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多年来的书法教学重"术"而失"道",即注重技法的教学,忽视书法艺术中文化和精神的传递,这是本末倒置、缘木求鱼般低效的教学方式。一线书法教育工作者应认清书法的本质,从本质入手强化内功的修炼,如此,"技"方能通,"艺"才能成。故,教师在书法教学中应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让学生接受熏陶;从精神感染的角度,给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这才是提高学生书艺、提升个人修养之正道,才是书法教育之正道。  相似文献   

2.
"德"乃学生立身担当所本,"技"乃学生生存意义所在,"艺"乃学生尚巧达善所依,"道"乃学生生命价值所系。人才培养匠德匠技匠心匠魂的融合,是江苏省中职校领航计划项目建设人才培养价值取向。从教育、产业、社会三个视角阐述人才培养的逻辑意蕴;从"德""技""艺""道"四个境界定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从哲学、技术、科学三个维度诠释人才培养的学理要义;从培养理念、课程实践、文化(育人)实践、教学实践四个路径总结出"德技艺道"融合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3.
现代的艺术教育太过于重技法训练的显性教育,而又太过于忽视内在情感、人格品质方面的潜性教育,这种显、潜失衡的艺术教育只能制造出更多的“艺呆子”和“艺痞子。从艺术教育的本质和气质出发,我们可以发现艺术教育应当以潜性教育为主、显性教育为辅。而当务之急,就是首先确立艺术教育应当重视潜性教育的理念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当前的音乐教育中大都以夯实基础为由而重技轻艺,将学习和教授的重点集中在技术技法上,所表现的音乐缺失了"灵魂".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正如同美食之于味觉、绘画之于艺术、文字之于语言、美德之于灵魂.运用感受、认知、记忆、回忆、想象、创造等多方面全方位建立内心视听标准和审美标准,将有助于技术与艺术相辅相成,提高音乐审美修养.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拓展的文化路径追踪及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在终极目标上的一致性决定了二者在发展路径上的依赖性,从而得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拓展提供了可行的文化路径。追踪人类文化发展史,文化始终保持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上的整体推进的发展路径,而在文化路径的引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则呈现出由单一向全面、分化向整合、自我保存向自我更新的拓展趋向。  相似文献   

6.
《人民教育》2011年第2期发表吴举宏文章《寻觅教育的"阿基米德支点"》。作者认为,教育艺术的根系应当深植于心灵,而不仅仅在教之"技"、学之"术"。如果在"技"、"术"层面上琢磨"机关"、"窍门",指望得到"四两拨千斤"的"手法",那只是教育的简单化处理,是荒诞的梦呓。教育存在技法,但是雕虫小技替代不了育人之道。虽然,我们无法给好的教育下一个定义,但我们知道,只有管束,没有自由,肯定不是好教育;只有模仿,没有创造,肯定不是好教育;只有苦累,没有快乐,肯定不是好教育。  相似文献   

7.
王欢  王珊 《考试周刊》2008,(12):38-39
在世界的民族音乐宝库中,声乐艺术无疑是最能代表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艺术形式,如此多元化的声乐艺术表现为技术和文化的多元化,联系中国目前的声乐现状,千人一声的尴尬局面及歌手重技不重艺的形势,世界范围内丰富多彩的声乐艺术无疑会对我国声乐现状产生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谈到学校人文教育,笔者认为要把"人文"二字分开来理解,"人"就是要关心人——师生员工素质的发展,"文"就是要关注"文’——人类的文明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学校是培养人的发展的地方,是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地方.学校人文教育就是要在学校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促使师生员工提高人文修养,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文明和文化的过程. 教育家高焕祥在《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一书提出:每个人都有三种世界,即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心灵世界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完成.从学校层面上看,人文教育是人文积淀、人文体验和人文实践.  相似文献   

