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荀勖<中经新簿>"但录题",是指其仅详载每部书的篇目,而没有介绍作者、评价图书的叙录.<皇览簿>一书因为篇目众多,而在<中经新簿>中单独分为一卷."荀勖<中经新簿>是有叙录的"这一说法,出于对史料的多种误解,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
也谈《中经新簿》四部之小类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认为《隋书·经籍志》记载的荀勖《中经新簿》四部之下的十四个名称,实际上是其分卷名称,不是真正的小类。但丙部对史书的初步区分、《皇览簿》独为一卷、丁部图赞之分,在目录学史上很有意义。《中经新簿》只收录了十六卷佛经,并无包括"佛经书簿"二卷之可能。  相似文献   

3.
自《七略》到《隋志》,是由六分法到四分法的变化、过渡、最后趋于完成的时期,这中间,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东晋李充更换四部乙丙顺序,王俭《七志》九分,阮孝绪《七录》内篇五、外篇二,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如何适应历史书籍的上升和兵书、数术、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有关《中经新簿》四部之小类的不同观点及其形成原因之基础上,通过研究相关史料,认为《中经新簿》四部之下更有小类。  相似文献   

5.
关于古代目录的提要体例,王重民先生曾明确指出,我国古代提要目录有叙录体、传录体和辑录体三种类型。"刘向校书的叙录能够全面的评价一书的内容(包括著者事迹),是我国编写提要、解题的正宗"。"王俭《七志》对撰人‘每立一传’以代替提要,僧佑的《出三藏记集》述列传以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不过,目录学史上,关于传录体的界定还是有着一定的分歧,即被著录之  相似文献   

6.
黄光 《新闻爱好者》2008,(11):146-147
荀勖,字公曾,出生年月不详。289年去世。晋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荀爽曾孙。早慧好学。荀勖博学多才,入晋后曾和贾充一起修订法令。掌管乐事,又修正律吕。领秘书监事,曾和张华一起,按刘向《别录》整理典籍。他们用了大约6年时间,对10万余卷图书进行整理复校,以黄绢抄写,青白丝绸包裹,仿魏秘书郎郑默所编的宫廷藏书目录《中经》(又称《魏中经簿》)编成《中经新簿》(又称《晋中经簿》)。据阮孝绪《古今书最》所记载,该书共16卷,著录图书1885部,20935卷(《隋书·经籍志》记为29945卷)。  相似文献   

7.
李佳宇 《兰台世界》2017,(7):115-117
西汉刘向受诏主持中央藏书的整理工作,为各书写定叙录,而这些叙录被另编一书成为《别录》,时间应该在郑玄之前的东汉时期,原因有三:一者,距刘向时代最近的《汉书》并未提到《别录》一书;二者,阮孝绪《七录序》关于《别录》的叙述存在疑点;三者,《别录》一书在郑玄时才见录于文献典籍。  相似文献   

8.
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第一次对我国图书进行大规模校理,"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汉书艺文志》),这就是刘向所作的叙录。这些叙录存于今者虽仅见于《战国策》、《孙卿新书》等数篇,但这是我们研究校勘史、目录史乃至书籍制度史的宝贵资料。刘氏这些叙录是按一定格式写成的,在交待  相似文献   

9.
赵晨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2):141-146
[目的/意义]《玉函山房藏书簿录》是清代文献学家马国翰的私人藏书目,其分类具有独到之处,本文意在探讨其特色与形成这种特色的原因。[方法/过程]将《玉函山房藏书簿录》的四个部类分别与《经义考》、《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公私书目进行比较,以明确其特色。[结果/结论]《玉函山房藏书簿录》的设类体现出守旧与创新的结合,经编诸类目既借鉴《经义考》,又吸收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创新之处,史编、子编则相对保守,在分类设置上墨守旧规。通过对《玉函山房藏书簿录》分类设置的探讨,明晰其兼具保守性和创新性的鲜明特点,也因为这种特点,《玉函山房藏书簿录》的类目设置和书籍归类也存在一些不当之处。尽管如此,《玉函山房藏书簿录》作为一部私人藏书目,也是具有独特价值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目录之书的提要传统,创始于西汉刘向的《别录》,其时称之为“叙录”。“叙录”的内容,除著录书名、篇目及雠校原委外,还记述著者生平,说明书名含义及书之性质,考辨书之真伪,论述其价值与学术源流。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玉函山房藏书簿录》的版本著录形式、马国翰藏书的版本特点以及藏书中的精品,对研究清代刻书与私人藏书有较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我国殷周时期已经有了书目的萌芽,但正式的校书编目工作则始于西汉。刘歆继承其父刘向遗志。编成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具有开创之功。它在校勘整理文化古籍的基础上创立了撰写叙录、总序、大序、小序等方法,对后世目录学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荀勖,我国四部分类法的奠基人,其《中经新簿》的创新为我国目录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近现代的许多目录学著作,对于“目录”一词的解释,大体都认为:“目”,是指篇目,“录”是指叙录,篇目和叙录合起来组成“目录”一词,如: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何谓目录?目指篇目.录而合篇目及叙言之也”(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6页). 王重民《普通目录学》:“目是篇目,指书的篇或卷的名称.录是叙录,即书的内容和  相似文献   

15.
崇文总目     
《津图学刊》2004,(6):31-31
北宋王尧臣、欧阳修等奉敕仿唐《群书四部录》编撰,于仁宗庆历元年(1041)完成,赐名《崇文总目》。全书66卷,另有叙录1卷,分四部45类,著录图书30669卷。  相似文献   

16.
邓建 《图书馆学刊》2009,31(10):81-83
通过对正史艺文(经籍)志中的“目录之目录”——簿录篇和目录类进行考察,可以窥知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流变。《隋书·经籍志·簿录篇》是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的首例“目录之目录”,表明中国古代目录学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从《旧唐书·经籍志·目录类》到《清史稿·艺文志·目录类》,“目录之目录”不断发展,渐次兴盛,展现了中国古代目录学逐渐走向鼎盛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王耀 《历史档案》2017,(3):124-130
近年来,古地图因为其形象化地表达各类历史信息,日益受到研究者重视。国内外诸多藏图机构的古地图目录已经做了整理和刊布,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舆图要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的《舆图指要: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中国古地图叙录》以及《欧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图叙录》、《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等,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便利,功莫大焉。  相似文献   

18.
在目录学的研究中,易混淆目录和目录学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从而导致言目录学之作用,实际却充之以目录之功能。为了弄清目录和目录学的作用,本文就此问题试作四点论述,请同行专家和师友们斧正。一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目指篇名,即书的篇或卷的名称。录指叙录,即书的内容,作者事迹,书的评价,校勘经过等之简要文字说明。目录一词,最早见于《七略》:“《尚书》有青丝编目录。”这里指《尚书》一书的目录而言;两汉刘向校书时的“条其篇目”、“录而奏之”  相似文献   

19.
四部分类法之起源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列举并分析四部分类法起源的不同观点之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相关史料,认为四部分类法源于荀勖之《中经新簿》。  相似文献   

20.
再论《中经新簿》四部之小类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也谈(中经新簿)四部之小类问题>一文的基础上,仍然认为<中经新簿>四部之下更有小类,佛经以附录形式列在甲乙丙丁四部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