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文革”,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新时期文学以马不停蹄的惊人速度,历经了“伤痕”、“反思”、“改革”,以及其后的“寻根”、“新潮”等文学阶段.持续了几十年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被现代主义撞冲得摇摇晃晃、被夺去几年地盘后,又开始走向了新写实主义的欣欣向荣阶段.十几年,弹指一挥间,文坛却呈现出眼花缭乱、翻江倒海之态,真够我们的作家和批评家们手忙脚乱了,也让我们读者跟得上气不接下气.如今,文坛消停了,“疲软” 了.曾几何时,作家们登高一呼,四山群应的轰动效应,如今真有恍如隔世之感.趁这“疲软”或稳定的低潮期,我们的作家、批评家、我们广大读者,对于以往的文学来一次认真的审视、冷静客观的评价是很有必要的,以便让文学尽早振作、走出低谷.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的发展进入到21世纪,在经济建设的强势话语语境下,不仅没有走出低谷,而且出现了更加复杂的局面.这种复杂性的具体表现是:文坛体制的裂变和重组,作家队伍的芜杂和作家身份的模糊,文学思潮的丰富性和文学创作的多元性,文学载体的多样化和文学批评的表演化.一方面,文学在整个时代话语体系中,仍然处于弱势和边沿的地位;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3.
谌容小说结构艺术管窥纳秀艳新时期文学在经历了一次历史性的社会大裂变的洗礼以后,从文学低谷中走出,以崭新的文学风貌出现在读者面前。在蜂涌崛起的作家群中,湛容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魁力,在当代文坛上占有显赫的地位。有人曾这样评价《人到中年》:“象一幅多场面的...  相似文献   

4.
文坛上“六十年代人”的出现如同右派作家之于“文革”前、知青作家乃至“新写实”作家之于“文革”中的重要性一样,标志着当代文坛中流砥柱的组成产生了明显变化,并对文学的未来承载着担当。六十年代人的历史发现与童年记忆成为他们创作的两大资源,乡土情怀使六十年代人在文学传统上回归入流。本文正是在“六十年代人”这样的视域中研究王跃文的短篇小说集《漫水》的。  相似文献   

5.
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文学观念的嬗变,剧烈地震荡着与改变着我们的文坛。内涵丰富、理解不一的当代意识,不仅作为时髦的新潮,而且成为文学的现实,悄悄地渗透与指导着我们相当一批作家的创作。本文就当代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的超越意识——文学的超越与超越的节制,作一番探讨。一什么是文学的超越? 常见到作家、评论家的文章中用到超越与超越意识的名词:“文学创作既要超越别人,又要超越自己。”(谌容)“没有超越的作家,是不可能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的。”(孔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期文学发展之初,出现了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罕见的大量忆悼散文的潮涌。忆悼散文是一种记叙性、纪实性、哀悼性散文,它的成功与轰动,给了新时期作家某种现实的启示——“纪实”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与此同时,新时期的报告文学也在日趋发展,扩大了“纪实”的影响。在伤痕文学的裹挟影响下,纪实文学以其表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相统一的优势与虚构文学抗衡,潇潇洒洒、轰轰烈烈,持续至今,即便是新时期文学向内转,走向低谷之际,纪实文学仍坚挺于文坛,不时为寂寞的文坛掀起几朵浪花,推出几层涟漪。  相似文献   

7.
“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曾几何时,中国的先锋小说沉默了,那种爆炸性的“轰动效应”消失了,文坛寂寞了,对这一段历程进行考察和探讨,或许会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 进入新时期以来,文学恢复了生机和活力,大批作家携着大量作品如潮涌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后浪推前浪,令人应接不暇。每一篇佳作问世,人们都为之一振,奔走相告,一时间文坛沸腾了。这种局面到一九八五年又进一步升级,出现了新的气象,先锋文学诞生了。  相似文献   

8.
“主体意识”是近年文坛时髦的用词之一.但有的理解却失之偏颇.似乎强调了主体意识,作家就绝对不受客观世界的制约,更“不屑去表现自我感情之外的丰功伟绩”,“摒弃文学的”“政治实用主义”,“回到文学的自身”,去表现作家“自我”,表现人物的主体意识,即人的生命最原始的状态态性.因而有的作品以写人的兽性、野性、非理性,性冲动为“美”,为“新潮”.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文学作品、文学观念、文学精神直接影响着当代作家。具体表现在其作品直接为当代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养分;培养了当代作家的文学兴趣,牵引他们在创作上进行多方的尝试,丰富着当代文坛的创作格局;影响着当代文坛上重要的文学流派中的一些重要作家和作品;影响着当代众多作家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0.
作家傅炯业不仅是一位勤奋的作家,也是一位善于发现文学新人的伯乐。他从农村走出来,先后担任中学教师、区文化局长、区文联主席等职,并创作出了约300余万字的文学作品,是湖北文坛后辈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马华文学史上,领风气之先的旅台作家,常常扮演着前卫、先锋、变革的文学角色。而在台湾文坛,旅台作家的南洋背景异域色彩又赋予他们某种神秘的美学魅力。“旅台马华文学”扮演了两者间交流与互动的中介角色。旅台作家的文学书写、论述和活动不仅深刻地影响了马华文学史的进程,而且在台湾文坛形成了一股新势力,这股势力已经成功地介入了台湾文学场乃至文化场的运作之中。  相似文献   

