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米花街13号 “米多多,米多多!”米奶奶站在楼梯下吃力地喊米多多的名字。没等米奶奶反应过来,顶着一头乱糟糟的红色头发的米多多“嗖”地一下站在了米奶奶的面前。“尊贵的奶奶陛下,您有什么事要吩咐您可爱的孙女?”说着还煞有介事地向米奶奶鞠了一躬。“你这孩子!”米奶奶笑着拍了拍米多多的脑袋,“快,帮我把这个包裹给米花街13号的新邻居送去。路上小心啊!”没等米奶奶说完,米多多就飞似地冲了出去,急性子的米多多!米多多的爸爸妈妈在米多多小的时候为了救一个小女孩,双双溺水,留下了还在嗷嗷待哺的米多多和身体不好的米奶奶。  相似文献   

2.
米迪迪的叫声让朱古力和阿贝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世上难道真有这样的巧事?“不可能吧?”阿贝有些怀疑又有些兴奋地说。“骗人是小狗!”米迪迪发誓说。眼见为实,米迪迪邀请朱古力和阿贝去她家看照片。两个男孩子却有顾虑,毕竟米迪迪是林老师的女儿啊,没有经过林老师的同意,他们是断然不敢去老师家的。“米迪迪,我们等在你家附近,你能不能回家把照片带出来?”朱古力恳求。“好吧!”米迪迪爽快地答应了。朱古力和阿贝等在离米迪迪家不远的一个公用电话亭前,米迪迪跑回家取照片。等啊等,突然,阿贝把朱古力猛地拽到一边,躲在了电话亭的后边。…  相似文献   

3.
金界壕,蒙古语称“和日木”,意为“墙”。金界壕包括壕堑、界堤、壕堡、边堡等设施。壕堑宽8~10米,深4~5米。界堤分为主堤和副堤,主堤高6~8米,宽8~10米。筑堤材料均就地取材,平地挖取土方夯筑,山地用石料垒砌。  相似文献   

4.
龙岗秦简277号简中对“[户攵米]”字的认定与解释都存在有较大分歧。本文从字形入手,结合词义考察和原文推定等方法对“[户攵米]”字再考定,认为“[户攵米]”字即“棨”,“盗棨椟”就是偷盗装棨信的匣子。  相似文献   

5.
吕蒙、毛远明《释“悬米”》认为隋唐以来的墓志中多次出现的“悬米”应为“悬水”(即瀑布)之误。笔者认为,“悬米”并非“悬水”之误,因为在风水理论中,“悬水”是很不吉利的。阴宅风水理论认为,“源”在风水中是非常重要的。“悬米”多次与“源”共现,这就表明“悬米”是某些河流的“源”。“悬米”从字面上解就是“悬垂之米”,结合其是某些河流的“源”这个前提,再结合大河的“源”一般在高山、雪山这个地理常识,就可以推出“悬米”是比喻“雪”,进一步引申为“雪山”。  相似文献   

6.
平时储“米”。俗话说得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的道理 ,要想写出一篇好文章 ,大脑这个“仓库”里必须有充足的“米”。“米”从何而来?“米”来自生活。如果我们能随时把散落在生活中的“米”捡起来 ,见一点捡一点 ,养成自觉搜集素材的习惯 ,写起作文来就不愁无“米”下锅了。多年来 ,我要求班上的学生每人备一个可随身携带的“生活笔记本” ,随时把可能进入文章的“米”捡起来、积起来。这样做后 ,学生写作文时再也不愁没材料了。用学生的话说 ,现在愁的不是有没有“米” ,而是选“泰国米”还是“香米”煮饭的问题了。临时找“米…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小学六年制数学教材中《米、分米和厘米的认识》这一单元知识的编排,要求先教学“厘米”的认识,然后再教学“米、分米”的认识,授完这个单元的内容要5个多课时。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这样的知识编排顺序似乎还可以进一步优化、整合,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米”已有了初步的概念,如公交车上的1米线、日常生活中的米尺等。如果先教学“厘米”的认识再教学“米、分米”的认识,长度单位大小排列紊乱,不利于学生合理建构长度单位的概念。另外,先教学“厘米”的认识,1米=100厘米,这对学生理解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增加了一定的  相似文献   

8.
刘健  丁国元 《江苏教育》2005,(2B):40-40
知识与技能方面:是否能比较合理地选用“千米”、“米”等长度单位和“吨”、“千克”等重量单位;是否能熟练进行与“千米”、“吨”有关的换算。  相似文献   

9.
【教材解读】一、把准知识结构本单元包含“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认识米和用米量”、“线段”等内容,可分为计量单位中的认识厘米、米和几何知识中的认识线段两大部分。其知识结构图如下: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建立1厘米的观念和用厘米量厘米和米的认识认识直尺认识米,建立1米的观念和用米量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1米=100厘米线段的初步认识线段的认识量线段画线段厘米和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线段是学生开始接触几何初步知识的第一基本概念。长度单位依靠特定的线段来表示,量线段的长和画一定…  相似文献   

10.
米芾,本名黻,后改为芾。字元章,自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又自号溪堂、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淮阳外史、中岳外史、海岳外史等。因为喜爱奇石、崇拜奇石,人称“米颠”。又因曾官礼部员外郎,世称“米南宫”。世居太原,其父徙家襄阳,因谓襄阳人,人称“米襄阳”。晚年迁居丹徒,  相似文献   

