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文  陈昌凤 《中国出版》2023,(10):30-34
立足于新闻传播学视野,对国内外期刊的相关前沿成果展开爬梳,提炼出算法边界、算法审计、算法参与、人机关系以及算法与数字新闻业5个具体研究议题,揭示出两个新的智能媒体研究趋势:其一,随着算法在生活中的渗透日益深刻,大量研究从探究算法的“可为”转向反思算法的“不可为”,审计其对社会秩序的挑战,批判性地思考智能技术“可为”与“不可为”之间的界限如何得以建构;其二,研究者的重心正从“算法”向“用户”偏移,对人与算法之间合作、冲突的现实样态展开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人机共生下的关系协商问题。  相似文献   

2.
杨洸  佘佳玲 《新闻大学》2020,(2):102-118,123
算法已成为当今数字媒体技术的决定性因素,新闻推荐平台借助算法技术连接人与信息,为人们提供个性化的新闻服务。本研究基于算法和用户互动的视角,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新闻算法推荐平台的使用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算法推荐的信息可见性、用户主动性和信息茧房效应。结果显示,新闻算法推荐整体上以用户为中心,在新闻可见性上,用户对趣味新奇性价值的认知感最强,新闻个性化程度凸显;用户对新闻推荐的使用上,以被动浏览行为最为普遍,自主性总体不高;用户对推荐算法技术有一定了解,表现出一定的算法素养;算法推荐对用户并未造成单纯的信息茧房效应,它同样可扩大受众接触资讯的范围,将用户带入更广阔的世界。最后,本文讨论了用户和算法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不是彼此孤立的存在,而是始终处于相互响应、相互发展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初云玲 《传媒》2023,(8):54-56
媒介技术介入视频创作不仅赋予了用户参与互动的权利,还通过多种交互形式向用户提供了丰富的互动体验。本文以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基础,结合互动视频相关案例对互动视频的交互类型、交互效果与交互策略进行全面论述。研究表明,视频与互动技术的结合产生了全新体验,并在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个体自我互动、个体与群体互动及个体与媒介互动三种类型。而作为一种全新的视频形式,互动视频未来还需在互动剧本、互动空间、交互设计等方面不断改进,从而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互动体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随着数字技术发展,算法成为信息传播与社会建构变革的关键要素。文章局部考察了抖音直播中的算法推荐现象,也尝试对抖音直播中的算法推荐现象研究进行经验性材料补充。【方法】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扎根理论三级编码梳理出“驯化”“反向驯化”两个核心解释范畴,进一步对话驯化理论。【结果】在驯化层面,算法推荐是有一定驯化难度、具有隐蔽性特征的对象,用户驯化算法推荐及其相关内容有两条基本路径,同时平台中的算法推荐在不同功能区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在反向驯化层面,从行为到观念、从个体到群体,算法推荐对直播参与者的驯化是潜移默化的。同时,反向驯化逻辑与算法推荐的自身设计之间存在强相关关系。【结论】算法推荐对于直播参与者并无不益之处,但也存在一种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之中隐性的控制逻辑。  相似文献   

5.
在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档案数字叙事凭借其沉浸式和互动性特点,使档案数字叙事用户与档案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用户在档案数字叙事空间中进行互动,从而获得情理共鸣。论文依据兰德尔·柯林斯提出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从互动仪式链构建的空间界限、符号焦点、用户群体、情感基础四个方面分析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的仪式运行机制,对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的仪式构建提供可行方案,最后对档案数字叙事仪式链进行情感能量分析。通过引导用户在档案数字叙事中的情感积累,构建差异化的档案叙事互动市场,为档案利用与赋能提供理论方法,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算法偏见是社会偏见在算法信息社会的延伸,映射信息不平等。本文采用系统综述方法,对国内外算法偏见类型的实证研究进行梳理综合,在界定算法偏见的内涵和外延基础上,整合算法偏见的二元主体概念框架,并归纳算法偏见的三条形成链,包括人类智能系统内的偏见链、人工智能系统内的偏见循环圈、人类智能系统到人工智能系统的偏见作用路径。然后从功能主义、冲突论、还原论和马克思主义角度反思算法偏见研究的哲理基础。最后从信息科学视角构建技术、信息、用户之间的三元交互影响模型,讨论算法偏见在技术、信息、用户三要素互动过程中的存在形式,并发现算法偏见导致的三类不平等现象——信息呈现不平等、信息分布不均衡和新型数字不平等。研究结果深刻揭示了算法时代的信息社会问题,并赋予信息领域的传统不平等话语新的内涵与外延,为信息职业人员应对算法时代新挑战提供思路和参考。图3。表2。参考文献92。  相似文献   

