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科技情报研究机构的建立是比较早的,但情报分析研究工作却不尽使人满意。为了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充分调动情报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使科技情报研究工作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科技情报研究工作必须进行改革。一、改革“脱节”现象,充分发挥情报研究课题的效益我国科技情报研究部门的研究题目与上级领导和决策机关需求结合不够,两者“脱节”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上级领导机关和决策部门,在领导工作的决策程序中,缺乏科学论证这一主要环节。(二)情报部门自身的问题。从事情报研究的单位和个人,对于如何使自己成为上级领导和领导机关决策部门“参谋”“尖兵”“耳目”的观念还不强,自觉性还不够,措施也不得力。  相似文献   

2.
信息通报     
《图书情报工作》2000,44(7):45-45
由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举办的“全国科技信息机构体制改革与发展工作研讨会”于2000年6月20~22日在北京科技会堂召开。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理事长吴武封到会讲话,科技部政策体改司朱传柏副司长作了专题报告。会议既组织了专题讲座,也安排了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闭幕式上,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梁战平作了会议总结。共有107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情报(科技信息)事业在本质上属于软科学研究机构范畴,是软科学研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该事业为重要实践基础和来源的中国情报学研究由于认识的偏差,将科技情报事业简单地等同于图书馆事业,结果被严重地“图书馆学化”。对此,需要正本清源,明确中国科技情报(科技信息)事业的软科学研究机构本质归属内生地决定着以其为重要实践基础和来源的中国情报学的学科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4.
情报观:一个来自实践的命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介绍我国采用“情报”而非“文献”或“信息”来命名科技情报事业的成因;指出由于多年国际交流不畅,加之中外经济发展环境和文化上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对情报这个术语有所争议的原因;认为在国内,情报是因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也必将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实现对其认识的统一。情报应该成为为特定主体决策和行动提供信息服务的核心概念,同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推送”和“拉取”模式的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随着Internet的兴起,“推送”和“拉取”技术在图书馆系统使用越来越多,本文不仅介绍了“推送”和“拉取”技术的含义和作用,还介绍了该中心使用该技术进行信息软件开发和服务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矛盾重重的元数据世界(二)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真溱 《图书情报工作》2002,46(10):23-28
分析“简化”方案的两个实例--FRBR和DC,讨论“搜索引擎”方案、“人海”方案和“简化”方案结合使用,构成网络信息资源加工和序化的总体解决方案,从一个侧面说明信息资源质量的评估对缓解资源管理危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由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鉴定的“核心期刊”,其含义是指“刊载与某一学科有关的信息较多,且水平较高,受到该专业读者特别关注的那些期刊”(作者前言)。该“核心期刊”1992年9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书名出版,作者期望该书能“成为各种类型和不同级别的图书馆采访与收藏中文期刊的参考依据,同时也能成为各个专业和不同层次的读者选择阅读中文期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张卫山 《图书馆杂志》1994,13(4):16-17,45
1992年9月《人民日报》报道:国家科委根据科技情报界的要求,决定把“科技情报”这一名称改为“科技信息”……,在今后的宣传中,特别是外事活动中,少用或不用“情报”一词,而以“信息”代之。于是乎,各地文献情报部门纷纷改名为××科技信息中心,××科技信息研究所。事实上,情报并非如此简单。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看来仍然有必要对此问题再进行一番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述了我国“七五”期间,科技情报计算机检索系统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并对“八五”期间系统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图书情报工作》1986,30(2):41-41
为了强化全院的科学信息系统,切实实行图书、情报一体化,以适应目前和今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并有利于沟通国内外科技情报部门的交往渠道,最近中国科学院发文,决定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相似文献   

