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避虚就实,实中求活教语文目前,语文课堂存在虚化的现象,尤其是公开课。老师似乎不是在给学生上课,而是在向评委展示自己的才华,课堂上热热闹闹,多媒体、学生表演、小组讨论、学科整合,无选择无目的地一起上,学生、老师都兴致勃勃,而课下,却要对所学的内容进行二次教学,这无疑是对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亵渎。记得在北京听靳家彦执教的《两小儿辩日》,开篇的三读课题让人记忆犹新。一读解决“辩”与“辨”的不同,二读学会正确书写“辩”,三读明确课题“辩”的含义。一个“辩”字,三次不同层次的学习,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方法扎扎实实地学会了…  相似文献   

2.
最近,笔者有幸陪同姚文忠教授调研,听崇州实验区燎原小学《情趣阅读教学》(此课题系中国陶研会承担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主研教师刘惠英执教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两小儿辩日》的随堂课,仿佛是一种艺术享受,听者浑然忘我,沉浸在刘老师创设的鲜活、真实、有趣、有效的教学情境中;沉浸在学语文要“多读多积累”、“多读多总结”、“多读多运用”的巧妙学法指导中。现以此课教学典型片断为例进行评析。一、以“研读”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情趣[案例片段及情景描述](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的互读、互帮、互评的读书活动中读…  相似文献   

3.
陈军:我们提出的《语文课堂学习思考程序的设计与研究》课题已得到不少专家的肯定,这给我们以很大的自信。大家知道,这个“程序设计”主要体现为“三点”环节,即“点读”“点思”与“点练”。“点读”是基础,首先是老师读在点子上,然后引导学生读在点子上;学生读在点子上的关键又是“点思”,即能够抓住重点难点问题自主消解。当然,这需要教师的指点。思考不是凭空的,  相似文献   

4.
容理诚 《师道》2011,(9):23-24
教师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来,挺起胸,精神点,我们一起朗读课文。一是放声读;二是读出语气;三是不要读得太快。上节课我们读得太快,好像一付重担压着我们跑。好,《两小儿辩日》,一、二……  相似文献   

5.
一、活动背景分析 在学校给的每周一节“语文课外阅读课”上,有些老师带着学生到阅览室里阅读沈从文的《边城》,有些老师让学生在教室里读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鲁迅的《呐喊》等名著,而笔者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曹雪芹的《红楼梦》,指导学生设立小课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最终要在汇报课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教学实录】余老师面带笑容走上讲台:“请同学们一起说,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生齐说课题:“夏天也是好天气。”余老师问:“如果有人说夏天不好,那么你读这个标题时,哪个字要读重一点?”生齐答:“‘好’字。”他要求同学们一起试读一遍课题。又问:“如果人们说春天、秋天都是好天气,而你要说夏天也是好天气,那么读这个标题时,应将哪个字的音读得长一点?”生齐答:“‘也’字。”他要求学生再读一次课题。接着,他让学生将上两次读的体会结合起来,重读一次课题(学生将“也”字拖长,“好”字加重齐读课题)。读完课题后,余老师请学生大声…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任务1.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读熟练。2.创设情境,让学生领悟课文蕴含的意义,进行创造性想象。二、教学过程(一)板画动物,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两种小动物,它们是谁呢?请看黑板(画“乌鸦”“狐狸”)。学生说后,老师板书课题。老师边指课题、板画,边说:“咱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发生在狐狸和乌鸦之间的一件事情。请大家先猜一猜在它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那么,在它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2—3遍,思考这个问题,并画出…  相似文献   

8.
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幸在成都七中嘉祥学校聆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两小儿辩日》一课.在课上,不仅领略了王崧舟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更见识了其摒弃浮华,坚持返璞归真的语文态度.观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两小儿辩日》,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一扫语文课堂的浮华,整节课没有精美的课件,没有动听的音乐,更没有教师凸显个人的表演,语言平平实实,教学环节简简单单,仅通过“读文”、“辩斗”、“写话”三个简单的教学环节,就把语文课该有的东西都蕴含其中,“听、说、读、写”样样落实,处处均见语文真功夫.语文课该有的“味”洋溢其中,值得人品味、思考和学习.  相似文献   

9.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一遍 ,然后教师放映配有古典音乐的相关荷叶、荷叶池的图景供学生欣赏。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看得认真 ,听得专注 ,很快便进入了课文情境。二、感知课文内容 ,引导主动参与1 出示与课文相关内容的图片文字课件 ,教师范读课文一遍。2 学生们听后评议。学生甲 :“老师 ,您读得很有感情 ,真好 ,我想像您一样读。”学生乙 :“老师 ,你读‘荷叶是我的摇篮’对‘是’字读得没卷舌 ,请重新跟我读一遍。”学生丙 :“老师 ,我想加上动作读这一句…  相似文献   