7.
何天平 《新闻大学》2023,(1):28-38+119
基于数字新闻学的阐释框架,文章尝试描摹数字技术的介入促使新闻叙事产生的整体性变革。研究认为,基于数字叙事的文本构成、基于情感叙事的核心语法和基于关系叙事的组织逻辑,构成阐释数字新闻叙事结构的一般框架,并塑造出操作化真实、公共情感和参与式诠释这三种主导性叙事话语,呈现出模型化、共情式、协商性的叙事文化特征。更进一步地,文章也强调研究者应当在建构的同时予以反思,思考变革中的数字新闻叙事“可能”与“可为”之空间。  相似文献   

8.
应用互动数字叙事(InteractiveDigitalNarrative,IDN)框架,提出在设计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XR)类科普童书产品的过程中,基于纸质书叙事符号与扩展现实交互界面形成映射关系,依托纸质书角色间的互动形成叙事情境,并将该情境迁移到扩展现实互动体验设计中。进而提出以视、听、触的隐喻性叙事符号、角色间社会化互动的叙事情境、第一人称视点的叙事视角作为扩展现实科普童书的互动数字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9.
信任是数字环境下文化遗产数字叙事的基础。文化遗产数字叙事是一种具有重构和演绎特质的叙事方式,在数字化、数据化和艺术化阶段会产生不同的信任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系统,文化遗产数字叙事的人机交互特征体现出系统、信息和用户之间的相互连通和协同影响,系统叙事的可信度和用户体验的信任感构成了信任模型的双向动态互动,涉及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叙事性架构、数字化呈现、系统本身的功能建设和知识服务,以及用户的意图和行动。文化遗产数字叙事信任模型不仅有助于提升文化遗产的数智化活化利用水平,促进对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深度挖掘、叙事内容的创意演绎、文化内涵的有效阐释与呈现,而且有望为可信的文化遗产数字叙事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助力文化遗产数字化转型发展。图3。参考文献46。  相似文献   

10.
新闻推送对世界的二次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建构的拟态世界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而是对现实世界中影响信息选择与传播的各种力量角逐和协商的综合反映.新闻推送的产生是网络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为满足网络用户的新闻获取而进行的自觉进化.新闻推送过程既反映了人与计算机之间的智能互动,又反映了新闻推送主体与社会集体意识之间的微妙互动.新闻推送的结果作用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与观察,从而完成对现实世界的二次重构.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试图从技术层面,通过对算法推荐流程的观察与研究,在算法输入数据搜集与审查环节的纰漏、算法模型设计的偏见与偏差、用户权利滥用破坏信息流的互动环境等方面建立分析框架,对聚合类新闻客户端算法偏见的衍生机制进行系统研究,为算法偏见治理、规范算法新闻生产探索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微博等社会媒体正面临用户活跃程度下降,老用户停止使用的困境。以往的信息系统持续使用理论忽略了用户情感的重要作用,因而对微博等信息系统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解释力不足。基于此,本文旨在探究微博用户情感体验与用户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用心理学中的情感测量方法,分析微博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第二阶段测量在前一阶段中得到的各种情感的强度,通过回归分析验证用户情感与用户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了用户使用微博中体验到的、出现频率最高的16种情感,其中9种正向情感和7种负向情感,正向情感与用户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微博用户使用经验对正向情感与用户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这对全面理解微博用户的行为规律具有理论意义,对微博平台运营以及微博营销等应用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22,(1)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算法逐渐成为传播的基础设施和底层逻辑,并在广泛应用的过程中与人的关系发生着流动的变化与迭代。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唐·伊德"人—技"关系视角,阐释人与算法技术"具身—诠释—它异"的三重关系交迭:具身关系下的算法技术"抽身而去",成为一种透明的存在;诠释关系下算法作为"中介""界面"本质所具有的负面效应引发人们的"算法焦虑";它异关系下算法作为一种"准他者"促逼人们沦为技术宰制下的"囚徒"。在向理想的人与算法技术的"背景关系"的推进中,人们应该坚守自己的主体性价值,找到恰当理性的方式与算法和谐共生,让算法技术真正成为人类的福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意义]从用户行为视角探究算法推荐服务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为应对算法推荐乱象提供指引和规范。[方法 /过程]采用条件价值法量化网络用户算法推荐服务接受意愿,并对其接受意愿与使用行为是否背离进行验证,最后基于感知价值与风险理论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结论 ]网络用户在算法推荐服务使用过程中,存在接受意愿与使用行为的背离现象,即用户持续使用但接受意愿不高。用户感知价值对接受意愿与行为背离产生负向作用且用户的感知愉悦性影响最为显著;感知风险正向影响背离现象产生,其中经济损失程度影响最大,信息过载程度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仔细梳理了民主改革时期,《新疆日报》民族报道中民族话语与阶级话语的互动。作为民族和阶级两套话语共存的特殊历史阶段,阶级话语对民族话语的借用、取代与共存作为话语策略,表现出民族与阶级两种身份的协商过程。特殊历史时期民族话语与阶级话语的互动和协商体现出了国家整合过程中民族与国家、地方与国家的多重关系的参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不同历史经验,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统一性身份与特殊性身份的关系的理解,对当下处理民族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记录者和被拍摄对象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关系不仅对影片的影像真实产生影响,而且与影片的叙事视点和结构策略相关.记录者与被拍摄对象在纪录片构成中具有同构、平行、顺迎三种关系,三种关系分别对应了创作者在结构影片过程中的不同姿态和影片在俯视、平视、窥视三种不同视点中形成的组织方法.  相似文献   

