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在我国福利政策和福利行政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分析我国中央和地方流动儿童政策的现状,分析影响流动儿童福利政策制定、执行等环节的因素,了解到流动儿童福利在我国尚未得到社会及政府足够重视,国家缺乏专门的流动儿童福利机制。因而,要从影响流动儿童福利的家庭、学校、社区和立法因素出发,从流动儿童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致力于对流动儿童福利政策的顶层设计,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就业支持和人文关怀的具体政策设计,努力构建有利于流动儿童发展的社会福利政策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美国儿童福利对象经历了从家庭受虐儿童到残疾儿童再到处境不利儿童以及每一位儿童的转变;责任主体经历了从民间团体到政府的转变,政府主要通过立法确保福利政策实施;福利手段经历了从以经济援助为主到重视教育支持的转变;福利方式与理念经历了从隔离到融合再到全纳的转变。美国的儿童融合教育正是在其儿童福利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大力发展,我国今后也应把儿童教育纳入到儿童福利中,通过政府切实承担和落实相关的主体责任,在“大融合”的全纳理念下实现儿童福利从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到关注普惠的受教育权的转变,以保证所有儿童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过程与结果。  相似文献   

3.
作为指导未来近10年我国儿童和儿童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反映了我国政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的儿童福利理念和发展战略。对该政策文本的分析表明,我国儿童福利政策在新时代背景下体现了从保障性目标向支持性、发展性目标转型,以儿童保护为重心、以专门性政策为主,在制度建设的引领下综合使用多种政策工具的基本特征。在国家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儿童福利需求普遍化和多样化以及国家亲权理念普及的合力下,我国儿童福利正朝着适度普惠、专业精准、法治的战略方向迈进。当前我国儿童福利的短板集中在家庭福利领域,未来应重点探索协助家庭科学育儿的政策措施和适合我国家庭的儿童福利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20,(1):34-41
现有留守儿童福利政策对应的社会主体存在能动性不足、多元共建不充分等问题。而积极福利思想作为一种发展型的社会政策理念,其倡导的激发主体能动性、多元社会主体共治共享的理念,对于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福利政策的完善有着重要的引导和启示作用。在"事后补救"的基础上引入"事前预防",加强"需求导向",激发留守儿童个体的能动性,明确各政策主体的协作关系、执行模式、问责机制,可以有效完善我国留守儿童福利政策。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基于社会政策视角,梳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政策的演进过程,结合社会公平、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重要时代议题,探究农村留守儿童支持体系及关爱政策的发展脉络。研究发现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政策包含了以下三重价值意蕴:体现了注重家庭的导向,体现了对公平价值理念的追求,体现中国特色社会政策管理运行的发展创新。研究建议将强化留守儿童政策的基础保障作用、加强学前农村留守儿童政策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农村社区的作用等作为农村留守儿童政策制定的发展方向,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政策的完善和落实。  相似文献   

6.
儿童政策背后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儿童、家庭、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儿童在美国、德国、日本三国均有很高的地位,并且通过完善的法律政策来加以保障。三个国家儿童政策的实施,均基于家庭是儿童照顾和发展的最主要责任者的理念,国家通过替代性支持和补充性支持等方式来介入家庭中的儿童保护与发展。三国儿童政策理念对我国儿童政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儿童福利的重要内容,学前教育福利是儿童教育福利的起始点,国家和社会应为0~6岁学前儿童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学前教育资源、机会和服务,以保障学前儿童的受教育权利,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前教育公平。国际学前教育福利经历了从补缺型到优质普惠型的发展历程,力求让不同儿童、不同家庭和不同社会群体共享儿童福祉与发展成果。为助力“全面三孩”政策的实施,我国学前教育福利也应走向追求儿童美好生活的优质普惠型福利,在积极转变学前教育福利观的基础上促进托幼均衡发展,推进学前教育福利服务一体化,实现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  相似文献   

8.
作为北欧福利国家的典型代表,瑞典在"特殊支持需要儿童"这一新的政策概念引导下,集合各方力量,通过发挥教育领导者作用,开展促进学前融合教育的教师教育,构建家庭与幼儿园合作体系,积极推动学前融合教育发展。在我国学前融合教育起步之时,借鉴瑞典发展学前融合教育的经验,首先应树立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超越医学诊断模式,支持特殊需要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其次应支持学前融合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对特殊需要儿童实现早发现与早干预。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儿童贫困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强国家、弱社会、弱家庭”的现行儿童贫困治理格局易见成效但不易持久;现行“补缺型”儿童福利模式无法适应“后小康时代”儿童贫困治理的新形势;“扶贫先扶志”的儿童贫困治理理念尚未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发端于委内瑞拉并盛行于世的“音乐教育福利体系”体现了“扶贫先扶志”理念,它为我国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其之于我国儿童贫困治理的有益启示是:(1)充分发挥国家、社会、家庭这三大贫困治理主体的合力,以服务于“贫困儿童”的个体成长为基点,探索“家庭-社区-志愿者-非政府组织-国家”等多元主体积极协同的儿童贫困治理机制.(2)建立以中国青少年儿童民乐合奏与合唱团为主要载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福利体系,并以此作为破解贫困儿童个体“志向失灵”和“行为失灵”难题的重要抓手,助力我国儿童贫困治理实现从“补缺型福利”转向“发展型福利”、从“物质救助”转向“精神扶贫”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0.
加拿大政府针对土著儿童读写能力较弱、阅读水平低于国家水平的现状,开展了两次"提升土著儿童阅读能力政策的圆桌会议"。文章在介绍和总结加拿大提升土著儿童阅读能力的政策实施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早期阅读的启示:关注少数民族儿童语言发展,切实促进教育公平;尊重本土文化,构建平等的语言教育权;倡导家庭、社区、幼儿园建立合作关系,提供支持性的阅读环境。  相似文献   

