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网络舆论是一种新型的舆论形式,它是指网民对于自己所关心话题,以网络媒体为载体,通过网络公共空间,公开表达的意见.在中国,网络舆论主要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论坛(BBS)及新闻跟帖以及微博等共同反映与形成.在现代传播环境之下,大学生使用互联网并在网络上表达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了具有大学生群体特征的网络舆论行为.从“哈警察打人事件”到“躲猫猫事件”,从周久耕“天价香烟”案到河南“灵宝跨省抓捕发帖人王帅案”等等,这些著名的网络事件的传播和解决,网络舆论尤其以大学生为代表的网络舆论以其独特的方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勇  张旭 《新闻世界》2012,(1):104-105
网络为民意表达、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无垠的空间,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空前高涨,从“周老虎”、“天价烟”、“南京飙车”案,到“郭美美”、“小悦悦’’事件,无不与网络舆论监督有关。当我们在为网络舆论强大的影响力和网民的热情欢呼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网络舆论存在的非理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浅谈BBS中的“舆论绑架”与媒介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媒介所建构的公共舆论,哈贝马斯曾经认为是使公共利益“实际上是一种精心策划的公共舆论”,①是公共领域被伪私人化的过程,信息失去了公共性,公众则在一定程度上被沦为舆论的傀儡。网络社会的崛起,尤其是网民对BBS论坛的深度接触与高度参与,极大地扩展了个体自我传播的时空  相似文献   

4.
智能技术为舆论的生成、传播、扩散提供了物理空间,移动舆论场在这个新的媒介空间中得以形成,并呈现出不同的生态特征与传播特点,面对智能时代移动舆论场新的传播特点,舆论引导的思维也需要升级:在融合传播中实现话语权输出,在协商传播中完善舆论治理体系,在公共传播中涵养网络舆论生态.  相似文献   

5.
杨朝娇 《东南传播》2010,(12):30-32
广东网络问政实践中,网民对公共事务的平等参与塑造了理性公民,网络问政平台拓展了公共空间,网络问政议题形成了公共舆论,这体现了网络问政对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与延伸。在此基础上,从政府角度通过加大信息公开来保障公共领域的合法性,加强网络问政的制度化建设来拓展公共空间,从公众角度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而形成理性、批判性、建设性的公众舆论等是现代公共领域借助网络时代得以扩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郑恩  徐雅兰 《新闻界》2012,(7):64-68
风险社会中的危机传播是“自反性现代化”的典型表征.本文从传播学角度揭示了危机信息的传播模式,以情境式危机传播理论(SCCT)分析了危机传播的主要特征和研究框架.通过考察新媒体赋权特征,分析了危机舆论的生成与转化机制.政府应通过“媒介治理”动员多元主体的危机共治,实现“泛传播”安全.“媒介善治”代表了危机传播治理的深层生态学方向,它对公共危机管理,特别是危机舆情、重大突发性事件等泛传播安全都有较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杜洁 《东南传播》2018,(5):64-67
一直以来,医患矛盾由于其社会敏感度成为关注度较高的社会公共议题.新媒介环境下,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和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为新媒体用户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力量支撑.移动化、交互性的新媒体在网络社区构建了新的传播格局,其自由、平等、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营造了新的舆论影响.大众对舆论双方的权力围观成为了新媒体网络社群舆论事件的传播内核,促使舆论场成为一个复杂多元的动态系统,并且形成了三级推进机制.提高用户的舆论理性围观意识,避免网络暴力、群体极化效应的出现成为当前医患矛盾网络舆情传播面临的新任务.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大大调动了人们参与公共事务和政治生活的积极性,促进了公共舆论的构建。但是,社会化媒体的技术特征、信息传播方式和用户特点等因素也同时限制了公共舆论的形成。要科学有效地发挥社会化媒体在公共舆论构建中的作用,就要从传播通道和内容上加强监管,并规范公众信息传播行为,加强其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渗透,实现媒体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政府公共传播是组织传播和媒介规范的交叉概念。作为推动民主社会进程的机制构成,政府公共传播是基于公共决策、信息接近和社会责任的最佳社会决策框架而建立的“公共话语系统”。社交媒体重构了政府公共传播的要素指涉语境,“秩序协同”成为我国政府公共传播话语实践的主导模式。通过运用语境重构方法对微信平台的政府公共传播多元话语主体生成的关键文本进行文本间语境重构分析,以检验政府公共传播各行动者在社交媒体的策略实践能力。研究发现,在重大公共事件传播中,官方机构以“权威发布”的强话语文本建构公共传播“主调”,并通过机构间文本互文和修辞维持话语秩序。媒体文本对政府文本,尤其是关键文本高度依赖并将“协作修辞”作为其主要话语策略,此外,公众参与政府公共传播的话语空间仍然有限。据此,本文提出了我国政府公共传播的“协同责任”媒介规范理论,主张社会责任论与公民参与相结合的责任协同范式。  相似文献   

