,而总体诗学建构目前所遭遇的最为严峻的挑战则来自于各种“后现代主义”理论体系。学术界目前以及未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西方中心论和各种文化中心论的清除问题、对后现代理论挑战的回应问题以及对总体诗学本身构成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5.
非人类中心论在批判人类中心论的基础上,分别从道德关怀的对象、自然价值的主客观性、人类的道德义务等方面建立了截然不同的理论。本文分别对几个与“非人类中心论”相关的概念、“非人类中心论”的哲学基础、“非人类中心论”的思维角度进行了剖析,以此说明“人类中心论”、人本主义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弗兰克是西方著名的学者,是战后拉丁美洲“依附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始终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抨击资本主义,批判所谓智慧和正统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这在其著作《白银资本》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本书里弗兰克对“欧洲中心论”进行了大胆地批判,用一种全球的、整体主义的视野来考察世界历史.弗兰克虽一再强调他是“无中心论者”,但他却又很难摆脱欧洲中心论,以致他不自觉的用另一个中心论来挑战欧洲中心论.  相似文献   

7.
如果仔细研读一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建构主义、对话理论、作者中心论等新旧阅读理论交织在一起。比如:“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从这些表述看得出清晰的建构主义印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8.
如果仔细研读一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建构主义、对话理论、作者中心论等新旧阅读理论交织在一起。比如:“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从这些表述看得出清晰的建构主义印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  相似文献   

9.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生而言,经典阅读是其学术研究的根基,决定着他们在学术道路上前行的远近。对经典阅读而言,曾出现过三种阐释观,即文本中心论、作者中心论与读者中心论,三者各有其见,也各有其蔽。对于研究生而言,经典阅读是一种探寻真理的研究,其阐释逻辑是:读懂,即运用经典,诠释文本的启示;读对,即回归经典,澄明作者的意旨;读新,即反思经典,阐明自己的主张;从而实现经典阅读与学术研究的融合,达成“读本经典、写篇论文”的阐释效果。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堂要求从“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走向“师生对话论”。但是对话教学中也出现很多问题和偏差,导致对话真实意义的缺失,有必要对语文对话教学进行认真的反思和纠偏,构建积极有效的语文对话教学框架。  相似文献   

11.
当代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及理论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代社会科学领域,“现代性、后现代性、全球性”已经形成了一条特殊的逻辑线索,并以主题的形式进入了社会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教育社会学在现代性的主题思考与建构中,其理论如同社会学理论一样形成了“宏大叙事体”和“基础主义”;后现代性试图在超越现代性的同时,将教育社会学理论变成多元和具有反思性; 当一种扩展的现代性——全球性进入我们的视野时,教育社会学家不得不把自己的研究视野从传统单一的“民族”、“社会”、“国家”扩展到国际乃至全球社会,并在研究范式上打破以民族国家中心论、人类中心论、西方中心论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性研究范式”,使得建构一种适应全球的教育社会学概念和理论体系日益成为必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2.
“教育批判”的困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批判话语权是自赋的,其教育批判是一种“自我定义式的”批判。教育理论工作者无法获得对整个教育场域的全面认知,其教育批判容易成为一种“有偏见的”批判。教育理论工作者难以进行彻底的换位思考,其教育批判往往成为“马列主义手电筒式”的批判。缺少“配套的”教育建构乃至相应实践示范的教育批判,因很难真正被教育实践工作者认同与接纳而不能成为推动教育实践更新的有效力量。  相似文献   

13.
论文学翻译之"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以作者原意为理解作品意义的根本依据的作者中心论,还是以作品的文本自身为理解作品意义的根本依据的文本中心论,都要求译者采取力图再现作者意图、复原文本意义为目的的“正读”的阅读方式。然而,现代意义观关于文学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的研究成果决定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读具有片面性、历史性、主观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因此“正读”只能是一种理想,“误读”则是文学翻译之必然,也是再创造之基础。译者对原文文本的创造性理解和阐释,丰富了原文文本的意义,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批评者应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文学翻译之“误读”,因为它使文学意义重建和文化重构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媒介环境下,无论是作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还是文本中心论,都是基于主客二分的主体性哲学的延伸,不仅是对权威的制造,同时也是对对象主体的压抑。而电子超文本超越了这种主客对立模式,走向了多元和对话,实现了文学各要素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克服了传统文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体现了文学观念的“生态学”转向。  相似文献   

15.
走向交流的教学模式——读者中心论对英美文学教学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当前《英美文学》教学模式的评析,指出其固有的缺陷在于忽视读者的主体性。读者中心论是将读者的诸因素纳入文本意义视域,强调意义的建构,对英美文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填补文本意义空白和未定型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教育文本的意向性建构,指的是教育文本的生产设计应有“读者”意识,以形成文本的对话品性。它体现的是教育的人文关怀意识。这种文本的意向性建构可以从文本插图、话语方式选择以及文本知识生活化等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7.
对“教材”的“文本”化解释教育中可能的颠覆与反颠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学,在诠释学意义上就是对文本的解释。教材或者课本,实际上是文本。诠释学对待文本可以理解为五种立场:原始教徒立场(宗教立场)、圣贤立场(经学立场),政治立场(道德立场),考据立场(科学立场)和怀疑批判立场(哲学立场)。我国的教育(教学)中,到现在都没有形成真正的哲学立场即怀疑批判立场,从而给教师和学生乃至人民形成了与“本文世界”有相当距离的“文本世界”,而“真实世界”更是“烟涛微茫信难求”。实际上,教材教学已经被妖魔化了,这与民主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近代以来东西方总体力量对比演变的四个阶段为宏观历史线索,论证了“西方中心论”缺乏历史依据,并对世界历史学科的“东方性”和“三大体系”建构进行了深层次思考,主张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好世界历史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持续地推进“西方中心论”的解构工作,循序渐进,久久为功;要重点挖掘世界历史学科“三大体系”建构中的中国元素和中国内涵;要深入探究世界历史学科体系建构中的东方因素;要深刻考察千年大变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交汇的学术影响,努力开拓学术研究中的“三新”;还对如何建构世界历史学科的“三大体系”提出了新的思路,认为坚持“东西平衡论”和“全球整体论”,构建客观而科学、平衡而包容的世界历史“三大体系”,是我国学术界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欧洲中心论是近代欧洲殖民扩张和强势文化下的产物,集中体现强者的思维逻辑和利益诉求。反对欧洲中心论是中国史学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使命。周谷城长期从事世界史的教学和研究,深谙欧洲中心论的荒谬与危害,率先对其展开全面分析与有力批判。1978年后,周谷城又从文化层面对其加以分析和批判。尽管存在不足和局限,周谷城对欧洲中心论的分析和批判仍不失开创性,对中国史学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生论质量的下降、剽窃行为的增加、人生哲学的错位、创新能力的匮乏等问题表明,提升我国研究生的批判素质不仅有利于强化大学的批判功能,而且是建构创新教育体系的必要条件。学校、导师及研究生自身都要做出多方面的努力,充分认识创新教育对批判素质的依赖性,真正确立“探索和应用高深学问”这一高等教育的本质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