11.
家庭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充当着为家庭赋权增能的角色,我国现有的公共托幼服务、亲职假、经济支持政策等儿童照护政策影响着家庭的生育意愿以及儿童和家庭的发展。社会、人口与家庭结构的变迁带来了新的儿童照护需求,当前我国儿童家庭照护面临儿童养育成本不断增加、家庭教育科学化需求不断提高、儿童养育和工作难以平衡、家庭内部性别平等议题突出以及婚姻和家庭的稳定性下降等挑战。从家庭视角出发,构建家庭友好的儿童照护服务、时间、经济政策支持体系对促进儿童和家庭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家庭友好的儿童照护政策支持体系指导下,政策保障和服务将覆盖所有有儿童照护需求的家庭,为家庭赋权增能,缓解家庭照护儿童的压力,规避家庭在照护儿童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促进家庭每个成员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儿童照顾不仅需要付出经济成本、服务成本,更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成本。时间成本的分担直接影响生育主体的生育意愿,也关乎儿童的健康发展。目前各国的儿童照顾时间成本分担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以下5种:妻主夫辅+代际分担+市场购买型的自由主义模式;夫妻公平分担+雇主友好+公共服务健全型的北欧模式;家庭承担为主,国家干预较少的地中海模式;雇主雇员集体协商,政府责任显著增加的欧洲大陆模式;母亲为主+代际分担+国家责任渐增的东亚模式。在当前社会福利普遍紧缩的背景下,大部分国家儿童照顾时间成本的分担都在经历一个国家、雇主、市场化照顾者等家庭外社会主体承担程度不断提高,家庭承担程度逐步减少的过程。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后,我国生育主体遭遇的时间压力显著增加,但儿童照顾时间成本的分担结构仍然不够均衡,家庭承担程度过大,增加了生育主体尤其是女性的时间压力,影响了新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我国应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构建一个更加公平的儿童照顾时间成本共担模式,政府除了增加自身直接分担时间成本的比例以外,还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其执行,以实现各相关主体在儿童照顾时间成本分担上的相互补充和相互支持。  相似文献   

13.
英国教育福利政策在其福利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几番变革.经典福利国家时期推行了“国家主导范式”教育福利改革,将“社会公平优先”作为政策伦理诉求;福利国家紧缩时期推行了“市场主导范式”教育福利改革,将“市场效率优先”作为政策伦理诉求;社会投资国家时期推行了“混合治理范式”教育福利改革,将“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平衡”作为政策伦理诉求其对于后福利时代我国教育福利事业发展的启示是:发挥“政府一市场一家庭”多元混合教育福利治理的合力作用;追求“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平衡”教育福利政策价值目标;将教育福利作为破解我国儿童贫困代际传递难题的根本途径等.  相似文献   

14.
2013年6月,民政部选取五个城市为试点地区,拉开了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序幕。当前要加快建立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将服务对象从孤残儿童扩展到困境儿童,为其提供所需要的基本福利。"十三五"时期,我国儿童福利制度设计应针对不同家庭分别采用替代性、补充性和支持性福利,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儿童福利法规体系,成立综合性儿童福利行政机构,推动儿童福利制度从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5年以来,与我国儿童权利保护相关的法律与政策文本的演进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至1991年为嵌入式发展阶段,儿童权利保护以救助为主;1992年至2000年为专门化发展阶段,其特征是救助为主、福利为辅;2001年至今为制度化发展阶段,儿童权利保护开始走向以福利为主。福利取向的儿童权利保护对推进我国儿童保护法治建设、贯彻和坚持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以人为本、保障儿童全面发展"的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早期教育》2012,(1):16-17
学前儿童的福利问题日益受到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为了更好地理解儿童福利及其与社会福利的关系,更清晰地了解我国学前儿童福利的现状及相关政策,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组织了“中国儿童福利现状及政策”研讨会。通过本次研讨明确了:儿童福利是社会福利的一部分,社会福利应面向所有的儿童,儿童福利的责任在政府。由于我国对学前儿童福利的...  相似文献   

17.
0~3岁儿童家庭教养的社会支持对婴幼儿发展、家庭建设、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价值。我国自"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社区、社会工作者等众多群体都为0~3岁儿童的家庭教养提供了相应的社会支持,取得了有效经验。但由于相关制度不健全、家庭教养工作的组织协调不够完善、经费不足、家庭碎片化发展等因素,现有社会支持体系仍存在供需不符、发展不均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人的社会化进程始于家庭,婴幼儿家庭养育不仅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也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民生话题。目前,我国关于早期儿童家庭养育的研究主要关注贫困家庭养育与早期儿童发展、父母角色建构与育儿焦虑、家庭养育支持与政策体系建构等问题。未来应丰富贫困家庭养育干预研究、社区养育服务研究等内容;强化研究学理性,构建高质量多主体的合作共研团队。  相似文献   

19.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是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体系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选取留守儿童的父母、隔代监护人、兄弟姐妹三个家庭支持的来源主体为调查对象,分析其为留守儿童提供的情感支持、物质支持、信息支持的现状,并从支持来源主体的角度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支持不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前老年教育正遭遇发展瓶颈,亟待转型升级。基于现状脉络,老年教育可从终身教育、社会支持服务、公共治理等理论源泉中探求未来发展的价值定位、路径依赖和策略工具。其中,"赋权增能"目标定位强调老年教育发展要赋予老年人权利保障和能力提升、鼓励社会参与和学习为上,"支持服务"依赖路径强调构建包括学习需求跟踪、教育供给多元和技术服务保障等在内老年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公共治理"策略工具强调老年教育发展中要强化政府主体责任、运用市场机制、培育社会组织和推进社区老年教育,协同促进老年教育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