9.
谈"技""艺"     
"技""艺"的问题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必须涉及的,二者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然而由于部分艺术家对二者关系认识上的偏差,往往会重"艺"而轻"技",主观夸大"艺"的作用,轻视"技"的训练和培养,进而影响"艺"的表现力.本文通过谈"技""艺"的关系,希望能使艺术家们对二者的关系有一个新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构建符合学校特征又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是一种教育的担当。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秉承学校创办人张謇的教育思想,努力构建学校"和爱文化",并将艺术教育作为推进学校"和爱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在可触可感的艺术教育濡染中,"和爱文化"成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1.
美术教育作为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主要方式,具有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功能和作用.那如何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美术的教育功能作用,达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呢?下面就这话题谈点个人教学体会. 一、转变重技"术"轻审"美"的教学观 美术包括"美"和"术","美"与"术"是同一概念的两个方面,两者是互为联系的统一体,但又可分离相对独立."术"指的是技巧、技法等,属于技能性的东西:而"美"属于意识、情感、趣味等审美观念范畴,它是一种具有美学意义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艺术素养.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以落实的有效路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度普遍较高,但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承状况不太理想,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本研究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中华传统文化的德育路径:让教育回归道德本质,推进德育的文化叙事;融合创新,将中华...  相似文献   

13.
高职教育作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回应并服务于工业化进程中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是其基本责任.技职文化薄弱以及工业化进程中价值标准的缺失,迫切要求我国的高职教育以“高等性”统领“职业性”,集技职领域先进文化之大成,实现“文化育人”,担当文化责任.我国的高职院校首先应树立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深刻认识自身的文化责任;通过整合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品位,推动技职文化的不断发展并实现文化育人.  相似文献   

14.
文化与人最本质的关系根植于人的存在,因为人的存在而产生的文化育人本质演变,经历了人类"批判生存"与"学会生存"的认知困境、品尝了人类"尝试生存"与"认知生存"的行动阻碍,最终沉淀在人类"理解生存"与"追求存在"的生命期盼中,形成了今天文化化育生命的基本向度.文化育人的本质演变遵从人类学会生存与追求存在的自然演化逻辑,在...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在终极目标上的一致性决定了二者在发展路径上的依赖性,从而得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拓展提供可行的文化路径。追踪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文化始终保持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上的整体推进的发展路径,而在文化路径的引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则呈现出由单一向全面、分化向整合、自我保存向自我更新的拓展路径趋向。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技术》2017,(8):45-51
在技术哲学研究由"经典"朝着"经验—文化"转向之时,教育技术就像一个具备教育灵魂和技术躯体的"巨人",也应注重展现其整体的文化气质。教育技术文化的研究,是将教育技术纳入文化研究视野的理论复调,也是技术经验与文化经验在教育领域的实践交融,其范畴体系的逻辑推演是研究工作的起点。教育技术文化范畴作为教育技术文化理论体系的网上"纽结",是探索教育技术文化存在、揭示教育技术文化本质和形成教育技术文化概念的思维分析方式。合乎人性的教育技术文化的美好图景:承载着教育价值内核的经验之舟,沿着文化流淌的长河,在技术构建的空间中不停地摆渡,将人类从现实的此岸送达理想的彼岸。  相似文献   

17.
"技""艺"的问题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必须涉及的,二者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然而由于部分艺术家对二者关系认识上的偏差,往往会重"艺"而轻"技",主观夸大"艺"的作用,轻视"技"的训练和培养,进而影响"艺"的表现力。本文通过谈"技""艺"的关系,希望能使艺术家们对二者的关系有一个新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教育过程中教育功利性是最严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重成才轻成人和重结果轻过程。应从价值重塑、实践纠偏、制度变革和文化导向方面寻求解决路径,让教育回归本质,重塑教育价值取向,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教育价值取向中。  相似文献   

19.
用文化温润高职学生的心灵,培育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应重视四个方面的问题重视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用文化的力量弥补"魂、氧、挡"的缺失;重视研讨"技"和"艺"的关系,用文化的情怀坚定高职学生的专业心;重视研讨经济与文化的关系,用文化的温度坚定高职学生的职业心;重视研讨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用文化的影响坚定高职学生的事业心。  相似文献   

20.
德育课培养人文精神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指出:"从学校走出去不应该只是专家,而应该首先是和谐的人."我们的学校教育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培养其掌握一定的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育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包括道德精神、艺术精神、科学精神等,以追求真善美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是人类最可贵的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它贯穿于全部人类历史,融汇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