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文探究乌丹土中Al的含量和合成蓝宝石的构想.首先,络合滴定法:主要使用EDTA、NH4F和Zn2+标准溶液与待测物进行络合、置换并滴定,定量分析测得乌丹土试样中的Al含量为10.08%.其次使用仪器分析方法:用可见分光光度计在选定波长615nm下,以铬天青S为显色剂,调节p H=6.3,测定试液的吸光度,再通过标准吸收曲线,计算得乌丹土试样中Al的含量为10.04%.对滴定分析和仪器分析所获得数据求取平均值为10.06%.最后进行蓝宝石的合成构想.  相似文献   

2.
微波消解法测定粉煤灰中的重金属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粉煤灰中Pb、As、Cd、Cr、Ni等重金属元素的方法.样品用HNO?+HCl+HF经微波消解后,试液直接用ICP-MS法同时测定上述5种重金属元素,以Sc、Y、In、Bi作为内标物质,补偿了基体效应,选择适当的待测元素同位素克服了质谱干扰,确定了实验的最佳测定条件.结果表明,5种重金属元素的检出限为0.001~0.008?/L;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γ≥0.9991;回收率为89.33%~112.00%;RSD<2.89%.该法准确、快速、简便,已应用于粉煤灰中微量重金属元素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分别采用佛尔哈德返滴定法和间接碘量法测定了由废液制得硫氰酸亚铜产品中硫氰酸根和总铜的含量。硫氰酸根的待测试液由样品与NaOH溶液通过加热反应制备;测定总铜的试液分别采用硫酸—硝酸和过氧化氢—硝酸与样品反应制备,实验结果表明,用两种方法制备铜试液所测得的总铜含量无差异。所提出的用过氧化氢—硝酸制备总铜试液的方法较硫酸—硝酸制备方法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该文选取文献中较多采用的显色滴定法和电位滴定法测定水泥基材料氯离子结合性能的方法,测定5种不同盐水浓度下,水胶比为0.35、矿粉掺量为50%净浆的氯离子结合能力,从测试方法、过程和结果分析两种测定方法的差异。结果表明:显色滴定法测试过程中存在两次误差累积,且根据溶液颜色判断滴定终点时存在一定主观性,最终计算得到的氯离子结合量与电位滴定法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浸泡待测粉末样品所用氯盐溶液浓度越高差异越大;显色滴定法适用于定性分析,而电位滴定法适用于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5.
利用二级微商法对醋酸、草酸、柠檬酸等3种样品含量进行了测定,对此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理想的、快速简便的、准确度高的电位滴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对茶寄生中茶多酚的含量进行分析.茶多酚是混合物,由于各种茶多酚结构相似,较难分离.没食子酸(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4种茶多酚是茶叶中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法同时测定了EC、EGC、EGCG、ECG 4种茶多酚,4种茶多酚在15 min内达到有效分离,方法的变异系数小于0.0360%,回收率为95.2%~104.2%.实验结果表明,茶寄生样品中只含有茶多酚中的EGC,其中云南粗茎茶寄生样品中的EGC含量略高于云南细茎茶寄生样品中EGC含量.  相似文献   

7.
校正滴定法属于计算滴定法的范畴,可用于极弱酸或极弱碱的测定,其原理是滴定曲线上一定电位对应的滴定剂体积与待测物质的含量有确定的比例关系。通过对丝氨酸的测定,讨论了滴定剂的选择、滴定控制电位的选择及电极系统的影响等问题。该实验涉及校正滴定法的原理、氨基酸的性质、最小二乘法的应用、全自动电位滴定仪的原理和操作及计算程序的编制等多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属于综合性、设计性及探索性实验。  相似文献   

8.
以农家茶叶为原料,蒸馏水为溶剂,用经典水浴加热浸提以邻二氮菲亚铁做指示剂,高锰酸钾为氧化剂测定不同地区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就物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等因素对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样品的料液比1:80,提取时间30min,提取温度94℃,提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在酸性条件下,加饱和溴水氧化待测液中I-为IO3-,与显色剂中过量的I-反应生成I2使碘的含量放大,I2与淀粉作用使溶液呈蓝色,最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碘含量.该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测定(I-)的线性范围为0.02-0.8mg.L-1,检出限为0.017mg·L-1,用于蔬菜样品碘含量分析时,RSD≤4.7%,回收率为900%-110%.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直接电位法测定了牙膏中的氟.用预先煮沸并冷却的蒸馏水溶解样品,在溶液pH值为5.5~6.5的条件下进行测定,用标准曲线法计算出样品中的氟含量.线性回归方程为Y=61.693x-79.529,线性相关系数为R=0.9991,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9.15%~102.05%,方法操作简单、选择性好、成本低、准确度高.  相似文献   