12.
志刚 《小读者》2012,(1):32-33
“寻根文学”的倡导者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活跃着一支虎虎生威的“文学湘军”.韩少功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家之一。1985年,韩少功在《作家》杂志发表《文学的根》一文.成为“寻根文学”的倡导者与主将。1986年。韩少功南下海南,先后主持中国最具理想情怀的纪实杂志《海南纪实》和最具先锋气质的文化刊物《天涯》。  相似文献   

13.
今天,大众传媒改写了文学的生态,对作家这一群体也产生了巨大影响。面对严酷的生存法则和传媒语境,作家身份开始衰落并出现异化,作家与传媒逐渐携手并进,作家“明星化”成为当下文坛的一道特殊风景。作家被关注依靠的不再仅仅是作品,而是传媒对他们的关注程度。文学奖的造势就是传媒与文学合谋的典型例证。在作家创作的自由度越来越高,自主性越来越强的信息时代,作家的社会责任意识却在趋于淡薄,许多作家更关心的是文字操演的技巧、作品的展示价值和经济收益。作家的主体意识急需重建。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40年代,在时代和现实政治的强力作用下,中国现代文坛呈现出在文学的内容上强化现实的政治意识,在文学的形式上俯就战时需要的群体意识话语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当时的文学创作陷入到一种时尚的公式化倾向之中。在这种倾向的挤压下,作家们的创作精神和个性特点日益萎缩,冷静地思索与创作的尊严被时代的洪流所湮没。在这样的背境下,却有少数作家清醒于时代洪流之中,坚守着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创作品格,以不合时宜的个人话语模式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从而构成4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一道奇异的景观。徐訏是这一景观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家,他在时尚的群体话语潮流中坚守着自己的个性立场,以独特的话语模式营造出一个向内掘进的艺术世界,着力展示出波谲云诡的心灵世界与主观外化的第二现实。他的创作跳出了以追求“现实”为总目标的社会政治、文化批判的狭隘视角。而融入了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的终极价值的独特判断和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15.
只要稍加留意.我们使可以感到,当前我们的时代氛围中弥馒着一股怀旧与感伤的情绪:无论是大街小巷传来的流行歌曲,还是文坛上流行的一时文学作品一我们都能从中领略到一种或故或淡的感伤与迷茫,似乎每个作家都有浓郁的乡愁,好家每个人都被就地流放。有人说当今的文坛是“文学循入历史.电影走进青楼”,这话虽然不能概括当今文学的全部.但至少说出了人们对当今文坛的一种感觉.敏感的文人早已敏锐觉察到.文学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在有意无意地“躲避崇高”。透过这些粉繁复杂的现象静心沉思,我们似乎突然发现:“在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  相似文献   

16.
当下文坛的长篇小说中出现了众多的“疯癫”文本,比如阎连科的《坚硬如水》、苏童的《蛇为什么会飞》、格非的《人面桃花》、李洱的《石榴树上结樱桃》等。当下文坛对疯癫的集体关注蕴含着作家们对当下中国现代性转型的深入思考,也酝酿着消费时代文学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7.
以“伤痕文学”为发轫,继“反思文学”之后,在当代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股以反映当前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为题材的“改革文学”热。从许多工厂到蒋子龙那里邀请乔光朴发展到后来社会各界纷纷谈论李向南,一时间,街头巷尾,众口一语,“改革”成了公众议论的热门话题,“改革文学”也因此而格外引人注目。然而,曾几何时,这股热潮逐渐被“寻根”的劲风所吹退。以韩少功、郑万隆、郑义、阿城、李杭育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中青年作家,高攀着追寻中华民族文化之根的大旗,把展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晚明文坛活跃着青楼、闺阁两类女性作家群。青楼诗人王微与谭元春等文人的广泛交际及诗歌唱和,反映出作为“第二性”的女子已步人当时的文学天地,折射出文坛格局尤其是传统抒情雅文学格局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9.
十八世纪后期,在欧洲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这便是感伤主义文学,其鼻祖为英国的作家斯泰恩。1768年他出版了《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的旅行》(也叫《感伤的旅行》),“感伤主义”一词便来源于此。当时古典主义正在消亡,许多作家,诸如英国的汤姆生、法国的卢梭、德国的歌德等竞相仿效,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运用感伤主义的手法。自此,在欧洲文坛上形成了一股潮流。  相似文献   

20.
叶文玲论     
一、本世纪文学麦加的最后一批朝圣者叶文玲不仅仅是一个著有小说、散文诸多精品的作家,而是一代中国作家以至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在我看来,叶文玲代表的这一代作家包括王蒙、宗璞、张贤亮、茹志鹃等等,也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走上文坛、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消声匿迹,新时期文坛重新复出并一度成为创作主力的这一代作家。从我国白话文学史的历时发展来考察,他们的“辈份”介于解放前叱咤文坛的文学元老如冰心、巴金、钱钟书、丁玲和80年代中期以后步入文坛的第三支创作力量如贾平凹、莫言、方方、余华之间。他们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