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公共借阅权的概念及其在国外的发展情况和保护模式,分析我国引入该制度的可行性以及存在的障碍,提出建立我国公共借阅权制度(包括权利主体、客体、补偿金的计算方式)以及管理机构等在内的具体设计,结合国情分析现阶段我国还不能实施公共借阅权制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我国公共借阅权之制度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公共借阅权的意义和各国立法实践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公共借阅权的概念;建议将公共借阅权纳入我国著作权法中,将版权保护中心作为补偿金的管理机构,并提出了公共借阅权的权利主体、补偿金的计算方式、补偿金给付方式等一系列具体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 随着数字出版物利用率的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可共享性和知识产权之间的矛盾加剧。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对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进行补偿,使信息资源公共供给合法化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方法/过程] 采用比较研究和文本分析法,对英国的电子书公共借阅权相关法案进行分析,总结电子书公共借阅权以及补偿金的特点等。[结果/结论] 英国电子书公共借阅权具有准版权模式和版权模式并行,以版权模式为主、率先将电子书纳入权利客体以及给予权利主体较大权限的特点;补偿金具有来源为政府财政拨款、计算以借阅次数为依据等特点。我国可以借鉴英国电子书公共借阅权和补偿金的细则等来实行数字出版物公共借阅权补偿金。  相似文献   

4.
欧盟EC92/100指令直接将图书馆公共借阅活动纳入出借权调整范畴,因此将对图书馆公共借阅服务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就其立法动因、权利主体和客体及其权利限制,探讨了对图书馆公共借阅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随着版权产业的发展、国际版权保护日趋强化,公共借阅权制度在一些国家的相继确立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文章总结归纳了国内学者对公共借阅权制度的不同观点,阐明笔者对公共借阅权制度的肯定态度,并结合本国国情分析了现阶段我国还不能实施公共借阅权制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论文主要从法哲学与经济学的视角论述公共借阅权权利形态的合理性,首先对公共借阅权的概念进行阐释,然后分别从法哲学与经济学的视角运用财产劳动论和财产人格论以及公共产品理论论证了公共借阅权权利形态的合理性.经过论证,论文提出,公共借阅权的权利形态本身具有合理性,我们需要客观、全面地看待公共借阅权这一新生事物,避免一味地盲目肯定或否定。  相似文献   

7.
在公共借阅权制度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我国能否借鉴或引进该制度成了国内学者争议的焦点。文章从公共借阅权制度的发展现状入手,深入分析公共借阅权制度的影响,并从我国国情、法律基础、图书馆作用及经费问题四方面对我国目前不宜引入该制度的原因进行探析,为今后我国公共借阅权制度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关于公共借阅权制度本土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版权产业的发展、国际版权保护日趋强化,公共借阅权制度在一些国家的相继确立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文章总结归纳了国内学者对公共借阅权制度的不同观点,阐明笔者对公共借阅权制度的肯定态度,并结合本国国情分析了现阶段我国还不能实施公共借阅权制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欧盟92/100指令对图书馆公共借阅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欧盟EC92/100指令直接将图书馆公共借阅活动纳入出借权调整范畴,因此将对图书馆公共借阅服务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就其立法动因、权利主体和客体及其权利限制,探讨了对图书馆公共借阅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公共借阅权用以补偿作者因公共图书馆提供其作品予公众借阅而承受的潜在损失,或者作为政府对艺术的支持而产生,其权利观念源于德国,是著作权人意识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管理系统、评估系统等构成了公共借阅权制度的外部构造;客体、主体、内容、救济等构成了该制度的内部构造。公共借阅权制度的正当性基础在于鼓励创作,加速知识产能的利用和转化。[方法/过程]基于该制度具有鼓励文化创新、丰富文化市场的生产性功能,并对社会利用作品所生之利益进行再分配。比较法上的实证数据表明,除极个别例外,公共借阅权制度不会对公共图书馆借阅活动造成影响。数字经济时代下,该制度出现了更为重要的应用前景。[结果/结论]从我国目前社会、文化和其他方面发展情况看,在第三次著作权法修改中有引进该制度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