11.
“筷子提米”实验是教学“摩擦力”时常被采用且非常经典的演示实验之一,以“一根筷子提起一杯米”的神奇现象,生动形象且极具说服力的向学生展示出静摩擦力的存在。既能帮助学生理解静摩擦力的作用,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等感官。该实验被苏科版、浙教版等多个版本教材先后收录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是长度概念教学中常见的考查方式,作为小学阶段最后一个长度单位的“千米”也不例外。千米不像厘米、米等长度单位可以直接提供可视性材料,而需要借助单位“米”进行间接推算建立概念。为此,“米”成为与“千米”内在联系最为紧密的长度单位,然而两者也成为学生填写单位练习中容易混淆的一组对象。  相似文献   

13.
文质 《语文知识》2002,(1):22-23
数词中有“二”,也有“两”,这两个词数值相同,但活动能力却不尽相同。具体来说有如下三种情况。一、可用“二”,也可用“两” 1.在量词“米”“丈”“尺”“寸”“升”“斤”“亩”等前单用时,如:二米/两米二丈/两丈二尺/两尺二寸/两寸二升/两升二斤/两斤二亩/两亩  相似文献   

14.
旋转得分     
在场地上划个“米”字形,在各条线上分别写上1、2、3、4、5、6、7、8等字样。游戏开始,参加游戏的小朋友依次走到“米”字中央,两脚并拢,面对“8”站好,然后原地跳起  相似文献   

15.
周孙 《良师》2003,(20)
梁老师:在学习应用题时,要用“单位名称”,“单位名称”就是“名数”吗?请您给我们讲一讲。丕蕾丕蕾同学:你探究学问的态度很好。现在我们来回答你提的这个问题。许多同学经常把“单位名称”和“名数”混淆起来,如:把“27公顷”、“36米”里的“公顷”、“米”说成是“名数”。其实“公顷”、“米”等是单位名称。那么什么是“单位名称”呢?与名数又有什么不同呢?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进行各种事物的计量,就是把一个暂时未知的量同另一个规定的已知的量作比较;这个规定的已知的量,叫计量单位。如我们要计量操场跑道的长短(暂时未知的量),就把…  相似文献   

16.
“卖米哟!卖米哟!”街上又传来了卖米老伯的吆喝声。“米一斤多少钱?”妈妈打开窗户对着卖米老伯叫着。“有一元的,有一元二角的,还有九角的。”老伯不慌不忙地说。“拿一元的那种米,要二十斤。”妈妈说。我想老伯此时此刻应该正在用勺子舀米、放在桶里用秤称了,对,不多不少正好二十斤米。然后,再把桶提上来。我从柜子里拿出装米的桶,放在门前,等老伯来。“噔,噔,噔”,一阵上楼梯的脚步声由远而近,不一会儿,只见一位五十岁左右的伯伯,手里提着一桶米,从楼梯下走了上来,他肯定就是卖米的老伯了!老伯穿一件灰色的衬衫,里面穿着一件红色背心,头…  相似文献   

17.
一、分率与数量的比较当学生初学分数应用题时,不容易区分什么是分率,什么是数量,容易将题做错。如:一根铁丝长40米,第一次剪去38,第二次又剪去38米,还剩下多少米?解这道题时,学生往往误解为40×(1-38-38)=10(米),把“38”与“38米”混淆了。所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区别清楚“38”是指把40米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8份,取了其中的3份,即40米的38,“38”表示分率;“38米”表示1米的38,是一个具体数量。“38”和“38米”主要区别是看它们带不带单位。求还剩多少米,正确做法是…  相似文献   

18.
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初中数学的难点之一,除按常规将图形移、补和等积变化外,对一些特殊的图形还要求同学们有一定的图形“动”的意识:把不规则的长度、面积转化成规则的长度、面积,利用规则的长度、面积公式求解。具体应用分析如下:一、将曲、折的线“拉”直图1如图1,“回”字形的道路宽为1米,整过“回”字形的路为长8米、宽7米的矩形,一个人从入口点A沿道路中央走到终点B,他共走了米。分析与求解:本题若采用分段的方法计算不仅麻烦,而且易错,而把此问题中1米宽的“回”字形道路拉直,则问题就易解决。即:7×8÷1=56(米)·二、将几何图形…  相似文献   

19.
一幅有趣的漫画题为“米是从哪里来的”,爷爷问孙子:“你知道米是从哪里来的吗?”孙子指了指装米的坛子说:“米是从那里来的。”爷爷啼笑皆非。在孩子的生活经验中,坛子就是出米的地方,而不知道米是从稻来的。稻要经过育种、插秧、灌溉、锄草、施肥、收割、晒干、脱粒等若干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前因后果,每一道工序都会影响收成。那么,如果问:“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呢?”绝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从书本上来的。”简洁、干脆,就像回答米是从坛子里来的一样。  相似文献   

20.
威廉·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是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短篇小说之一,反映了女主人公爱米丽悲剧的一生。本文拟用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对其进行解读,认为在《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中,福克纳对小说的结构、情节、语言等进行了“陌生化”处理,增加了作品的审美难度和价值,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