10.
被社会各界炒得沸沸扬扬的“华南虎事件”随着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的结束终于告一段落了。作为2007年最引人关注的网络舆论话题,“华南虎事件”不仅捧红了周正龙,也使网络媒体自身大红大紫,从“虐猫事件”,“后妈虐童事件”一直到“华南虎事件”,网络媒体都首当其冲的成为了公共舆论的主导阵地,成千上万的公众参与到网络这个博大空间中,对网络舆论的快速形成和不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网络舆论的优势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舆论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1.
当代德国著名思想家尤根·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在其经典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提出公共领域这一概念,并且详细论述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理想状态和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12.
崔萌 《图书馆学刊》2010,32(6):15-17
公共图书馆是由政府投资兴办的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文化精神产品,使全体公民自由、免费和共同享用的公益性事业。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公益性原则仍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目标和发展方向。脱离公益性原则,公共图书馆就不再是公共图书馆。  相似文献   

13.
新公共管理与公共图书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蕾 《图书馆》2008,(3):88-89
本文以新公共管理为切入点,探讨公共图书馆在新形势下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公共产品角度出发,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存在的体制僵化、经费不足、无法可依和观念落后等现实不足进行分析,提出对公共图书馆实现全面公益性服务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论述了坚持图书馆公益性对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的意义,有助于促进图书馆公共利益的整合、扩大读者范围、提高服务工作绩效、维护与读者的关系。公益性服务理念在图书馆的实践,将增强理念、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公益培训、创新服务方式。针对当前形势下公共图书馆如何坚持公益性服务展开重点论述。  相似文献   

16.
公共图书馆公共关系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关系被称为信息社会的"润滑剂"和"催化剂",公共图书馆也需要借助公共关系来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公共图书馆开展公共关系工作可以增加经费、增进人们对公共图书馆的了解、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塑造与改善公共图书馆的形象。公共图书馆为了进一步开展公共关系工作,必须加强危机公关、提供优质服务,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加强行业宣传、形象宣传及网络宣传等。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的公共性质与公共目标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王子舟 《图书馆论坛》2004,24(6):31-35,269
图书馆是人类公共需求的产物,最早的图书馆一经产生就具有公共性质、图书馆服务是一种公共物品,这种公共物品性质决定图书馆不能转制,变为企业走产业化道路。图书馆服务所追求的公共目标是平等与自由,这是社会公共目标在知识服务领域里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把公共还给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回顾了公共图书馆公共精神与公共职能缺失、复归的历程,认为城市图书馆回归公共可以有力地促进公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9.
《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作为国家层面体现政府责任的公共文化服务“底线标准”,将公共图书馆相关指标纳入其中,具有鲜明特色。各地分类制定的地方公共文化相关标准有诸多创新和发展,推动了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提升了图书馆服务能力,助推了全民阅读活动开展,创新了人才队伍建设路径。新近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在经费保障、硬件设施及服务活动方面与已出台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有所呼应。随着图书馆事业发展理念逐步向效能导向的全局观念转变,公共图书馆行业已有标准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制定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参考。公共图书馆应顺势而为,通过标准化建设助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早日实现。参考文献52。  相似文献   

20.
美国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服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引言 2009年夏.在国家文化部和美国博物馆图书馆署合作的框架下,中国图书馆学会组织了由河北、河南、辽宁、吉林、浙江、广州、云南、重庆、四川和西藏等十省(区)的九位省级图书馆副馆长和一位市图书馆馆长组成的专业团队访问美国。这是一次互访活动。这次开展的图书馆界互访交流活动是建国以来中美图书馆界专业交流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一次。我有幸成为首访团队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