10.
《“红领巾”真好》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6课。短短的12行诗,说的是红领巾为小鸟放鸟巢,小鸟感谢红领巾。放鸟巢这事离学生生活较远,文字中也没有多少内容可挖掘。我们采取了老老实实的策略,走好三步棋:认清字、读通书、写好字。识字,是低年级的一个重要学习任务。如何解决好识字问题,是新课程改革中大家都非常关注的问题。所以,李老师在课堂上用了较多的时间和不同的方法认真处理识字教学。读通书,就是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活”课文,和课文融合在一起。每一步都要走“实”,同时要走“活”,不使小朋友疲倦。写好字,李老师着重强调了方法:一看、二写、三对照。但这个环节没有来得及完成。  相似文献   

11.
上午第二节没课,我走进四年级一班教室。这是一堂语文课,田老师正上新课《猎人海力布》。教室里没有电脑、多媒体、投影仪、甚至连幻灯机也没有:身材魁武的田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行清秀的粉笔字:《猎人海力布》。在学生读课题后,田老师开始提问:“想不想知道海力布?”“想知道他的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讲了自己学习的要求。老师简述文体后告诉学生,文章会告诉我们。学生读文。  相似文献   

12.
老师指导学生一遍遍读书,就像燕子妈妈鼓励小燕子一次次认真观察茄子和冬瓜一样,让学生体会怎样读懂课文,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就能体会“认真”的好处,把学文和悟理统一起来。一、例行的“金话筒”节目,说说“找春天”的收获。老师在评价中有意识地渗透认真观察收获大的认识。(照应课的结尾)二、揭示课题,检查预习,指导识字。(略)三、学习课文。1郾听老师读课文,说说知道了什么。(反馈学生听的能力以及对课文的初步理解。)2郾引导:大家听到的有很大不同,理解得还不够。自己读一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新发现。学生自己读课文,谈发现。3…  相似文献   

13.
葛莉 《教育文汇》2012,(9):39-39
前不久,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来我校为三(1)班学生上《给予树》一课。于老师板书课题后,含着慈祥的目光问有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读课题。一位学生主动站起,用足气力读起来,声音特大。于老师先是扶着学生的肩铡馔参岢说:“孩子,请保护你的嗓子”,然后又面向听课老师说:“我们读书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嗓子,不要总是让他们那么大声地读。”  相似文献   

14.
在平时听公开课,发现老师们指导学生“读”的方式很多,如开火车式轮流读、男女分角色读、全班同学齐读、老师示范读……不一而足。而在台湾国文课堂上,笔者还看到一种独特的读——在“课前五分钟”,学生对教学过的课文以循环往复方式进行“回读”,即“循环回读”。  相似文献   

15.
二年级语文《狐虎威》这课书中的“兽”是个生字词,我先后见过位老师教这个词。她们正音、辩形的方法大致相同,也都是正确的。但是在释义上就大不相同了。第一位老师,她首先问学生:“你们到动物  相似文献   

16.
一、基本认识 语言文字训练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例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例子”,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凭借。“自读感悟——赏读积累——迁移运用”教学模式就是围绕学习语言而展开,努力将课文语言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尝试。 二、操作方法 本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如下: 1.自读感悟。 学生自己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语言,感受文章的情感。这一环节学生需读二至三遍课文。第一遍读后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第二遍读  相似文献   

17.
年级:高年级活动课四:老师的鼻子可以摸吗?活动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培养学生能言善辩能力;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引申“可以摸”的问题,说明老师不要摆架子,要和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活动过程:一、激疑导人上课伊始,幻灯出示课题:老师的鼻子可以换吗?学生困惑之际,教师谈话:这节课就来讨论这个问题。二、独立思考学生独立思考这个问题。要求回答可否,并说明理由。三、小组讨论前后左右四人为一讨论组,交流对这一问题的见解。四、展开辩论认为“可以”的组成正方,认为“不可以”的组成反方,展开辩…  相似文献   

18.
封潇老师执教的《两小儿辩日》,在全国"教育艺术杯"课堂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这堂课有两个特点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重视朗读,言文并重;二是以学为主,少教多学。这堂课最明显的特色就是以不同形式的朗读贯穿始终,从教学设计来看,一共安排了五个环节的朗读,每一环节都独具匠心:一读识文,这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二读说文,重在疏通文意;三读辩理,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课文的论辩特色;四读析人,抓住关键字词,让学生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五读启智,总结学习方  相似文献   

19.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很多老师都不陌生,特别是对“老师.我不想读”这句话。对于对这句话不太清楚的人而言.我还是有必要先讲一讲它的出处。这句话出自一个有名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一位老师在上一节公开课时.他请一位学生起来读一下课文.可是这位学生却以“老师,现在我不想读”拒绝了老师的要求。但是这位老师却一点儿也不生气,反而“笑容依然”地请学生坐下,让他等到想读的时候再读。  相似文献   

20.
一、读题释题 ,谈话激趣质疑定标1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学习《两小儿辩日》。(板书)看到课题 ,你们有些什么疑问呢?2 学生提出各自的问题 ,教师调控引导 ,避轻就重 ,导入学习课文。二、以读为本 ,目的明确层次清楚1 请同学们自由把课文读一次 ,要求读准字音。2 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把课文再读一次 ,注意句子的停顿。(出示课文课件 ,在需要停顿的地方打上“/” ,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 ,练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后 ,边读课文边看课后的注释 ,把课文读懂 ,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4 请位同学把课文读一次 ,学生评议。5 老师把课文范读一次 ,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