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6 毫秒
1.
如今阅读网络文本,包括在网上读书、搜索资料已经成为年轻人习以为常,甚至产生依赖的生活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轻人对印刷文本图书的阅读时间和阅读兴趣,也对图书的编辑出版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不谈网络文本(如小说)为印刷文本提供了出版资源,也不谈印刷文本图书被搬移到网络上,收入"超星"等数字图书馆或者在网络读书频道上转载等现象,这些只是载体形式的转换.本文关注的问题是:网络文本的链接方式已经对印刷文本图书的结构,或者说作者的思维模式产生了影响,从而为图书面貌带来了标新立异的变化.不妨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阅读行为问卷的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网络阅读盛行,读屏多于读书,传统阅读受冷落,图书馆利用率降低.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图书馆引导大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网络阅读中的文本尊重情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本尊重是中国优秀的阅读传统之一。本文从对知识的尊重和对书籍的爱护两个角度,分析了文本尊重情结在传统阅读中形成的原因,以及在网络阅读中终结的原因,最后指出知识的吸收和文化的传承,仍然必须依赖传统阅读,并提出了重塑网络时代文本尊重的一些办法。  相似文献   

4.
高校网络阅读的发展和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沂秋 《兰台世界》2005,(15):48-49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存储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信息资源日益丰富,人们获取信息、相互交流的途径和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破了空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网络阅读这种全新的阅读方式开始走人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生活,并对传统阅读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人们开始对年轻的一代的读书状况担忧,甚至批评他们是没有多少阅读欲望的一代.有鉴于此,笔者对网络阅读的概况、现状和前景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使人们对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有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详尽分析公众阅读状况的基础上,阐释了传统文本阅读的价值和意义。针对网络阅读的蓬勃兴起,文章在深入剖析了其利弊后,对网络阅读指导的主体、作用和方法进行了阐述并论证了经典阅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给传统的文本阅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了准确把握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本阅读的现状,课题组从上海图书馆抽取了2010年各大类外借排行前100位图书的所有读者信息,运用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目前以公共图书馆为平台的传统文本阅读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样本读者在阅读类别、性别差异、年龄分布、区域分布以及职业分布上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声音     
《网络传播》2007,(4):83
“有人说,现在有了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变得丰富广阔,读不读书,关系不大了。这是片面的看法。网络的出现,使阅读的方式多了一个有效的渠道,是一件好事。网上的阅读和传统的读书,不能互相取代,但可以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8.
在网络阅读时代,网络文本和读者都发生了迥异于纸媒阅读时代的结构性变化。网络在给大众带来阅读自由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如信息焦虑、阅读浅表化等问题,这使文本和读者主体性的构建成为网络阅读关注的焦点。接受美学对文本和读者主体地位的研究理论,为人们认识网络阅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并为网络阅读构建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近二十余年来,即此世纪之交的时代,随着电视、网络与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藏书与读书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数据库、电子书的出现,颠覆了人们的藏书理念;而网络阅读、手机阅读也改变着传统的阅读习惯.这是读书人生活的一场真正革命,不能不让人迷惑与反思.我们对中国阅读史的研究,或许正是基于现实的一种历史反思.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认为,未经过读者阅读的作品只能是"第一文本",经过读者阅读后的作品才是"第二文本"。阅读使作品的意义得以实现。图书馆导读普遍存在居高临下、忽视读者的倾向。接受阅读理论中关于"第二文本"的观点为图书馆导读的实践指明了方向,即重视读者对作品的阐述及读者阅读经验之间的交流和分享。面对网络环境下阅读载体、阅读方式的改变,图书馆必须调整传统导读的内容与形式,并在此过程中寻找阅读理论和导读方式的创新和发展,从"第一文本"发现转向"第二文本"发现。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要重视读者的阅读活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陈维坚 《图书馆论坛》2003,23(4):109-111
阅读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活动。现代社会由于多种媒体并存和互动,使阅读具有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生活多元化,休闲阅读逐渐兴起并成为读者的重要阅读行为。图书馆必须正确把握阅读的时代特点,更加重视读者的阅读活动并认真加以指导。  相似文献   

