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2010年和2011年的《中国青年报》和《重庆晚报》两份报纸中包含专家意见的食品安全报道内容分析,考察全国性媒体和地方性媒体的食品安全报道如何呈现专家意见,从而探究我国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中如何建构专家形象。总体来说,近年来,地方性媒体和全国性媒体的报道都比较重视专家意见,利用专家意见对食品安全进行深入报道。主流报纸中的专家形象呈现出专业性、权威性、领域广泛和意见多样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伴随着广场舞在大陆城市的风靡,"广场舞大妈"逐渐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那么媒介究竟呈现出怎样的"广场舞大妈"形象?这样的呈现是否合理?形象建构的背后反映出怎样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广场舞大妈"为研究对象,以2014年媒介报道为例,以"百度新闻"为搜索平台,通过标题关键词的抓取和报道类别的划分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媒体建构论为理论框架,对六家报纸2007年太湖水污染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从消息来源、报道主题、风险归因方式及报道立场等方面考察媒体如何报道与呈现相关环境风险。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媒体在消息来源与风险归因方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均高度依赖政府信源,存在简单化归因倾向;但在报道主题和报道立场上存在显著差异,当地媒体在政府主导型的报道框架下表现出明显的负面新闻正面报道的宣传逻辑。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乌鲁木齐"5·22"爆炸恐怖袭击事件为例,分析《纽约时报》在报道框架、修辞表达、信源引用、报道议题等四个方面,是如何对该事件进行呈现和构建的。分析表明,《纽约时报》的信息源大都来自中国官方和媒体,但其通过巧妙的"解释"呈现出一个简单化、刻板化的新疆形象。  相似文献   

5.
以美国环境传播学奠基人之一Robert Cox的观点来看,在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等方面给事发地居民带来巨大消极影响的"11·22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属于环境灾难事件。本文以该事件为例,利用话语分析的方法解读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试图理解媒体是如何呈现环境灾难事件的。研究发现,环境污染和处理的视角被边缘化,而救灾与问责是该事件媒体呈现的主要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媒体之所以如此呈现该事件背后的社会建构力量。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突发事件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媒体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在总结政府、媒体和公众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所呈现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重视人才培养、强化深度报道、注重区域报道、兼顾平衡报道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7.
犯罪女性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新闻报道中呈现的形象被高度类型化,媒体倾向于将其塑造成"受难者"、"牺牲者"以及"不良行为者"等形象,从而制造出关于该类群体的刻板印象。而在报道的语词使用方面,则力图突出犯罪女性"柔弱"的特质,并将其违反传统角色的行为进一步夸大渲染,凸显出其与理想女性角色的距离感,通过污名化、色情化和贬损化的描写,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进行框定,体现出了媒体报道鲜明的性别偏向和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8.
负面消息报道中,媒体不仅仅是事件的"报知者"、"解读者",同时也是社会的"监督员"。本文从2014年"河南高考替考"事件出发,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角色的建构,论述媒体在消息报知者、事件解读者、舆论监督与反思者三者角色上的具体表现及其呈现的不足,包括消息延报影响传播、来源单一无法深度分析、本地监督力量弱等。  相似文献   

9.
徐畅 《东南传播》2014,(9):24-28
随着大陆赴台自由行逐渐放开,陆客这一群体在台湾媒体上的"曝光率"逐渐提高。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台湾纸媒中的陆客形象进行研究,发现基于消息来源、新闻价值、报道议题、报道立场等所组成新闻框架对陆客扁平、单一形象的建构具有重要影响,继而也使得陆客形象呈现"整体化"趋势,个体形象处于缺位状态。  相似文献   

10.
全国两会是重要的时政会议。近年来,人民日报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不断探索,积极运用直播、海报、短视频、AI、VR等新媒体技术为两会报道持续发力,通过可视化的呈现方式,构建了两会报道的传播新图景。本文将以人民日报2022年的两会报道为例,从场景建构和关系重塑两个角度分析人民日报融合新闻产品可视化呈现与传播实践,以期为其他媒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从圆明园兽首拍卖报道看主流媒体的民族主义话语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圆明园兽首拍卖再次激发起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媒体也发现了可以持续报道的热点.本文指出,媒体是民族主义话语倡导者非常重要的政治资源,通过媒体平台,民族主义的话语得以进入公共表达,影响社会舆论,并与国家的某些制度安排形成互动.通过个案分析,本文呈现了主流媒体与民族主义互动的逻辑,而网民和媒体之间的互动,更对民族主义建构起到了叠加放大作用.本文通过对民族主义及其媒介建构的分析,试图阐释主流媒体在圆明园兽首拍卖中民族主义情绪的调动及其背后的政治和商业运作逻辑.  相似文献   