17.
尹心航 《东南传播》2017,(12):133-135
随着网络直播如火如荼的发展,直播作为一种营销媒介被直播平台和商家经营起来,以"直播+品牌+发布会"、深入体验和实体店直播为主的形式展开。从商家在直播前的创造性策划到直播过程中出现的新课题、新思路再到直播后的二次传播,生产、消费、受众及市场中的每一环节都在商家和用户之间形成了强烈的互动性。在这种"创意闭环"的众包式营销直播下商家更了解消费者的背景,实现了话语权的下放,在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沟通与协商。商家所设计的产品将更具有创造性、个性化,一种区别于传统大规模工业机械化式的生产模式逐渐走近我们的生活,并推动媒介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22,(4)
媒介研究对新媒介及技术发展早期阶段的关注,导致媒介在生命周期其他阶段与社会文化的复杂互动被忽略。文章运用实物分析及参与观察法,探讨传真机这一类型的旧技术,何以作为有效的交流体裁嵌入新的媒介结构:再中介化中的去中介化机制,使其承载了“先进技术”的想象,体现了媒介透明性的文化理想和“在场”的深层渴望。再制度化过程中,直感性较低的“旧媒介”成为一种弹性沟通机制,维系并建构了科层制的组织空间与社会关系。媒介的潜力取决于人们如何协调表达、参与结构和身份建构,其“新”与“旧”作为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在与其他媒介以及与人的动态关系中不断地被协商。再中介化不仅是媒介之间互动的技术过程,还包含宏观的社会物质文化网络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在一个社会里,同属于社会文化范畴的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属于一种互动的关系,即一种互动影响、互动促进、互动发展的关系。现代广告与传统文学艺术之间也存在着这种互动关系,即传统文学艺术对现代广告以积极影响的同时,现代广告也成为传统文学艺术传播、张扬的重要使者,成为传统文学艺术变异的重要介体。  相似文献   

20.
相比于传统媒体语境下的倒金字塔式新闻叙事模式,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模式更加丰富,主要包括菱形式、蜂巢式和钻石式三种。在新媒体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政治传播理念需要准确把握这一政治传播理念与新媒体语境之间的关系,即从领导人开始的中国故事表达、国际传播"转译机"中的中国故事以及国内舆论引导助推器的人民故事;同时,要遵循以下新闻叙事模式,即报道体量的碎片化与切入角度的细化、彰显人文的情感诉说以及协同化传播的有效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