11.
孙秋香  肖婷 《培训与研究》2009,26(8):47-49,57
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在食品、油脂、保健、医药、日化、精细化工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茶多酚的提取和应用研究成为国内外开发“绿色工程”的热门课题之一。本文研究的内容是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与测定,主要目的是测定茶叶在不同条件下荼多酚的含量,然后相互比较。例如:茶汤放置时间,泡茶次数及pH对茶多酚含量的影响。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都希望自己每日饮用的茶水中的茶多酚的含量多一些,因此我们研究了不同条件下从茶水中获得茶多酚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2.
紫外光谱法比较乌龙茶和乌龙茶嫩茎中的茶多酚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水溶剂提取乌龙茶和乌龙茶嫩茎中的茶多酚成分,利用紫外光谱法进行分析,乌龙茶和乌龙茶嫩茎中茶多酚的最大吸收波长均在540 nm处,乌龙茶和乌龙茶嫩茎的茶多酚含量分别为26.4%和10.3%.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自制交联PVP(聚乙烯吡咯烷酮)凝胶对绿茶茶水浸取液中的茶多酚的吸附。结果表明:在室温下,对2mLTP试液,用4mL交联PVP凝胶,吸附60min,茶多酚的除去率达到50%以上。其吸附机理为:交联剂的活性吸附中心与茶多酚上的酚羟基形成氢键。  相似文献   

14.
采用超声波提取茶叶中的茶多酚,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品种的茶叶及同一产地不同档次的茶叶中的茶多酚成份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采用Hyper-sil ODS柱,超纯水、甲醇和0.36%的乙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1,柱温40℃,在280 nm波长处可对儿茶素进行检测,其线性范围为0.6~3.0 g.L-1,R为0.999 6~0.999 9.  相似文献   

15.
对铁观音茶和茶茎原花青素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超声提取法,90%乙醇做提取剂,用1%的香草醛-盐酸溶液作为显色剂,对样品中的原花青素含量进行测定.用原花青素标准品得到线性回归方程为:A=8.301 3×C-0.047 3,相关系数R=0.999 6,原花青素的浓度在0.020~0.120 mg/mL范围内,吸光度A与浓度C呈良好线性关系.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96.5%~101.5%,变异系数为0.01%,该方法的准确度与精密度均较高,可按标准曲线法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6.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种不同发酵类型的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方法的变异系数小于4.38%,回收率为96.6%~104.0%.其分析结果为:3种不同发酵类型的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不发酵的绿茶,半发酵青茶,全发酵红茶,即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随着发酵程度增大而减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茶多酚对D-半乳糖所致亚急性衰老小鼠皮肤光老化程度的影响,探讨茶多酚延缓皮肤光老化作用。方法:用紫外线模拟日光照射建立小鼠皮肤光老化模型,给以茶多酚灌胃及外涂治疗,结束后测定皮肤中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皮肤中成纤维细胞数目和羟脯氨酸含量。结果:模型小鼠与正常小鼠比较,MDA含量升高而SOD活性下降,成纤维细胞数目和羟脯氨酸含量明显下降;茶多酚可明显提高光老化小鼠皮肤中SOD活性以及成纤维细胞数目和羟脯氨酸含量,并使皮肤MDA含量降低。结论:茶多酚具有延缓皮肤光老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用三氯甲烷作萃取剂,通过Pb2+和双硫腙的配位显色反应,研究了茶叶中微量铅含量的测定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pH=10.5的三酸缓冲溶液中,有色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10nm,Pb2+浓度在0~2.0mg/L的范围内符合朗伯-比尔定律,加标回收率为98.9%~102.2%之间,且重现性较好。本法用于测定茶叶中的Pb2+,方法简单易行,结果可靠[1]。  相似文献   

19.
Polyphenol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econdary metabolites, and affect the decomposition of litter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This study aims to monitor the mass loss rate of tea leaf litter and nutrient release pattern, and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tea polyphenols played in this process.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and classical litter bag method were used to simulate the decomposition process of tea leaf litter and track the changes occurring in major polyphenols over eight months. The release patterns of nitrogen, potassium, calcium, and magnesium were also determined. The decomposition pattern of tea leaf litter could be described by a two-phase decomposition model, and the polyphenol/N ratio effectively regulated the degradation process. Most of the catechins decreased dramatically within two months; gallic acid (GA), catechin gallate (CG), and gallocatechin (GC) were faintly detected, while others were outside the detection limits by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ea polyphenols transformed quickly and catechins had an effect on the individual conversion rate. The nutrient release pattern was different from other plants which might be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tea polypheno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