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2001年2月24日,在国家图书馆召开“儒教问题学术研讨会”,参加者有40人。下午有30人。许多学者发表各种不同意见,主要有儒学与儒教的区别,研究儒教的意义,宗教与哲学的不同,中西宗教的区别等问题。我认为:1)儒教是有中国特色的宗教,与西方宗教不同:2)宗教的本质是信仰,形式可以有许多差别,信仰流行起来,都带有宗教性,或者可以发展成宗教;3)儒教与儒学融合在一起,人们可以信仰儒教,也可以研究儒学,各取所需;4)纪念孔子生日时,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也搞祭孔活动,说明“学”与“教”并行不悖。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的李尚英向我约稿。  相似文献   

2.
儒家思想也称作儒学,在日本有些学者称其为儒教。本文中不用“儒教”一词,因为我认为,儒学与儒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在诸多问题上与宗教有着明显的差异。第一,儒学与宗教在对待神仙与祖先的看法上不同,儒学祭祖而宗教皆拜神;第二,儒学讲现世社会,而宗教则教化人们去追求来世世界的幸福;第三,儒学不搞神秘色彩,不语鬼神。《论语》曰:“子不语怪力乱神”。《中庸》曰:“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此乃  相似文献   

3.
儒学一直是中国传统化的主流,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对西方基督教的存在形态为标准来论衡宗教。因而对于中国化这样一个极富特质且历史悠久的化传统竟然没有宗教而迷惑不解,现代新儒家提出儒学是中国宗教即儒教的说法。儒学是否是儒教,是否具有宗教法。本试图就此略作探析。  相似文献   

4.
儒学之兴,在于儒者振,还是儒教盛?儒学之难,在于儒者之惑,还是儒教之弊?若还归问题本身,有必要对六十年来大陆儒学的历史与境遇进行一番追问与考量。从根祗上言,我们认为,真正儒学之不振非儒教之困顿,乃儒者之伪滥。当下大部分儒者在生命人格上的降止、陨落,儒家内在的明道正谊的理性自觉、至善万能的生命直觉与成人至圣的终极追求等真精神的萎缩、失落,儒者自身的异化才是儒学不兴的主要根由。"人"之不存,"道"将焉附?  相似文献   

5.
最近哲学界就“儒家是否演变为儒教问题”展开了讨论。儒家有人称为儒学,也有人称为儒教,尽管叫法不同,但过去人们都认为儒家是一个学派,不是宗教。任继愈同志在《论儒教的形成》和《儒教的再评价》等文章中认为,儒家学说发展到宋明理学阶段,已经演变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宗教——儒教。李国权、何克让同志的《儒教质疑》和崔大华同志的  相似文献   

6.
儒学论者与儒教论者讨论的焦点在于如何看待儒学与宗教的异同.从儒学与宗教的差异看,儒家文化总体上不具备宗教的特征.儒学虽然不是宗教,但在功能上与宗教有相似之处.二者都提供了一种组织社会群体的文化共识,都维系一种伦理规范系统,都提供了一种精神安顿方式.儒学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已经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中,成为中国人树立道德理念、处理人际关系、凝聚民族群体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戊戌变法前后,康有为发起保儒教活动,提出将儒家改造成西方式宗教(儒教)的主张。这个主张引起时人激烈的争论。黄遵宪以其理性主义中西文化观的态度提出,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是民族复兴的思想资源,但他反对把儒学变成有宗教设施、组织、教义和祭祀活动的“儒教”。他认为只有积极吸收西学,合中、西、新、旧之学,批判地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真正促进中国的学术文化的发展,并进而担负起挽救民族危机的重任。黄遵宪的理性主义中西文化观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焕章的儒教观,既受康有为思想和留美教育的影响,也是特定时代社会文化变革的产物。他以西学方法,系统阐释儒家经济学说与宗教思想,将儒学改造为"孔教";其思想内涵包括孔教的性质、地位、作用、传播方式与改良等问题。他"昌明孔教",并非复古守旧,而是结合时代发展需要改良孔教。其儒教研究著作及办学活动,促进了国学人才培养和儒学文化的现代转型,对于中国对外文化教育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9.
儒学本身是由古代对于天帝神灵的某种信仰形式以及巫术中的部分内容发展而来的。神灵信仰始终是儒学的核心内容和教义赖以成立的基石。儒学无论是其理论体系还是团体组织等诸多方面都符合普世宗教的基本特征。以超越文化形态的终极性宗教涵义为衡量标准,儒教确定无疑属于世界宗教大家族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重点阐述和说明了关帝崇拜与儒教的内在关系,通过探索关帝崇拜的儒学背景与宗教特质等问题,力图揭示出某些中国文化自我发明和创新的动因和方法,以推助新世纪中国国家核心价值理念的改良或重塑.  相似文献   

11.
中国儒学,发端于中华,首倡于孔孟,继承于程朱,弘扬于日韩。尤其是韩国,中国儒学对其影响之深且广令人乍舌。在韩国,孔子的名字家喻户晓,有将近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过儒教思想  相似文献   