12.
刘伟  井景文 《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5):138-143
[目的/意义] 突发公共事件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行为习惯。非常态化环境下,公众的阅读需求、阅读方式与习惯也相应发生变化,这对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方法/过程] 根据相关理论及法理依据,探讨突发公共事件中图书馆阅读服务所承载的责任与功能,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公众阅读需求特点与行为习惯,针对性地提出阅读服务供给策略和可行性建议。[结果/结论] 图书馆要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进行科学筛选,积极开展危机应对的定题服务,在强化线上阅读推广的同时,注重读者群体的心理调节,进一步提升价值功能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茆意宏 《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5):131-137
[目的/意义] 对全民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国内在线阅读服务的举措进行总结与分析,为我国在线阅读服务发展提供建议。[方法/过程] 借助微信、微博、网站等平台在线跟踪出版社、图书馆等阅读服务机构在防控疫情期间开展在线阅读服务的举措,对其表现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结论] 大疫当前,各类阅读服务机构均将服务重心转移到在线服务,并根据各类读者的多元阅读需求,加大系统保障力度,紧急出版防疫出版物,扩大网上优质读物传播。服务效果总体表现不错,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人们需要变压力为动力,进一步完善在线阅读服务体系,提高综合性阅读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4.
移动互联网用户阅读交流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梳理交流与协作信息行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移动阅读交流行为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大部分移动阅读用户都会与别人交流阅读内容,26-30岁、本科学历的用户移动阅读交流的比例最高,收入越高的用户交流比例越高;即时通信工具和微博是当前移动阅读交流最受欢迎的公共平台,腾讯、新浪、中国移动、百度的阅读平台是最受欢迎的专门阅读社区;移动阅读用户交流最多的对象是自己的好友,其次是其他读者和作者;交流最多的内容是评论,其次是摘要,再次是阅读笔记、标签、批注等;使用最多的移动阅读交流方法是聊天讨论,其次是发表评论,再次是转发、发表日志心情、关注或收看收听、上传、推荐;移动阅读交流后最多的延伸行为是查询了解相关知识,其次是访问相关链接网站。基于调查分析结论,提出有针对性地改进移动阅读服务内容和方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阅读活动的心理分析及图书馆的服务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者在阅读活动中会产生专注与焦虑、共鸣和痴迷、疲劳和倦怠的心理,图书馆应该营造舒适的阅读环境,缓解读者阅读过程中的疲劳和倦怠心理,增加阅读的愉悦度;用良好的服务态度,使读者产生积极的阅读心理,提高阅读效率;采用个性化的导读方法,减少读者选择读物的盲目性和焦虑心理,提高阅读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33个省(市)级图书馆的主页进行访问,调查分析当前公共图书馆网络推荐书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公共图书馆应通过网络平台满足用户阅读的个性化需求、注重内容信息的深层次揭示、构建推荐书目互动平台,促进推荐书目的获取与利用,从而实现全民阅读推广。  相似文献   

17.
文献导读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文献导读的涵义,对导读工作、导读原则、导读方法、导读教育、导读内容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述,它们是构成文献导读学这一门新兴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力争使文献导读学成为导读员指导、辅导读者阅读的理论依据,目的是提高读者的阅读效果,改善其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人类的重要文化活动,图书馆在人们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推广中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欧美图书馆通过公民阅读权保障、全民阅读氛围营造、阅读环境优化、多元化常态性阅读推广活动开展、注重多元合作等多元化模式推动着本国的阅读运动,并为图书馆自身、读者以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成效。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国内图书馆界在开展阅读推广中应注重多元合作、多元主体互动环境构建、长效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立体阅读环境构建等。  相似文献   

19.
基于读者阅读心理的高校图书馆工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读者的阅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情况,关系到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开展的成效,了解并掌握读者阅读心理,有利于了解读者需求,促进读者阅读行为的实现。文章在对读者阅读心理进行简单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学生的阅读心理特征和图书馆工作对读者阅读心理的影响,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阅读的方式、习惯和目的出发,分析图书馆是否需要开展阅读指导、如何开展阅读指导,提出了将阅读的目的分成当前目的和长远目的,既保护读者阅读自由,又引导读者兼顾长远发展,既提倡经典阅读,又利用现代技术的观点。该文为2009年第四期“数字时代的阅读专题”文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