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淡”美的生成及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 ,其生成于中国传统一定的民族思维基础、文化思想基础和审美心理基础之上。当“淡”超越了感官化的本义 ,升华成一个集中表现民族审美精神的审美范畴 ,它包含了清淡求质的艺术表现、冲淡见味的审美境界、恬淡明志的人生追求等多层次丰富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2.
王夫之以“能”、“所”、“格物致知”、“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知”与“行”等几对范畴完成了对中国传统认识论思想批判性的改造,从而建构起中国哲学认识论史上最为宏大且逻辑严密、形式完备的认识论范畴体系。这几对范畴可以说是构成其认识论范畴体系的核心,也是我们把握王夫之认识论的关键。只有通过对这几对范畴各自的内涵的充分考察及其对各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的分析,方可把握王夫之认识范畴体系深刻、丰富的内容,也才能够客观地确定王夫之认识论对古代哲学认识论的系统总结和对近现代认识论的开拓之桥梁作用。本文试…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哲学有个著名的命题———言意之辨。中国哲人们为了解决言意问题,做了另外一种尝试,提出了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象”的范畴,从而确立了“立象以尽意”的传统,形成了一种崇尚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抽象意义的传统思维方式———取象思维方式。中国美学的传统重在“家”,古人通过感性形象把握意义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的本质。“比兴思维”是中国古代取象思维在古代诗歌创作中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4.
意象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和西方文论话语中都是十分重要的诗学范畴。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概念与出自西方传统文化的“意象”概念既有相同、相通之处,亦存在明显的差异。人类文化存在着种种共性,在诗歌意象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中西诗学意象理论的某些共同规律。同时,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等存在着差异性,中西诗学意象理论也存在相异之处,而这种差异在某种意义上说,恰恰构成了一种文化的互补。  相似文献   

5.
“象”之概念最初出现在《易传》中。随着文学创作的积累,文人主体意识逐步觉醒,“意”之意味越来越强化,“象”之中介性和主观意蕴愈突出。“意象”这一审美范畴,在文论家们不断地认知和圆说过程中,逐渐明晰确立起来。意象论体现着中国人重心性、重抒情的意象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重要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6.
“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的元范畴,它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但从总体上来说,“象”经历了一个由哲学范畴到艺术范畴的演变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先秦、汉魏六朝以及唐代是三个相对独立而又具有重要意义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无疑是一个极富魅力的词语。一、阐释方式:从象思维说起。没有“象思维”之“思”就没有意境的创造。二、“象思维”与意境的渊源:(一)道家发端:大象无形是为萌芽。(二)庄子美学:与象罔说相关。庄子关于“象罔、有形和无形、虚实”的辩证解读,和老子的“大象无形”说一起构成中国意境理论赖以形成的哲学基础。而此哲学基础亦是古人“象思维”的萌芽、发展并最终定型的文化传统根基。(三)魏晋玄学:言意之辩的探讨。“言意之辩”的各个阶段皆有“象”的参与。而“辩”的本身又体现了“象思维”的动态整体的特征。三、“象思维”与意境的内涵。从根底上来说,此种与古人哲学智慧紧密缠绕的诗歌意境亦是华夏民族吲有的颇具原生态意味的“象思维”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原型意象与自主情结是原型批评理论家荣格的两个重要理论范畴。寻根文学作为新时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在反思民族历史、寻找民族传统文化之“根”的过程中,表现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寻根文学作家们受民族传统文化这一“自主情结”的驱使,在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原型意象。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渊源流长 ,内容丰富 ,影响深远。李政道曾说 :“一个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不会发展的 ,但是 ,一个抛弃祖先的民族文化也是没有前途的。”美国的英格尔斯也曾说 :“从历史发展看 ,现代化倾向本身就是人类传统文明的健康的继续与延伸。”可见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学语文教材和教学过程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特别是儒家思想和反映儒家思想的文章在中学语文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 ,孔子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仍然经常用。因此 ,作为现代文化的传播者的中学语文教师加强自身传统文化修养是十分必要的。首先 ,中学语文教…  相似文献   

