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把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与优化教学质量有机结合,从优化教学质量入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李岚清副总理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必须培养更多具有创造思想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学生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2.
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所谓素质教育,是与片面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相对而言的。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教育。它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勿庸置疑,在迈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21世纪,教育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实施素质教育造就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南京市四方小学创建于2005年,建校以来,逐渐形成了“七彩园艺·七彩教育”的办学特色:以园艺实践活动为载体,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教育目标是构建全面发展的(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劳动教育要与“三个课堂”相结合,以“三个课堂”的模式,加强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第一课堂”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第二课堂”学思结合,知行转化;“第三课堂”紧扣时代特点,用“互联网+”宣传劳动精神。  相似文献   

6.
刁春娜 《现代语文》2006,(10):100-101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目的,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打下很好的基础。而作为创收育人的勤工俭学则为素质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尤其在我国教育尚欠发达的情况下。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是实施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并且是其它教育活动所不可替代的。笔认为勤工俭学对素质教育功能的渗透主要体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7.
"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理念下,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实践途径,中学后勤管理不仅需要为学校五育融合提供后勤服务,也可以在管理中发挥劳动教育的重要功能.厦门二中后勤管理实施劳动育人的具体途径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后勤队伍服务育人,以"劳"育德;二是后勤管理智慧育人,以"劳"育智;三是后勤劳动实践育人,以"劳"育体;四是校园优美环境育人,以"劳"育美.  相似文献   

8.
所谓五育,指的是人围绕着“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所开展的一系列教育工作的总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任务。而针对“五育”所开展的教学,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应当在各个学科的知识教学中进行全面的融合与渗透,这样才能让“五育”的目标任务得到充分的实现。本文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应用“五育融合”理念进行深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小学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任,在学生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学校发展的作用不可低估。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领导者进行教育、实施教学计划的得力助手。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的确不错,官虽小但事务却不少:转化学困生,做好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和家长进行和谐的沟通;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训练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  相似文献   

10.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迎接21世纪的挑战,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实质上是新时期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着眼于21世纪人才的培养,只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促进学生德、智、体诸种素质的全面提高,才能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当前怎样才能推进素质教育呢?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为实施党的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健康和审美.  相似文献   

12.
朱燕 《上海教育》2023,(18):52-53
<正>我们围绕“一颗种子的力量”项目,结合“学院制”培养模式,以“劳动教育”为引领,以“尚蔬农耕”为举措,开展劳动教育各类活动,实现“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达美、以劳强体”,最终实现“五育融合”。“五育”融合是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五育”并举、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结合当下的教育新时代背景,上海大学附属小学确立了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涵。学校积极加入宝山区“行知行”劳动教育实践与研究项目,立足实际,打造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五彩课程,创造积极的教育生态环境,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搭建平台,开展实践与探索,以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至此,开启五育融合的新形势。五育融合主要倡导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有机交融,使教育活动发挥最大教育价值。通过“以劳育美”与“勤工助学”结合的活动形式,美术元素在其中起到催化作用,提高“劳”与“美”的融合度。“以劳育美”在“勤工助学”的加持下,从理论转为实践,赋予“以劳育美”实践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以德为基,将德育融入并融通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实现德育与“四育”的融合。树立先“成人”后成才的育人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厘清德育与“四育”的关系,即“凸显以德启智,开启智慧之源;以德健体,体悟体育真谛;以德化美,德美相得益彰;以德促劳,弘扬劳动精神”的育人逻辑。循此逻辑构建德育融合课程、打造德育融合课堂、培育德育融合师资、赋能德育融合管理、完善德育融合评价,形成直接德育与间接德育、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等多维德育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康、学会审美,是一种培养人才的全新模式,是涉及教育方向、教育思想、教育政策、教育内容与方法的一场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6.
陈晨 《江苏教育》2023,(10):76-77+81
江苏省张家港市江帆小学结合学校办学理念,构建和实施“大美育”课程群。课程群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材料为载体,以学科课程为基础,从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促劳五个维度推进五育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旨在把学生培养成会审美、会创造、会生活的全面发展的好少年。  相似文献   

17.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迎接21世纪的挑战,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着眼于21世纪人才的培养,只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促进学生德、智、体诸种素质的全面提高,才能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打下良好的基础。而社会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对小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教育的一门新型学科,是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切实反映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要教会学生如何求知、如何做人、如何健体、如何生活、如何审美等,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在各方面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9.
面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的相关规定,中职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真正实现"五育融合",旨在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建设的需求。基于此,中职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转变传统的育人方案,围绕"五育融合"的要求,强化学生的德育工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汪北南 《辽宁教育》2023,(22):80-82
在“五育融合”背景下,提升教育质量,坚持“五育融合”、知行合一,从立德、启智、健体、促美、爱劳五个方面入手,积极进行改革实践,能够为实现学生全面、全程、全方位、个性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