11.
凡是一种物品,除了其本身的自然价值以外,有的还有其它不同的价值。在这些价值中,对其他事物起直接作用,短期内就可以产生效益者,我们称其为“硬”价值;如是起间接作用,需经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见其效益者,则称其为“软”价值。科技情报工作既可产生“硬”价值,也可产生“软”价值。研究情报价值的这种复杂性,对于全面认识情报工作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制订有关具体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公共知识中心”说诘难-与龚蛟腾等同志商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分析图书馆是“公共知识中心”一说值得商榷:“公共知识”有很多含义,此处“公共知识”定位不明确;知识必须通过信息化处理后才能存储与流通,而文献是知识信息化的方式,图书馆资源是文献信息,说图书馆是“公共知识中心”并不恰当; 图书馆是“公共知识中心”没有凸现图书馆的人文精神。指出图书馆是读者与文献信息资源双向互动的中心,这一定位说明了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即本质,也充分体现了图书馆事业的人文传统。  相似文献   

13.
在情报工作中引入Intelligence的理论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Intelligence在词典上有两个义项:“智能”和“情报”,与“信息”(inf0rmation)密切相关。上世纪学界对这两个术语有过大量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信息社会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过去潜在的信息和信息技术在人文与社会层面的问题已越来越显现出来。这些问题虽然在表面上已不再是纯粹的信息科学问题,而是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和“健康问题”,但它们又是信息科学研究者所必须面对、重视和研究的。在这些问题中,“信息污染综合症”和“信息技术恐惧综合症”是所谓“信息病”中的两种常见病,颇值得一提。1 信息污染综合症 所谓“信息污染综合症”,是指信息接受者在一定时间内接受了超出机体承受能力的大量繁杂的信息后,来不及分解消化,大脑受到干扰而产生疲劳反应,发生“信息消化不良”,从而导致烦躁不安、头晕脑胀、思维与判断能力下降、消化功能紊乱等症状;  相似文献   

15.
通过招募42位本科生进行实验研究,探讨数字图书馆环境中用户交互信息搜索行为与交互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用户与数字图书馆在不同维度的交互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交互绩效。其中,技术维度的“界面易用性”、“导航清晰性”和“栏目信息组织合理性”,信息维度的“所获信息充分性”及任务维度的“获得任务所需信息的信心”显著影响且可预测用户与数字图书馆的交互绩效。  相似文献   

16.
认为网络舆情信息因其传播模式的网状化、传播内容的开放化、传播主体的隐匿化以及传播手段的个性化等显著特征,使得经典的传播效果理论受到了巨大冲击和挑战。尤其是“把关人”、“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与“使用和满足”等理论所强调的观点或假说,在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实践中,有的得到了印证和加强,而有的出现了背离和不适应。文章试图重新审视和构建新的理论体系,使之与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国内四种非书资源管理系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南京昂克科技有限公司的“非纸质资源管理系统”、杭州卓源科技有限公司的“CD Tower光盘系统”、杭州麦达电子有限公司的“博文非书资料管理系统”、北京畅想之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畅想之星非书资源管理平台”四个非书资源管理系统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8.
虽然电子信息市场是日益免“中介”化的,但信息用户与信息提供者之间可进行直接的信息交换与“信息中介”的存在并无矛盾。信息不平衡与用户质量不确定使得市场效率不足,这将刺激中介继续存在与兴盛。  相似文献   

19.
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使用与满足分析——以上海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武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4):15-19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的5个主要动机是(按其重要性排序):“工具性期望”、“资讯性期望”、“替代性期望”、“互动性期望”和“创新性期望”,而且他们对手机阅读所提供的不同服务的满意度认知与他们对手机阅读使用动机的重要性认知基本是吻合的;除了使用动机之外,影响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还包括使用频率、依赖程度、阅读场所、阅读方式和使用手机类型这5个变量。  相似文献   

20.
以基于Web2.0的社会网络用户“社会联系”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仿生学”意义上群体行为的社会特征,并呈逻辑关联地分析从“人机交互”到“人信息交互”、“社会交互”发展历程中的动力因素及本质特征,社会网络信息资源生成模式的“自组织”现象及其弊端,指出从语义关联角度集成社会网络资源的“社会语义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在以基于“社会提示”的社会导航及Bradford分布对社会网络的信息资源所产生的过度离散现象进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