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正>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课程,现行品德与生活丢弃了机械、古板的说教式课堂,探求一种不露痕迹的春风化雨般的综合性课程。我校也全面启动了品德与生活的课改实验教材,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作为站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实实在在地感觉这门课程的新鲜气息,更深刻地感悟到这门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一、唤醒生活经验,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我在教学  相似文献   

2.
《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标像一股清新的气息吹进了校园,走进了老师们的生活,它猛烈地冲击着我们传统的教法,呼唤着充满生命的课堂。《品德与生活》是新课程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握课程的性质,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关注学生生活实践,让课堂回归生活,让孩子们在这一课程的学习中真正受益。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在教学形式上不拘一格,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课程资源》所阐述的“激发、启迪、深化、引导”的思想品德教学的特点,在生活中探索、实践、体验,感悟,从而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让孩子们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真正获得效益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强调儿童的经验、体验、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其内容是儿童自身、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的有机整合,让儿童的品德发展、社会学习、科学学习、劳动技术学习等通过综合的活动呈现出来,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应实施活动化教学。品德与生活活动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如下: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决定了这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新型课程。  相似文献   

6.
教师通过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主要就是教给学生如何生活,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和小学生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儿童品德的形成主要是源于他们对于生活的认知和体验,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联系生活,使学生参与到生活当中,在学到知识以后回归生活。本文简要阐述了品德与社会是如何联系生活,又是如何回归生活的。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之上的课程.为了更好地实施本课程,我结合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内容标准等的解读,认为<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教学,教师应走进儿童世界,进行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四个一"教学方式,即一份权利,一份空间,一份鼓励,一个生活情境.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的教材编写体现了生活性、综合性、体验性、开放性等基本特点,为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是本次新课程改革中力度最大的一门课。我们常常讲.要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关键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我们也常常会出现一些误区。有的老师就急于求成。心里比较急躁.总是希望上完了一堂课.孩子们什么都懂了,能够在实际行动上做到了.急功近利。教师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品德与社会》使教师有了最得力的武器,它是儿童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这门学科,更新自己的观念,积极学习.真正走进学生.走进学生天性.走进学生心灵,从而使品德课堂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材;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材。据此,我们可以从教材入手,依据教材内容,精心策划,认真组织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这门活动型综合课中动起来,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学习。一、为…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包含品德教育、科学教育、地理、历史教育、劳动教育、艺术教育等等。从教材的题目去理解,就清晰地看到在教学当中衡量教学效果的关键是"品德",也就是学生们品德行为的养成。其它的内容是"品德"教育的载体。如何提高德育实效?如何让孩子们沿着课程  相似文献   

12.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思想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对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品德与社会课程源于儿童的社会生活,重视与儿童真实生活经验的联系,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儿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教给儿童关于品德与社会的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教学通过儿童的社会生活进行,注重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当下的现实生活,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除内容上实现综合性,还强调以活动(经验)模式开发."活动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开展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实施活动化教学,通过与儿童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可以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并体验关于世界和自我的直接经验,并使儿童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除内容上实现综合性,还强调以活动(经验)模式开发。"活动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开展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实施活动化教学,通过与儿童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可以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并体验关于世界和自我的直接经验,并使儿童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6.
像清澈的泉水,像洁白的云朵,儿童们来到了这缤纷而又复杂的世界。他们是那么的无知,又是那么的好奇。低年级阶段的小学生正处于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讲授,旨在培养儿童热爱生活的情感、明辨对错的是非感和一定的责任感。但我们知道,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要想教好品德与生活课,既要走进课程,以丰富的课堂活动为纽带,引导学生用思维去碰撞、用心灵去感悟;又要走出课程,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他们用感官去认识、用喜欢的方式去体验。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向儿童的课内外生活开放,设计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是该课程的特征。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视角揭示了本课程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如何运用课程标准的理念审视教材,处理教材,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对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生活教师是一个挑战,它需要教师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小学的区域特点和学生特点,来深入挖掘教材的魅力与价值,体现课程的生活性、活动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综合课程。儿童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就决定了品德与生活课程要在生活情景中教与学。而某些情景却与儿童有着时间的差距和空间的距离,是难以身临其境的。而选择合理的情景模拟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入情入境,全身心参与活动,体验角色,感知感悟。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有它独特的开放性和生活性.这门课程要求我们执教老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武的教学环境,让每一位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同时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  相似文献   

20.
宋慧红 《湖南教育》2005,(16):36-37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认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为了让孩子们获得对生活真切的认识、体验、感悟,以促进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品德课程生活化。一、真实的录像课件,引导孩子们体验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上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爸爸妈妈,你们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