12.
郑家栋,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头顶着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亚欧比较哲学学会主席的名誉,一位当代儒学大家,却涉嫌利用访问美国的机会,几乎每次都同时申请一个“妻子”同往,然后“妻子”滞留美国不归,先后有6个“妻子”之多。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尤其是郑家栋的“儒学家”的身份更引起了人们的争辩。首先是中国社科院儒教研究中心秘书长陈明(诚明)、儒学联合论坛版主王达三等人相继发表短评,称此事件与儒学无关,与儒教也没有关系,并表示反对将“一人之行为与一文化事业相勾连而恶意炒作”。不久“,儒学联合论坛版务委员…  相似文献   

13.
儒学与儒教     
中国传统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就是当时一个影响较大的学术团体,被称为“显学”。当时儒学只是理性的政治哲学,也可以说是政治智慧。汉代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更受重视,在两汉之际就产生了迷信儒学的纬书,对孔子与儒学加进了一些神奇的内容。从那以后,历代当政者都要到孔子庙祭祀孔子,这就产生了信仰儒学的儒教。简单地说,历代书院是传承理性的政治智慧,各地的孔子庙则是出于信仰儒教,祭祀孔子的地方。这就可以明确了儒学在书院中传承,儒教在孔子庙中持续。儒学与儒教并存于世,可以相互配合,也可以各自发展,不必要求统一。  相似文献   

14.
唐君毅是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文化思想界的巨子,一生以儒学为文化研究与生活生命之旨归。他通过对宗教意识的重新界定开发出了一种即内在即超越的新宗教精神,并以儒学为本位以求建立一种世界新宗教,以为人们寻求一种安身立命之道,表现了他关注终极生命安顿的人文诉求。  相似文献   

15.
儒教不只是人文的,也是关注无限的,是超越的,但其超越精神较少被论及。儒教与西方典型宗教——基督教的超越方式不同,儒教从有限领悟无限,重视在今生成贤作圣;基督教更重视死亡与彼岸。两者相差极大,几无会通之必要与可能。  相似文献   

16.
近代教会学校的儒学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奉基督之言为真理的教会学校里曾允许开设儒学经典,传教士怎样看待传统的儒学教育方法?教会学校的儒学教育与中国传统的儒学教育是否有所不同?本人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一初步的探索。(一)就传教士的理想而言是以基督教取代儒教,让福音传遍中华帝国。怎样达到这个目标...  相似文献   

17.
汉代儒学的正统化,为汉王朝统治者建立大一统宗教与礼乐制度提供理论依据。而儒学化的大一统宗教与礼乐制度的建立,标志着发韧于汉初的改德改制运动大功告成,也意味着汉袭秦礼的历史的结束。本文以汉代郊祀、明堂、封禅等宗教祀典及其礼乐制度的发展变化之迹为线索,具体地考察了宗教儒学化与儒学正统化的这一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发生了一场关于"儒教"问题的学术争论.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生了一场关于"国民宗教"的学术争论.尽管这两场争论发生的时间、空间不同,但涉及的问题却类似,即是否存在一种以政治秩序和政治制度为指向的宗教.就功能而言,"儒教"和"国民宗教"都是与生命神学截然不同的政治神学.  相似文献   

19.
古代中国宗教的基本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宗教的基本传统在于.古代中国宗教与原始宗教保持了连续性.由此.原始信仰或宗教中的一些基本元素都在以后的中国宗教中得到了体现,其中两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多神信仰和巫术崇拜.上述基本传统在道教、佛教和儒教中均有体现.其中道教的原始信仰品格最为典型.同时,道教与佛教的原始宗教精神还包括两个重要方面:功利主义特征和非理性特征.儒教由于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因此也难免原始宗教中的一些陋习.但儒家的无神论色彩和对巫术的斥逐都具有矫正作用.道教和佛教也有与原始或早期宗教不同的部分,这是指其中的伦理内容,具体说是与善恶和惩戒观念相关的内容.但道教和佛教都受到巫术性质和功利主义特征的深刻影响,而佛教还包括精英与大众双重性的困惑以及与此相关的宗教共同体疲弱的深刻原因,这就直接削弱了其伦理性质.对儒教而言,汉代以后善恶二元论逐渐得到确立,并且受佛教影响.宋代以后以家族或宗族这一共同体为基础的惩戒观念与体系也获得建立,这些都担保了儒教伦理成为真正可能.与道教和佛教相比,儒教真正成为一个伦理型宗教.  相似文献   

20.
<正> 宗教信仰是任何一个文明社会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对一个民族的心理及行为方式的构成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宗教学的角度衡量,在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教并非一种典型化的宗教,把它称之为一种有宗教性质的政治伦理学说或许更为恰当。儒教没有纯宗教意义的经典、教义。更无所谓专门的宗教机构和神职人员。虽然封建社会后期各地都有文庙,但孔子也不是作为神被膜拜。就信仰而论,它缺少一个人格化的神的观念,也没有天堂的承诺和地狱的恫吓。儒家思想家们也从未把论证神灵的存在作为其主要工作。但是,整个儒学的思想体系,却无疑是建立在有神论基础上。这个神就是“天”,它的意志就是“天命”。数千年来,崇“天”一直是华夏民族宗教精神的一大特征。早在汉代,董仲舒就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到了宋元以后,儒教的“三纲五常”更有了不可动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