10.
“象”,作为中国古代先哲整体地、形象地把握和反映世界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是我国古代艺术论的基因。《周易》“立象尽意”说关于“象”的独特性质和功能的见解,无论是从易文化对于我们民族审美心理的孕育,还是对古代抒情艺术的发育成长,其意义都不能低估。因而,今天我们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论时,它理所当然地引超人们重视。但是,易象是什么?它和艺术形象之间关系如何?目前看法不一,意见还有分歧,这会造成艺术理论上的混乱。为了清楚地说明它们的关系和影响,只有回到问题本身:易象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狂”范畴在中国思想史及文学史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然而,在中国传统美学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和”始终被视为最高准则,“狂”通常被当做一种异端的审美风格。作为对“中和”的突破和补充, “狂”在文学及思想文化发展中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丰富了传统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十五大报告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这段话非常精辟地论述了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意义和丰富内涵。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研究这一领域来说,它既是为邓小平理论所涵盖,成为其理论光辉所照引的一个分支,又是从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中,来进一步丰富发展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体系的…  相似文献   

13.
审美意象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美学范畴,已被人们广泛使用。然而关于审美意象的诸多问题,理论界至今理解不一,为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审美意象的本质及其思维特征等问题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究。1、审美意象的来源。审美意象在中国古代文论及诗论中统称为意象,《周易》首次把“意”和“象”联系在一起。“象”在《周易》中有“自然之象”、“道之象”和“易象”等不同层面。易象就是意象,但意象却不限于易象。艺术形象也是一种意象,但意象却不一定就是艺术形象。严格地说,专指艺术形象的意象,是一种具有审美品格的特殊意象,即审美意象。2、审美意象的特点:审美意象作为意象的一种,它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但审美意象和非审美意象之间是有着质的区别的,以情感为特质,是审美意象区别于其它意象的基本特征。3、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审美意象和其它意象的思维方式主要都是直观思维,但就其思维的心理机制及其功能来说,却有着质的区别,审美意象的直观思维实质上就是情感思维。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如果要想站在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学习科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工作的出现和发展,正是我国民族理论思维上的一大突破。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秀文化传统的民族,是一个注重教育酷爱学习的民族,关于教育和学习的正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理论丰富,善于思维的民族。在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哲学思想遗产特别宏富。正如杨超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我国古代的哲学遗产是很丰富的。我们中华民族是富于思维的民族,中华民族的辩证思维传统源远流长,同实践有密切联系,在国际上有深远影响。”(《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高度概括的毛泽东哲学思想,作为在富于和善于辩证思  相似文献   

16.
创新思维是对一般思维的创造发挥,是对人们现有的思维方式的超越。中国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变动、时代的发展以及在多种文化的碰撞、融合中不断地变化发展着,但其深层结构变化却相当缓慢。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创新和创新思维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如何打破民族心理深处的思维定势,加快推动创新发展。提高民族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浓缩着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景观,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透视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文言文是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载体;是现代人通往古代文化遗产宝库的“时空隧道”。《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因此,在现实的文言文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8.
博大而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无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滋养着世代中国人以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以这样讲,如果没有传统文化作为底蕴,那么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如果不能够很好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汲取,那么,存在着的中华民族也是丧魂失魄的,至少也是一个“贫血”症或“缺钙”症患者。古人也曾把对传统文化的涉猎形象地比作美食三味:读经胜食佳肴,读史味如膏梁,读子味如菜中佐料。华夏儿女正是依靠这些精美的食品,才不断实现民族灵魂的煅造和完善的。这是发展的主流,但是发展需要代价的,详细地分析整个过程,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美学,由于都产生在奴隶制和封建制这个共同社会基础上,由于都受人类思维发展和文化艺术发展一般规律的制约,其思想性质大体是相同的,本质上都属于古典主义美学的范畴。但因为中国和西方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民族审美心理的差异,美学思想又形成为东方和西方两大系统,在世界美学史上竞放异彩,各有千秋。由于中国的诗歌、书法比较发达,因此我国古代文化就出现了以“言志”为主的表现说。而西方由于史诗、戏剧、雕刻较为盛兴,则产生了以“摹仿”为主的再现说。 1“言志”的表现说。古今中外,一切进步的文学家,文论…  相似文献   

20.
刘颖 《双语学习》2007,(10M):202-202,205
“比德说”是以中国古代哲人的天人相感为思维基础的,是最早的一种以自然物比方人格道德的范畴学说。“比德”是儒家传统伦理美学的重要内容,是我们今天继承民族伦理美学遗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正确的理解“比德说”的内涵和精髓,首先要弄清它的发展脉络,本文就试图对“比德说”的发展作一个简要地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