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9加几”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课经过多位特级教师的精彩演绎,教学目标其实已经很清晰了,学习重在让学生理解“9加几”的计算算理,掌握方法,形成技能。但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展开,在思维展开过程中理解,在理解中缓缓形成呢?笔者也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费娣 《四川教育》2005,(12):39-39
【案例一】:对教学目标的预设 教例:“西师版”教材一年级(上)第四单元“9加几”。1.知识与能力:学习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体会数学算法的多样化,进一步理解进位的概念。(重点是通过计算方法的学习,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满十的概念,理解多样化算法中的一种:难点是对9加几和满十进位的理解及不同计算方法的掌握。)  相似文献   

3.
徐虎莲 《江苏教育》2012,(25):52-53
《9加几》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课的学习重在让学生理解"9加几"的计算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如何让学生在思维展开的过程中理解算理,在压缩的过程中形成技能呢?笔者进行了下面的尝试。一、数一数,唤起"凑十法"的意识师:今天,红袋鼠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里,他想和同学们进行数数比赛。  相似文献   

4.
<正>“9加几”是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单元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和10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视角看,“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整数加法教学的重要节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其既是10以内加法的延续和发展,又是进一步学习两、三位数加法的重要基础。而“9加几”又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单元的第一课时,其地位和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另一方面,教学只有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始终顺着学生的思维展开,才能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展开探索,并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  相似文献   

5.
近日.听了一堂数学公开课——人教版新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9加几”。老师让学生尝试箅“9+2”.用小棒摆一摆,并说说怎样想的。老师提示,我们已学习了“10加几”,想想如何将“9加几换成10加一个数”。一会儿,学生纷纷作答。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59页至第60页。 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式题,并理解凑十的道理。(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3)养成认真听讲、准确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9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9加几的思考过程。 教学关键:通过直观演示、操作,理解“凑十”过程。 教学准备:教具:幻灯、卡片、磁性黑板及相对应  相似文献   

7.
课堂练习设计,一定要紧紧抓住两点: 第一,要突出重点。例如,第一册教材中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凑十法”。在教学“9加几”和“8加几”时可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预备练习。即通过让学生复习已有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必要的准备和过渡。除让学生练习9和几组成10、8和几组成10,十几加几等知识外,还可设计“圈10”练习,让学生初步感知运用“凑十法”计算的意义。第二层次:操作练习。即通过让学生摆  相似文献   

8.
操作学具应做到“三适”王淑英1.操作要适当。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要求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确定是否需要操作。如教学“6加几”,因为前面学习了9加几、8加几、7加几,对这类题的计算方法已理解掌握,若再进行操作,既浪费时间,又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苏教版第一册P78~7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实际情境中理解“9加几”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相似文献   

10.
“9加几”是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一部第五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的内容是采用适当分组的形式来编排的,共分五组,第一组是“9加几”。本节课是第一组内容的起始课,也是第五单元的起始课。如果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就为后面学习8加几,7加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以后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做了铺垫。由此可见,上好这节课,切实给学生打好基础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认为不苟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用屡十法计算9用几的题目;(2)掌握屡十法的计算过程;(3)培养学生初步的抽…  相似文献   

11.
“上几去五进一”这类口诀? “上几去五进一”这类口诀是在本位相加满十、但不能用“去几进一”的口诀时用的。这类口诀拨珠动作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是教学中的难点。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在于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这类口诀的意义。例如,在教学8+6时,应该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算盘上的6是由一个下珠(1)和一个上珠(5)组成的,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当加6不能直接用“六去四进一”的口诀时,可以把加6分解成加1和加5,即8+6=8+1+5。8加1得9,拨珠动作是“上一”;9加5得14,拨珠动作是“去五进一”。所以,8+6拨珠动作的全过程是“六上一去五进一”。在此基础上,根据算盘上的7=2+5,8=3+5,9=4+5,可以类推出“七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9加几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9加几”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使学生正确、熟练地计算9加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具:卡片、皮球11个,皮球盒(10格),投影仪.学具:小棒20根,黄、红图纸片各10个,方格纸(10格)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3.
1.说课内容:“8加几”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一册第86至87页的内容。2.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8加几”是学生理解和掌握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后继续学习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凑十法”,同时为后面学习“7加几,6加几”打下良好基础。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概念和不进位加法的继续,是20以内退位减法计算得以顺利进行的理论依据和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任何两个多位数、相同数位的两个数相加,都是20以内的加法。  相似文献   

14.
我们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逐步探索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小学数学语言训练方法——“四层次语言训练法”,现把这种方法分步介绍如卜:一、说理过路,让学生言之有物这是较低层次的要求一主要是让学生有话可说,知道应该说什么。在这一层次中,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个结合:1.结合算式说算理。式题中要让学生说清计算的算理,如:9+3中,在要是运用“凑十法”进行计算的,关键是把3分成几和几与哪个数有关。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这样来说:“因为9和1组成10,所以把3分成1和2,9加1得10,10加2得12,所以9加3得12。”让学生明白把后一个数分成几和…  相似文献   

15.
付晓强 《山东教育》2011,(11):38-38
例如,在教学“9加几”时,可以用投影出示学校运动会的场面,然后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绘。可以这样提问学生:“图中有些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说给同位的小朋友听听”。或者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再如,教学“9乘几”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配乐展示一只小白兔到商店买9角钱1支的圆珠笔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6.
教学得数是11的加法,要通过从实物到图形再到算式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认识20以内进位加法的汁算方法——“凑十加”,为后面学习得数是12、13、……18的加法打下良好的基础。一、实物演示,教学9+2=11,初步观察“凑十加”的道理。在进行了10加几的基本训练后,启发学生思考:“学校先买来9个红皮球,后又买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第86-8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自主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并在不同算法的交流中,初步理解“凑十法”的计算思路,能正确进行口算。  相似文献   

18.
潘月婵 《师道》2007,(7):79-7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文分几段,中心思想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写作特点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展开思维,以及用什么方法去求得对文本部分与整体的理解。为此,教学中,我着重抓了“释读”和“旁联”两个环节。即要求学生对实际语言环境中的具体词语给予恰当的解释和理解,  相似文献   

19.
上学期,我担任了六年级的珠算课,教材内容是以除法为主。在珠算除法放学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一)使学生理解和熟记口诀,掌握口诀的用法学好珠算的关键是掌握口诀。我教一位数除法的五种口诀时,先让学生了解口诀的意义和用法:“倍作几”即加一倍的意思,只有用5除时才用;“添作五”是用2、4、6、8除比它们小一倍的数的口诀,商都是5 ;“逢几进几”是在被除数较除数大时用的口诀,如2除4、40、400同样用“逢四进二”这句口诀;“下加几”是用6、7、8、9除时用的口诀,先要使学生明确“下加”的意  相似文献   

20.
杨文泽 《云南教育》2004,(29):13-15
《中学数学参与式教师培训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在论述概率与统计部分的教育价值时,要求使学生“逐步形成统计概念,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以随机的观点来理解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和掌握课程标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去达成课程标准制定的目标,《教程》安排了一系列参与式活动。这些活动就是围绕建立随机观念和体会抽样思想这两条主线展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