12.
李嘉骅 《东南传播》2011,(10):42-45
2010年上半年,媒体对"富士康跳楼事件"的报道引导公众焦点投射到新生代外来务工群体的生存问题上来,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呈现了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图景,分析了媒体报道同类社会事件的现状与问题。研究发现,媒体报道通过引导公众认知构建社会事件,形成以弱势群体为关注点的传播场域,进而推动社会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本人关注的问题是8·12天津爆炸事故发生后,国内媒体新闻文本中呈现的新闻框架。将选取国内两家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天津日报》在8月13日至8月20日的196篇新闻报道为样本,以新闻框架理论为依托,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两家媒体对爆炸事件的报道数量、报道版面、信息来源、报道议题4个方面进行建构分析,从而得出这两家媒体在报道此事件的新闻建构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的崛起搭建了医生与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但同时也给医患关系带来新的挑战,媒体对医患关系事件的报道有时会在无形中加重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本文结合"河北蠡县6岁男童坠井事件"相关报道案例,对媒体医患关系报道的特征和困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媒体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健康传播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上海世博会吸引了全球媒体的高度关注,虽然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媒体而言是主场,但国内媒体在世博会报道上呈现的时空格局也截然不同.中央媒体、上海媒体、其他省市地方媒体的报道方案和报道重点都不一样,世博会对上海媒体而言是持续的本地新闻,对中央媒体而言是持续的国内要闻,对各地方媒体而言,则从开幕时短暂的国内要闻变成了持续的外地新闻,再到各省市周举办期间来上一点集中而短暂的"本土新闻".  相似文献   

16.
吕雅琼  杨锐 《今传媒》2012,(4):134-135
自我国在1985年发现首个艾滋病感染病例以来,媒体关于艾滋病的报道也就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媒体成了人们获取关于艾滋病相关信息的主要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上海的流动人口呈现着迅速增长的态势,预防艾滋病也成了政府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而媒体在传播艾滋病预防知识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力量。本文选取《解放日报》和《新民晚报》在2011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前后各一个星期关于艾滋病的所有报道作为分析对象,对这些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总结出报道的现状和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刻板成见、公众舆论等理论,开拓了我们看待社会问题的视野。本文以《公众舆论》为切入点,以《南方都市报》有关徐武"被精神病"事件的社论为例,对媒体纷纷报道的"徐武事件"进行分析与探讨;并对媒体呈现与建构的"被精神病"这一公共舆论做出适度的回顾与反思,以期引起媒体及公众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从某个角度来说,正是各种商业人物逐渐浮出水面并占据社会重要地位的一段历史.反映在媒体上,对于这个群体的报道也正逐渐增加、丰满.但媒体对有关报道仍需改进,比如,如何在财务报表、产业规模等数字背后呈现有血有肉的企业家形象;如何选择评判这个群体的价值立场并与其保持适当距离;如何在摆脱"高、大、全"人物报道风格后,形成新的报道商业人物的方法等.在其中,方法问题是关键.  相似文献   

19.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损失惨重,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此次地震报道,其信息发布之快,内容之全面,是历史上少见的.在众多媒体中,<南方周末>仍沿袭"深度"的报道特质,并在强大的关怀情绪下给受众以理性的思考,这是十分难得的.现对<南方周末>5月15日号外和22日两期的整合报道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已成为突发性公共事件新闻报道的重要平台。本文以2021年"7·20"河南暴雨灾害为例,选取传统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市场化媒体"澎湃新闻"以及气象领域的自媒体"中国气象爱好者"三种不同类型的媒体在"7·20"河南特大暴雨期间的微博报道为样本,结合框架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报道信息来源、报道方式以及新闻议题框架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微博在气象灾害新闻报道中的特征及其报道框架的差异性。研究发现,不同媒体对于突发气象灾害的微博报道框架呈现显著性差异,形成了联动互补的传播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